我國國務院發布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中提到,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各運動項目參與人數持續提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 38.5% 0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好用好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印發的《2024年群眾體育工作要點》也提出,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升行動”,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破解群眾“健身去哪兒\"難題,多措并舉增加健身場地設施供給。
2023年全國體育場地設施快速增加,截至2023年底,我國共有體育場地459.27萬個,體育場地面積40.71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89平方米,提前實現了《“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提出的2.6平方米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目標。根據數據顯示(見圖1),2013—2021年我國體育產業總產出從約1.1萬億元增長至約3.12萬億元。到2022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33008億元,增加值為13092億元。這些數據不僅彰顯了國家對全民健身事業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公眾對社區戶外健身設施的強烈需求。在這一背景下,科學規劃和設計社區戶外健身設施成為提升設施使用效率和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的關鍵路徑。

1、社區戶外健身設施現狀分析
為全面了解社區戶外健身設施的現狀,通過對本市13個社區的綜合考察與問卷調查,收集了多維度的數據和信息。結合實際情況,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數據進行分析,以反映社區戶外健身設施的當前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1.1、健身設施種類
在調研的本市13個社區中,健身設施的種類以基礎性器械為主,涵蓋漫步機、扭腰器、劃船器等,約占設施總量的72% 。這些設備設計簡單,操作便捷,能夠滿足大眾的基本鍛煉需求。然而,用于力量訓練的器械(如綜合訓練架)和專門面向兒童或老年人的器械數量偏少,分別僅占 12%.5% 和 8% 。部分社區中幾乎沒有針對特定人群需求的設施,如兒童攀爬架或老年人適用的低強度器械。此外,器械的功能性較為單一,多數設備無法滿足多樣化和專業化的鍛煉需求。設施老化現象在一些老舊社區尤為突出,約 30% 的器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增加了使用的安全隱患。
1.2、設施分布特點
健身設施的分布存在顯著的不均衡性。調查發現,城市中心區域的社區健身設施數量充足,平均每千名居民擁有20件健身器械,大部分居民步行5min即可到達最近的有健身設施的場地。而在城鄉接合部和偏遠社區,每千名居民僅有7件健身設施,且設施分布分散,部分居民需要步行15min以上才能到達有健身設施的場地。觀察中還發現,部分社區內的健身設施集中于社區入口或綠化帶邊緣,導致某些居民區的健身可達性較差。
1.3、設施使用情況
對設施的使用情況進行為期一周的觀察統計,發現居民使用設施的時間和設備類型存在顯著差異。在高峰時段(早晨6:00—8:00、晚18:00—20:00),基礎器械(如漫步機、扭腰器等)因操作簡單且適用范圍廣,使用率達到 90% 以上,而復雜設備如綜合訓練架等,使用率不足 30% 。全天平均來看,設施的使用率為 52% 。在偏遠社區,由于設施種類有限且維護不足,使用率進一步下降至 28% 。設施使用頻率低的原因還包括老化和缺乏維護。
2、社區戶外健身設施用戶需求分析
2.1、居民對戶外健身設施的需求
通過對本市13個社區的問卷調查,整理出居民對戶外健身設施的主要需求,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施種類的多樣化。
居民對現有設施的單一性表達了較多不滿。問卷數據顯示, 68% 的受訪者希望增加適合不同年齡段和身體素質人群的設施,如針對兒童的攀爬架、適合老年人的低強度健身設備,以及適合青壯年的力量訓練區域。多樣化的設施設計既能夠滿足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的需求,也能提升設施的整體利用率。
(2)安全性和易用性。
安全性是居民關注的重點,特別是針對老年人和兒童的設施。約 58% 的受訪者認為現有設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如器械老化或設計不合理導致的使用風險。此外, 45% 的居民表示,部分器械的操作復雜或使用說明不清晰,難以正確使用。因此,提升設施的安全性和易用性是居民的普遍期待。
