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是文明交流的使者,承載著中外友好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跨越國界的互動,不僅拓寬了個人國際視野,更成為文明互鑒的火種,他們以生命的活力,夯實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社會基礎,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動力。
在宋慶齡先生“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的理念指導下,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成立40余年來始終致力于增進國際友好,高度重視中外青少年交流事業,以童心為紐帶,用文化、藝術、科技和公益的力量,通過研學參訪、交流演出、國際競賽和童書出海等多種形式,促進各國青少年在交流中播撒友誼的種子,以童心相通消弭文化隔閡。
文化為橋,童心共繪文明互鑒畫卷
2024年6月下旬,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的庭院里,來自白俄羅斯的“文化小大使”多米尼卡正全神貫注地嘗試掐絲琺瑯工藝。她纖細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勾勒著中國傳統紋樣,陽光透過古老的窗灑在她的作品上,映出一片金色的光芒。“這比我想象中要難得多”,她笑著說,“但每一道紋路都好像在講述一個千年的故事”。
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各國青少年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阿聯酋的封燁惠第一次嘗試搟餃子皮,面團卻總是粘在搟面杖上,引得大家笑聲不斷。在中國小伙伴的幫助下,她終于包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餃子,并驕傲地拍照發給遠在家鄉的父母。
這些場景,是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多元文明交流的生動縮影。文化是心靈的密碼,是跨越國界的最美語言。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通過“文化小大使”“時代小先生”和童書交流等項目,讓各國青少年在親身體驗中觸摸文明的溫度。
“文化小大使”活動自2021年啟動以來,吸引了來自全球52個國家的千余名青少年踴躍參與。活動通過征集優秀視頻作品,鼓勵青少年們以獨特視角講述與中國文化的不解之緣,分享各自國家的文化特色。活動期間,各國“小大使”齊聚中國,逛故宮、登長城,體驗中國傳統手工藝,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多米尼卡感嘆:“友誼沒有國界。”在中國,她不僅領略了壯麗的風景,還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熱情與友好,這次經歷讓她更加熱愛中國,也激勵她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來自秘魯的娜葉麗認為,能夠受邀來中國參加活動,領略中國文化并與其他國家的青少年分享彼此的文化和夢想,是一種無上的榮譽。
·2024年6月下旬,來自21個國家的23名“文化小大使”代表及上合組織成員國青少年代表,受邀來華參加2024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文化小大使”活動,開展系列文化研習、參訪交流。圖為“文化小大使”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嘗試動手包餃子。


·“時代小先生“誦讀經典活動在北京宋慶齡故居舉行。
“時代小先生”項目自2011年啟動以來,依托宋慶齡故居,通過公益培訓、志愿服務和國際交流等活動,培養了一批批熱愛祖國、熱愛文化、熱愛交流的少年兒童。這些“時代小先生”在故居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講述宋慶齡的故事,接待過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新西蘭前總督杰里·邁特帕里他們熟練的英文講解贏得了陣陣掌聲。他們還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活動,與東盟和非洲等各國青少年交流,并赴白俄羅斯、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參訪,向世界宣傳中華文化,傳遞中國聲音。
