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處于快速發展、不斷成熟的階段。在體育領域,AI通過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能夠面向運動員提供個性化訓練方案,提高訓練效率、并減少受傷風險。例如,傳感器、可穿戴設備結合AI算法,可以監測運動員的生理指標、運動表現,提供客觀的運動計劃和改進建議。此外,通過分析海量訓練、比賽歷史數據,AI還可以幫助教練制定更為有效的訓練策略。因此,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運動員個性化訓練,實屬具有高度可行性的發展方向,能夠顯著提升我國體育健兒的競技水平。
1、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運動員個性化訓練過程中的必要性
在當今體育競技領域,全球賽場上的競爭變得空前激烈,世界各國為爭奪競技優勢,不斷加大對科學訓練方法的研究與投入。隨著體育科技的不斷進步,科學化、高效化、個性化的運動員訓練體系,已經成為各國體育發展領域的共識。通過個性化的訓練方法,能夠幫助運動員突破自身極限,提高競技水平,在大型賽事中獲得優異成績。在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我國運動員的個性化訓練注入了新動能,其應用前景尤為廣闊。
對于運動員而言,個性化的訓練需要高度關注運動員的身體、心理差異,量身定制訓練計劃,才能夠滿足其優化競技狀態的獨特需求。在現代體育競技中,自行車運動作為一種對體能提出高標準的競技項目,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及柔韌性、平衡性,且運動期間需要考慮諸多影響因素,如騎行姿勢、地形、風向變化等,并且不同運動員,其心理素質、各方面條件適應能力有所差異,故對于自行車運動更有必要制定針對性的個性化訓練方案,實現定向的能力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為滿足運動員要求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首先,AI可以通過整合生理監測數據,對自行車運動員的體能狀況、疲勞程度進行實時監控分析,確保訓練負荷同運動員的恢復周期高度匹配,減少過度訓練的風險,提高訓練效率。其次,在技術動作分析方面,AI可以通過視頻追蹤、動作捕捉技術來深入分解自行車運動員的騎行姿態,以優化動作細節。再次,人工智能借助心理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教練員快速識別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可能面臨的心理障礙,繼而支持教練員開展個性化心理指導,優化運動員的心理狀態。最后,人工智能的應用,還意味著可以打造個性化的訓練場景,教練員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模擬復雜的賽況、不同比賽環境,讓運動員可以在虛擬場景中進行適應性訓練、戰術演練,在提升競技水平的同時,培養應對真實比賽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的能力。
2、人工智能賦能自行車運動員個性化訓練的實現路徑
對于人工智能賦能自行車運動員個性化訓練,結合現有人工智能在體育領域的應用,可針對訓練期間的生理指標檢測、技術分析、心理分析、個性化場景模擬等進行賦能。
2.1、基于人工智能的自行車運動員生理指標監測
基于人工智能的自行車運動員生理指標監測,主要依賴于通過自行車運動員訓練期間佩戴的穿戴設備獲取生理指標數據,隨后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訓練過程中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從而為個性化的訓練強度、訓練側重點設計提供賦能。

