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山東省的“云端學校”平臺讓農村和城市的孩子同上一堂課;當六年級學生通過VR感知火星地貌,并借助AI分析環境數據,3D打印出定制火星車標;當的彝族孩子們通過AI技術對敦煌壁畫進行二次創作,用畫筆為九色鹿涂上新色——我們看見,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義教育的邊界。

·4月11日,的學生正在用AI“小熊應答器”回答課堂提問。這是一只小熊造型的AI應答器,可以將每位同學的語音回答轉換成文字實時在屏幕上進行投影。視覺中國/供圖

2025年5月11日,由計算機學院主辦的“人工智能強校建設研討會”在百周年紀念講堂啟幕,來自全國各地的1300余位教育管理者、科技專家和學者,在此共繪AI時代教育變革藍圖。從課堂到生態、從理念到工具,他們不僅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證明了技術賦能教育的無限可能,更勾勒出未來智慧教育生態的雛形。
事實上,中小學早已身處基礎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變革浪潮之中。2024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184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旨在通過基地試點,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形成可推廣的優秀案例和先進經驗,推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深入開展。2024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強調到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要求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
AI與教育的融合,似乎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趨勢。但值得探討的是:AI時代,基礎教育該給出怎樣的答案?
在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呂玉剛看來,AI為基礎教育帶來了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他認為,學校要立足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及其帶來的重大變革,不斷審視人才培養目標,創新課程體系,改進育人方式方法,優化教育評價體系,提高學校治理水平,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著力培養能夠適應個人終身發展需求和未來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針對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的問題,計算機學院王騰蛟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人才培養應與AI的能力和特性相結合,揚長避短,以新的視角和思路對學生進行培養,帶動學生啟發式思考,培養學生善用AI的能力。
在-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全球勝任力研究所秘書長姜振鵬看來,基礎教育應該圍繞著教育治理創新、課程體系建設、教學范式變革、教師發展創新、學生發展成效、智能平臺建設6個方面進行系統性思考,并通過“人工智能課程開發”“智能技術教育應用”“創新人才貫通培養”三大實施路徑,打造具有未來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特色學校。
然而,這一理念要想真正落地,還需搭建多層次廣泛參與的科研共同體、接人更多教育場景、匯集更豐富的多場景數據。對此,-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合實驗室研究員肖海明在最新分享中,系統闡述了實驗室在AI教育領域的深度探索,前瞻性地研判了人工智能發展趨勢,以及基于該預判所構建的“教、評、用、創”人工智能教育科研實踐共同體—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聯盟。
據了解,該聯盟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基地學校和實踐學校,并依托“越光寶盒”智能教育平臺(是-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合實驗室全國性科研實踐共同體的支撐平臺)的技術支持,通過多維立體評價和匯聚甄選優質人工智能應用,讓更多的中小學校參與到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中來,以實現新科技時代背景下的強校目標。
在人工智能教育實踐共同體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的同時,產學研各方的協同創新也在不斷深化在當天的活動中,多項跨學科、跨機構的戰略性合作相繼落地,標志著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進入多維度協同推進的新階段。
-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合實驗室和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啟動了“人工智能 + 腦智科學雙引擎賦能教育項目”。同時,全國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聯盟正式成立,附屬小學作為聯盟主席校,率先啟動了《附屬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踐》的編纂工作,為基層學校提供可操作的實踐指南。
隨著研討會的圓滿落幕,與會者對AI賦能教育的探索路徑更為明晰。從政策引導到校園實踐,從技術研發到教育應用,AI正在為教育創新提供新的可能性。構建的科研實踐共同體,不僅為當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更為未來教育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可以預見,在產學研各方的協同推進下,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望帶來更多突破性成果,為新時代人工智能強校提供有力保障,助力實現包容、公平、優質的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
責任編輯:張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