童書作為兒童認知世界的啟蒙鑰匙,承載著文明互鑒的特殊使命。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精心構建中外童書交流的立體網絡,讓不同文明在書頁間展開對話。在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指導和策劃下,由青年作家郭振媛和著名插畫家朱成梁共同創作、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圖畫書《別讓太陽掉下來》榮獲比利時貝納爾·維塞勒文學獎、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插畫雙年展金蘋果獎等多項國際殊榮,這部充滿中國民間藝術特色的繪本,通過小動物們天馬行空留住太陽的童趣故事,讓法國、韓國、澳大利亞等十余個國家的小讀者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朱成梁赴法開展的工作坊活動,更讓當地兒童通過親手體驗中國繪畫技法,深化了對東方美學的認知。在中華世紀壇的繪畫比賽上,各國青少年熱情展示才華,共同創作;在歐洲的圖書推介會上,小讀者們對中國風的作品愛不釋手。這些生動場景都表明,童書為中外青少年開啟的不僅是對世界的短暫好奇,更是東西方文明的持續對話。
藝術為媒,童聲唱響世界和平之歌
藝術是人類共通的語言,能夠超越文字的局限,直達心靈深處。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通過國際青少年交流營、和平天使藝術團海外演出等活動,讓藝術成為連接各國青少年的橋梁。
國際青少年交流營以藝術為紐帶,為各國青少年搭建了展示才藝、交流學習的舞臺。自2010年起,交流營已成功舉辦十四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數千名青少年參與。交流營期間,中外青少年藝術團體共同奉獻精彩演出,帶來了蘊含民族文化特色的經典作品,各國民歌交相輝映,青少年們用音樂呼吁世界和平,暢想美好未來。在后臺,各國孩子們互相幫忙整理服裝、糾正發音,雖然語言不通,但音樂讓他們心意相通。演出之余,青少年們學習皮影手工、壓花臺燈等傳統技藝,沉浸式體驗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皮影戲工作坊,塞舌爾男孩艾瑞克小心翼翼地操作著皮影,看著幕布上躍動的身影,他興奮地說:“這就像魔法一樣!”而中國孩子則對非洲鼓產生了濃厚興趣,跟著節奏即興舞蹈,不同膚色的手臂在陽光下劃出歡快的弧線。一位美國學生在藝術交流后寫道:“在中國,我找到了另一個自己。
藝術的力量讓世界聽見童真的聲音。2024年6月20日,中國、委內瑞拉青少年交響音樂會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未來劇院成功舉辦。委內瑞拉胡安·何塞·蘭達埃塔交響樂團與宋慶齡和平天使藝術團交響樂團聯手為中外觀眾呈現了一場激情洋溢的音樂會。演出現場座無虛席,觀眾的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演出結束后,委內瑞拉胡安·何塞·蘭達埃塔交響樂團第一大提琴手瑪麗亞·喬赫巴說:“雖然我們是第一次合作,但感覺很有默契,非常親切。這是一次非常難忘的中國之行。”委內瑞拉駐華大使朱塞佩·約夫雷達表示:“音樂會讓兩國青少年用旋律架起了友誼的橋梁。”

和平天使藝術團是行走的文化使者,多次赴國外開展藝術交流活動。藝術團先后赴日本、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摩洛哥、澳大利亞、新西蘭、越南、希臘、意大利、烏茲別克斯坦等國訪問演出,與各國青少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希臘學校演出現場,鏗鏘鑼鼓響起,京劇小角登場,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臺下青少年忍不住說:“我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東方藝術。”在烏茲別克斯坦“未來世界”藝術節上,中烏青少年合唱《茉莉花》,臺上臺下歌聲相和,那一刻,音樂這種無國界的語言,實現了不同國家藝術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
藝術團還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外交活動。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歡迎晚宴迎賓儀式上,200名身著馬面裙的小演員熱情演唱《把未來點亮》《WakaWaka》(中文名:《非洲時刻》,2010年南非世界杯主題曲)等歌曲,傳遞中非友誼的溫暖。央視主持人康輝評價:“孩子們真摯的笑臉、節奏動感的鼓點和動人的歌聲,正是對于本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主題最好的詮釋。
科技為翼,童心點亮未來創新之光
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而青少年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通過開展國際青少年科創大賽、科技企業參訪等活動,激發兒童的創造力,為全球經濟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活力。