(3)提升社區環境的美觀性和舒適度。
居民希望健身設施能夠與社區環境相融合,提升視覺和體驗上的愉悅感。 57% 的問卷參與者認為,設施的顏色、造型設計應更加注重美觀性,避免單調感。同時,增加周邊綠化覆蓋率、設置遮陽棚和休息座椅等能夠進一步提高設施的舒適度。
2.2、現狀問題與用戶需求的映射關系
通過對比現有社區戶外健身設施的不足與居民需求,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種類單一與需求多樣化的矛盾。
現有設施主要集中于基礎性器械,無法滿足兒童、老年人或身體素質較好的青壯年群體的特定需求。例如,力量訓練器械在設施總量中占比不足 15% ,而 63% 的居民希望增加此類設備以提升鍛煉效果。此外,針對兒童的趣味性設施(如攀爬架),以及針對老年人的低強度設備(如輔助步行器)的數量也遠未滿足需求。缺乏多樣化設施不僅限制了健身器械的使用范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設施的吸引力。
(2)設施維護不足與安全性要求不匹配。
在社區調研中發現,約 30% 的健身器械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或損壞問題,如器械螺栓松動、涂層脫落、活動部件卡頓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設施的正常使用,還可能增加使用者的受傷風險。居民對設施安全性的期待非常高,特別是老年人和兒童群體,他們對設施的設計和維護更為敏感。然而,部分社區缺乏定期維護機制,通常僅在設施嚴重損壞后才進行修復,這種被動的維護方式大幅降低了設施的使用率。
(3)設施設計與環境美觀性期望的差距。
部分健身設施在顏色和造型設計上顯得單調,與社區環境缺乏協調性。此外,設施擺放位置偏僻或布局不合理,降低了可達性,影響了居民的使用體驗。缺少遮陽棚、座椅等配套設施,也讓居民在使用過程中感到不便。這些問題與居民對設施美觀性和舒適度的期待存在差距。設施設計需要注重與環境的融合,通過優化布局和提升視覺吸引力,為居民提供更友好和便捷的健身場所。
3、社區戶外健身設施設計原則與策略
3.1、設計原則
為滿足社區居民對戶外健身設施的多樣化需求,確保設施的實用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安全性。
設施的設計和材料選擇必須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確保器械結構穩定、操作安全。針對老年人和兒童的設施,應重點設計防滑、防撞功能,并附加清晰的安全提示,減少使用中的潛在風險。
(2)實用性。
設施的功能設計需符合人體工程學,便于居民操作和維護,確保能夠滿足日常鍛煉需求。同時,設施應針對不同人群的身體條件和健身目標進行適配設計,例如為力量訓練、柔韌性鍛煉或低強度活動提供專門的區域。
(3)美觀性。
設施設計應與社區整體風格相協調,通過簡潔而富有吸引力的造型和合理的色彩搭配,提升視覺效果。同時,注重布局美感,讓健身區域既實用又具有觀賞性。
(4)環境友好性。
設計需考慮對社區環境的影響,優先使用環保材料,減少設施的占地和對周圍綠化的破壞,同時通過合理布局實現空間的高效利用,推動綠色社區建設。
(5)包容性與無障礙性。
設施應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老年人、兒童和殘障人士。設計無障礙通道和適合各類人群的器械,讓設施更具包容性,提升社區居民整體使用體驗。
3.2、設計策略
(1)多樣化設施設計。
基于不同年齡段和身體素質人群的需求,提供功能多樣的健身器械以實現更廣泛的適用性。在兒童區域應設計帶護欄的攀爬架、多功能組合滑梯及趣味性強的彈跳設備,同時配備安全防護設施和地面緩沖材料,減少運動損傷的風險。在老年人區域可增設手腳并用的健身車、配有扶手的步行訓練器、座椅式拉伸設備和柔性健身路徑,幫助老年人進行平穩的低強度鍛煉,并貼心設計易辨識的操作說明和防滑地面。在青壯年區域應注重高強度和專業訓練設備的配置,例如自由負重訓練臺、可調節重量的多功能綜合訓練器、引體向上架和核心力量訓練設備,滿足其力量訓練和塑形需求。
(2)模塊化布局。
模塊化布局能夠靈活適應不同社區的空間條件,同時實現功能最大化。在場地充裕的社區,可采用分區式模塊化設計,包括有氧鍛煉區(設置跑步機、騎行機、劃船機等)、力量訓練區(自由力量訓練器、杠鈴架等)、柔韌性訓練區(拉伸站、瑜伽墊區域等),以及兒童活動區和老年人低強度鍛煉區等功能分區。在小型社區或場地有限的區域,則可采用緊湊型模塊組合,例如集有氧訓練、力量訓練和休閑娛樂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組合設備,還可通過分層設計充分利用垂直空間。
(3)智能化升級。
如圖2所示,將智能化技術融入社區戶外健身設施設計,為居民提供更便捷和科學的使用體驗。在主要健身設備上安裝數據監測功能,記錄用戶的運動時長、心率、卡路里消耗等健康數據,并通過藍牙或Wi-Fi連接至配套的手機應用,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健身計劃和建議。

4、社區戶外健身設施設計策略對環境的影響
健身設施的設計策略不僅需要滿足居民的功能需求,還需關注對社區環境的影響,包括景觀和視覺效果、噪聲控制及周邊綠化覆蓋率等方面。以下是具體分析:
4.1、景觀影響
多樣化設施設計和模塊化布局策略在實現功能性與美觀性的平衡方面對社區景觀有顯著積極作用。通過設施造型的創新設計和色彩的合理搭配,可以使器械融入社區整體風格。例如,兒童設施采用明亮的色調、趣味性的造型,與社區的活力區域相呼應;老年人設施選擇更柔和的自然色彩,與周邊綠化帶協調統一。
4.2、噪聲影響
健身設施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產生噪音,尤其是運動場地(如籃球場、羽毛球場)和機械式健身器械。通過模塊化布局的分區設計,可以將高噪音設施布置在遠離居民區的邊緣地帶,同時設置綠化隔離帶或聲屏障以吸收和屏蔽噪音。對于智能化器械的引入,選用低噪音材料和優化機械運行設計,例如采用靜音軸承和緩沖阻尼器,減少機械設備的操作噪聲。
4.3、綠化覆蓋率
健身設施的建設通常涉及一定的場地占用,但通過合理設計可以有效保留并提升周邊綠化覆蓋率。例如,在器械之間設置小型綠化區域,通過增植花壇、綠植長廊和灌木帶等形式,為社區增加生態價值。結合模塊化布局的特點,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對現有綠化的破壞,同時通過增設綠化帶和緩沖區域來補償因設施建設而減少的綠化面積。
5、社區戶外健身設施設計策略可行性與實施路徑
5.1、可行性分析
(1)經濟可行性。
多樣化設施和模塊化布局策略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分區設計,有效控制了成本投入。例如,基礎設施選用高性價比材料,而智能化設備的引入可以逐步實施,以降低初始成本壓力。根據調研,類似社區的健身設施建設費用通常占整體社區預算的 8%-16% ,本設計方案在此范圍內具有良好的經濟適應性。
(2)技術可行性。
設施的功能多樣性和智能化程度,完全符合現有技術水平。國內外已有大量應用案例證明,智能健身設備的數據監測、互動功能和遠程管理系統已經比較成熟。例如,部分設備能夠實時記錄用戶的運動數據,并通過藍牙或Wi-Fi與手機應用連接,提供個性化的健身計劃。同時,模塊化設施的安裝技術也較為簡便,無需復雜施工,能夠快速適應不同社區的場地條件。這些技術的可靠性和靈活性為社區戶外健身設施的推廣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5.2、實施與評估
(1)設施使用情況監控。
通過在核心器械和智能化設備上安裝數據監測系統,記錄設備使用頻率、時段和停留時長,生成動態數據報告。這些數據將用于分析居民對設施的偏好,例如高峰時段的熱度設備類型或低利用率區域的問題。定期檢查監測數據,為調整設備布局或增補設施提供科學依據。例如,根據低使用率區域的數據分析,將部分功能重復的器械調配至需求高的區域,優化資源配置。
(2)居民滿意度調查。
每季度通過問卷調查或數字平臺收集居民反饋,了解設施的功能性、安全性和舒適度是否滿足需求。調查內容包括:設備使用感受、功能區域設置的便利性、社區整體健身氛圍的改善程度等。結合調查結果,識別設計中的不足,提出具體的優化建議。如發現居民對某些設施的需求未被充分滿足,可結合監測數據調整設備類型或功能分區。
(3)綜合報告與優化反饋。
每年形成綜合分析報告,將使用數據、居民滿意度和環境影響結果匯總,提供設施運行效果的整體評估。報告中明確設施的優點和需要改進的方面,為后續的調整和優化提供具體指導。同時,通過社區宣傳渠道分享成果,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健身活動,并繼續提供改進建議。
6、結語
社區戶外健身設施的設計與建設,不僅是推動全民健身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構建和諧社區的核心要素。在實際實施中,健身設施需要在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的同時,與社區環境和諧共存,并具備長期使用的可持續性。這要求設計方案從安全性、實用性、美觀性和環境友好性出發,結合科學的實施計劃與評估方法,確保設施的高效運行和動態優化。未來,社區健身設施的發展需更多關注用戶體驗,通過功能創新和智能化技術的引入,讓設施不僅具備強大的實用功能,更能成為居民交流與健康生活的重要載體。同時,設施的維護與管理也應融入社區治理體系,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唯有不斷探索與完善,才能讓社區健身設施真正發揮其社會價值,為全民健身事業和社區健康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安一歡.基于社區健身圈的戶外健身設施空間配置評價體系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23.
[2]何妍.茂名市社區戶外健身設施現狀及設計對策研究[]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1).
[3]袁夢晴.基于新質生產力視角的中國式現代化與區域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管理分會.2024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管理科學大會論文集.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