如圖1所示,首先利用佩戴在自行車運動員身體各部位的傳感器,實時采集運動員生理指標,包括心率指標、血氧飽和度、乳酸閾值、肌肉運動數據。這些設備通常會集成多種類型傳感器,如光PPG光電容積脈搏描記傳感器測量運動員心率,光譜傳感器測量運動員血氧水平,微電流傳感器獲取肌肉活動數據。這些設備輕便、微小,可在不妨礙運動員正常騎行訓練前提下進行數據持續性獲取,提供高度穩定的數據流。其次,在基于各類穿戴式裝備獲取運動員訓練期間的生理指標后,上位機基于機器學習算法,對海量生理、運動數據進行快速、準確的分析,從而讓教練員精準掌握運動員生理指標。以基于時間序列分析的RNN——循環神經網絡為例,該算法高度擅長于從大量連續數據中捕捉模式、趨勢,可精準預判運動員在不同訓練負荷條件下的生理反應。通過分析歷史數據、實時監測結果,RNN模型可以預測自行車運動員在不同騎行階段的疲勞程度、恢復需求,并快速提示在心率、血氧水平、肌肉運動等方面可能出現的風險,確保訓練方案更具前瞻性、針對性。最后,結合對云計算平臺的融合及所有穿戴設備采集到的數據,實現集中管理、存儲,形成每一名自行車運動員個人生理數據檔案庫。
2.2、基于人工智能的自行車運動員技術分析
基于人工智能的自行車運動員技術動作分析,主要依賴于視頻追蹤技術、三維重建技術、動態時間規整算法,在跟蹤運動員騎行期間的視頻數據基礎上,利用運動員三維骨架模型實現騎行的動態展示,最后基于算法對運動員轉換動作、標準動作進行比較。

如圖2所示,在視頻追蹤技術環節,利用高幀速率攝像機,對運動員訓練期間騎行過程進行全面捕捉。在訓練場地設置多個攝像頭,從不同角度同步記錄運動員騎行動作,生成多視角視頻數據。在完成視頻追蹤基礎上,使用三維重建技術
OpenPose算法,基于機器學習模型準確識別出運動員人體關鍵點,包括肩、肘、膝、踝等,利用數據聯合構成運動員骨架模型,提供運動員在騎行過程中的詳細位姿信息。在動作捕捉階段,使用深度學習算法CNN一卷積神經網絡來處理、解決攝像頭視角帶來的失真問題,提高關鍵點檢測的空間分辨率,以及三維重建的精確性,最后讓系統創建的三維模型,全面反映運動員的動態騎行姿態,包括騎行訓練期間上肢的擺動、軀干的角度、腿部的踏板路線。在技術動作分析環節下,使用DTW一動態時間規整算法,對比運動員的實際動作、標準動作的差異。在這一過程中,使用DTW通過比對時間序列,快速尋找最優匹配路徑,識別訓練期間技術動作的不一致問題、技術缺陷?;谶@一過程,可以準確地指出運動員在騎行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如騎行期間踏板不穩、軀干傾斜過大、手部不平衡等。通過分析時間序列的同步程度、空間位置的差異,系統能夠提供定量、定性的分析報告。最后,運用可視化技術生成多維度報告,使用動軌跡圖示、關鍵點熱力圖、一致性評分等多種視圖,為自行車運動教練員提供高度明確的問題所在,隨后教練員根據分析結果,合理調整訓練計劃,糾正每一名運動員的動作偏差,提升技術表現。
2.3、基于人工智能的自行車運動員心理分析
對于人工智能賦能自行車運動員的心理分析,主要依賴多模態傳感器、心理狀態建模、心理障礙識別三大過程,幫助教練員快速發現運動員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礙、問題,以便支持后續制定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干預方案。

如圖3所示,首先,數據采集,主要依靠多模態傳感器與攝像頭、麥克風等。其中,可以監測生理數據覆蓋心率、血氧飽和度、皮膚電反應,以及行為數據(包括面部表情、語音音調等)。在數據采集過程中,使用CNN—卷積神經網絡通過對視頻數據的分析,提取運動員訓練期間的面部特征點,從而識別情緒變化。其次,在獲取原始數據后,使用濾波器、差值算法等方式去除數據噪聲,提升后續分析的可靠性。這一過程中可使用卡爾曼濾波器有效消除傳感器采集數據過程中的隨機噪聲,提高心率、皮膚電數據的精度。再次,在數據分析期間,對于自行車運動員的心理進行建模,使用深度學習算法—LSTM長短期記憶人工神經網絡學習、記錄數據的長期依賴關系,捕捉運動員情緒、心理狀態動態變化,例如分析訓練構成中的心率變異性、面部表情等時間序列,LSTM能夠識別潛在的情緒波動水平、波動模式,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復雜數據的訓練、推理,快速反饋運動員訓練期間的心理狀態?;谛睦碚系K識別策略,使用決策樹算法,對數據進行分類、回歸分析,通過多模態數據集,準確識別運動員由于比賽壓力可能導致的焦慮、由于訓練疲勞可能導致的情緒低落等具體心理問題,最后基于D3.js庫構建的動態圖表,直觀展示數據分析結果,讓教練員快速掌握運動員的心理狀態,以便制定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干預方案。