國際科技比賽是啟迪少年兒童智慧、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的有效平臺。在2023年的國際青少年科創大賽上,全場最小參賽選手、9歲的劉敬和劉睿兄弟設計的“太陽能綠色垃圾中轉站”驚艷全場。當被問及為什么他們設計的太陽能垃圾中轉站是綠色的時,小隊員劉睿自信從容地解釋:“我們在中轉站的墻面上種植非常多的綠色植物,不僅可以更加美觀,還可以為城市里的鳥類提供筑巢的空間。”另一名隊員劉敬補充說:“我們設計垃圾處理站時,不僅考慮到使用清潔能源來保護城市環境,同時也希望通過這件作品,讓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們了解可持續發展理念。”來自印度的沙爾米說:“我真的很喜歡他們的設計方案,感覺在我的家鄉印度很需要這樣的清潔能源垃圾中轉站!”最終,這對小兄弟不僅獲得一等獎,還贏得了“最佳人氣獎”。主辦方代表艾利克斯·霍姆斯博士評價:“中國青少年的創新思維和環保意識令人驚嘆,他們用科技為未來繪制藍圖。”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為來華外國青少年精心設計科技企業參訪路線,讓他們親身感受中國創新的力量。來自美國達拉斯市的孩子們參觀大疆公司時,無人機表演讓他們驚嘆不已。學生伊恩操控無人機完成了一個漂亮的翻轉,興奮地說:“這簡直像在做夢!”在科大訊飛,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演示更是引發了陣陣歡呼。帶隊的美國老師感慨道:“科技創新讓我們了解了中國發展的動力。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也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推動國際少年兒童交流。新冠疫情期間,宋慶齡國際青少年交流營轉為云端舉辦,但青少年們的熱情不減反增。來自20個國家的青少年通過屏幕一起學習非洲鼓、印度古典舞,觀賞《富春山居圖》,甚至“云游”故宮。希臘女孩索菲亞在視頻中說:“雖不能面對面,科技卻讓我們心連心。”這種特殊的交流方式,開辟了國際交往的新途徑。

·2023年10月,宋慶齡基金會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明星小學員”、國際青少年科創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雙胞胎兄弟劉敬和劉睿赴英國領獎期間,現場展示其作品“北京太陽能綠色垃圾中轉站”。
公益為魂,童心共筑美好人間
公益是兒童成長的沃土,也是社會文明的基石。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作為公益機構,在中外青少年交流中設計公益實踐和學習分享環節,讓各國青少年在公益實踐中找到共鳴,在愛的滋養中茁壯成長。
2023年8月,宋慶齡故居的草坪上,來自美國達拉斯“NiHao”公益項目的青少年與北師大實驗中學的小伙伴們一起參加工作坊,探討如何從參與公益活動做起,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中美青少年分成數個小組,圍繞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分享環節中,各小組報告人精彩的演講贏得大家的陣陣掌聲。
2023年9月,在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等主辦的2023年東北亞青年可持續發展研習營開營式座談會上,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少年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青年們通過多媒體、互動體驗等多種方式切身感受“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引領未來”的豐富成果,在理想汽車常州智能制造基地、“雪浪算力中心”了解智能科技在數字化時代的具體應用來自斯里蘭卡的奧桑·考什卡在會后堅定地說:“農業在斯里蘭卡非常重要,我對中國的現代農業技術十分感興趣,并將持續關注農業科技領域的最新動態。未來我要把在這里學到的現代農業技術帶回家鄉,為自己國家的農業發展做出貢獻。”美國學生王馨怡說:“我們膚色不同,但保護地球的心是相通的。”
這些公益實踐不僅讓青少年們增長了見識,更讓他們收獲了真摯的友誼。分別時,“NiHao”公益項目的領隊王海鶯老師動情地說:“在愛里相逢,必將在愛里重逢。”這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紅了眼眶。回國后,這些青少年大多成為了本國宣傳可持續發展的“小使者”,將在中國收獲的感悟傳遞給更多人。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以文化為橋、藝術為媒、科技為翼、公益為魂,為全球兒童搭建起成長成才的階梯。從“文化小大使”的笑容中,我們看到文明互鑒的希望;從和平天使的歌聲里,我們聽見友誼的回響;從中國青少年的科技創意中,我們觸摸到未來的脈搏;從公益項目的足跡里,我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
童心連世界,和平向未來。2022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成立40周年的賀信中,充分肯定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工作成績,對基金會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將牢記囑托,把握時代主題,發揮特色優勢,深化對外民間友好合作,助力青少年成長成才,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