2.4、基于人工智能的自行車訓練個性化場景模擬
基于人工智能的自行車訓練個性化場景模擬,旨在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為自行車運動員再現、適應高度復雜的比賽環境,優化不同運動員的心理、競技狀態,使運動員可以在參與大型賽事期間,有效地克服比賽壓力、各類復雜影響因素。整個過程,包括場景建模、數據輸入、仿真模擬、實時反饋。

如圖4所示,首先場景建模環節為各類比賽場景模擬的基礎。這一過程,利用GANs—生成對抗網絡能夠構建高度逼真的比賽場景,GANs網絡分為生成器、判別器兩個部分?;贕ANs,讓生成的場景無限接近真實場景效果。生成器負責生成虛擬比賽場景,包括自行車競技場地的地形起伏、道路變化、天氣變化等,判別器負責辨別這些場景真實性是否滿足要求,最終形成多樣、逼真的競賽場景。其次,在數據輸入階段,將處理后的可穿戴設備、攝像頭、麥克風獲取及需要模擬的環境數據,如比賽時間天氣、溫度和風速等輸入模型,使用RNN—一循環神經網絡進行時間序列數據處理,提取出關鍵特征,最終生成個性化的輸入參數,這些參數將用于場景模擬,確保模擬結果同運動員個體狀況實現高度匹配。在仿真模擬環境下,基于強化學習算法衍生的DRL—深度強化學習算法來訓練智能代理,讓其在虛擬環境中學習最優的策略。DRL會通過與虛擬環境的持續交互,對不同比賽情景進行學習、優化。運動員可以通過虛擬現實(VR)設備同智能代理實現交互,體驗不同的比賽策略、情境反應,從而逐步適應各種復雜環境。這一過程,能有效強化運動員在面對多變比賽條件期間的心理抗壓能力,提高其臨場反應的靈活性。在實時反饋階段,使用基于腦電圖(EEG)的即時心理狀態分析技術。EEG傳感器,會在運動員接受模擬比賽場景訓練期間,連續采集運動員的腦電波。在這一過程中,使用CNN—卷積神經網絡處理生理信號,實時評估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在模擬訓練期間,系統能夠識別到運動員的緊張、焦慮等心理變化,并記錄比賽期間運動員頻繁出現的失誤,隨后給出相應的建議,讓教練員可以有效指導運動員進行情緒調節、技術干預。同時,通過一系列即時調整,運動員在面對實際比賽時,可以更加從容應對,提高整體表現。
基于人工智能賦能自行車訓練個性化場景模擬,可以通過生成對抗網絡的逼真場景建模、遞歸神經網絡數據輸入處理、深度強化學習智能代理訓練及腦電圖反饋技術,為自行車運動員打造一個智能化的訓練支持體系,幫助其在模擬階段就發現真實比賽階段可能產生的各種突發狀況,使運動員能預先得到有效的干預、訓練,幫助其克服真實比賽帶來的壓力,繼而在賽事競技中發揮出自身最佳水平。
3、結語
綜合而言,人工智能在自行車運動訓練中的作用,不僅在于技術層面的賦能、心理層面的干預,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訓練的認知、實踐方法,能夠對于運動員在訓練、比賽期間可能面臨的問題進行敏感的識別,讓訓練不僅具有針對性,而且更具有前瞻性。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持續發展,相信人工智能在體育領域的應用會延伸至更深的層次、更廣的維度。此外,通過不斷更新的算法、豐富的數據累積,人工智能技術也將得到不斷的優化,在自行車運動員訓練方案的設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霞.新興技術在體育訓練中的應用與效果評估[].當代體育科技,2024,14(13).
[2]張江偉,劉永慶.基于均值位移算法的體育運動訓練軌跡數據捕捉方法[J].自動化技術與應用,2023,42(2).
[3]王建平,趙烜,胡海,等.基于MATLAB的人體膝關節運動捕捉測量與分析[].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9(3).
[4]張宇澤.人工智能助力運動訓練高質量發展:價值與路徑[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墻報交流(運動訓練學分會)(二).沈陽體育學院,2023.
[5]吳霞,張家錄.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的師范技能個性化自適應訓練[J].湘南學院學報,202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