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近年來,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因地制宜、守正創新,探索和構建起“三維度一體化三段式”的“大思政”育人模式,即“黨建領航、文化涵育、實踐塑品”三維度設計,“把牢方向、厚植情懷、強化擔當”一體化貫通,“課堂認知、課外體驗、社會實踐”三段式深化,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典型示范。2024年4月,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標桿院系、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名單,獲評“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創建單位,實現了山東省“零”的突破。學院的“大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也被山東省教育廳列為2024年山東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
堅持“三維度”設計,概括“大思政”育人模式內涵,構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思路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將“大思政課”理念的核心意涵概括為“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大思政”育人模式源起于“大思政課”建設理念,是該理念在實踐層面的具象化延伸和體系化建構。在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實踐中,逐步概括出“大思政”育人模式的四大內涵:
一是主體協同。“大思政”育人模式要整合學校、家庭、社會、政府等一切具有育人功能的個體、群體和社會組織,用好“大師資”、延展“大場域”,使多元育人主體間緊密銜接、協同配合、互促互進,形成多元主體協同聯動的育人格局,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是目標一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并強調教育的各環節、各領域各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大思政”育人模式客觀上要求廣泛凝聚價值共識,以根本任務統攝各項工作。
三是資源匯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讓收藏在館所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成為教書育人的豐厚資源”,這為“大思政”育人模式集聚與利用育人資源指明了方向。

四是機制順暢。構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高效運轉、統一協調、良性運行的工作機制,以有效確保育人目標的順利實現。
構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建有濟南校區、曲阜校區,濟南校區地處濟南市東部大學城、章丘區境內,毗鄰齊國古都一一臨淄;曲阜校區地處孔子故里、魯國古都一一曲阜。自建校以來,學校汲取齊魯文化精粹,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全方位,融入辦學治校、管理服務的各方面,這是學校的一大辦學特色、育人品牌。根據“大思政”育人模式的科學內涵,立足學校文化底蘊深厚的實際,學校確定了“三維度”設計的構建思路,即“黨建領航、文化涵育、實踐塑品”。著力解決以下三大問題:一是筑牢黨建鑄魂育人功能,以黨建領航解決民辦高校黨建對“大思政”育人引領力相對薄弱問題。二是打破思政育人“孤島效應”,以文化涵育解決“大思政”育人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問題。三是夯實思政課實踐教學薄弱環節,以實踐塑品解決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的問題,及思政課缺乏鮮活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問題。
堅持“一體化”貫通,把握“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設原則,創新“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設舉措。
堅持“一體化”貫通,是確保“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設方向正確、運行平穩的基本前提。在“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設過程中,研究確定了如下原則:
一是堅持理論傳授與實踐養成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構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既要在“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等課堂教學中,注重正確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治觀、道德觀的理論傳授;又要注重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將課程設置、課程建設和教學方式向社會拓展、向實踐延伸,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參觀調研、實習實訓等實踐過程中汲取智慧、涵養品格、增長才干,在知行合一中提升育人效能。

·近年來,在校內推進山東黨史館、齊魯文化館、稷下文化體驗館和黨建主題展廳等建設,組織廣大師生“沉浸式”體驗學習,打造育人“第二課堂”。圖為學生到齊魯文化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二是堅持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相統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進程中,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積淀了眾多寶貴經驗,這些經驗彌足珍貴、意蘊深遠,必須堅守和發揚。同時,又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和實效性。
三是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在“大思政”育人模式的構建中,育人目標與現實問題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能夠充分體現“大思政”育人模式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更彰顯其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是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大思政”育人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體推進;同時,也要注重在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實現重點突破。“大思政”育人模式的各項建設原則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設的行動指南。
堅持“一體化貫通”,制定“大思政”育人模式建設的具體措施包含以下三方面:
首先,堅持黨建鑄魂,把牢“大思政”育人方向。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引領“大思政”育人頂層設計,把“大思政”育人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發揮政治、思想、組織、活動、典型、機制等六大引領作用,全面強化黨建在學生思想、情感、道德、精神塑造等方面的統率作用,著力為·在焦裕祿紀念館為學生上“大思政課”。

大學生鑄魂,為建設“大思政”育人模式守正賦能。
其次,堅持文化涵育,厚植“大思政”育人根基。打造文化育人優勢特色課程品牌,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分學段有序融入“大思政”育人模式。
再次,堅持實踐塑品,彰顯“大思政”育人效能。以“齊魯古道行”活動為典型、以“三原色”社會實踐廊道為主要載體,構建“學、行、思、研、用”五位一體的“行走的大思政”實踐模式。一是行走“綠色”社會實踐廊道,打造“古道思政”的“行走課堂”,開通集“學、行、思、研、用”于一體的“齊魯古道”研學路線,建立古道工作坊,講述好“齊魯古道行”中國故事。二是行走“紅色”社會實踐廊道,打造大學生國際創新大賽紅旅賽道重要載體,精選校區周邊的紅色紀念館、教育基地、革命遺跡等,開發紅色線路。三是行走“藍色”社會實踐廊道,充分利用學校緊鄰齊魯科創大走廊的區位優勢和工科優勢,開辟科技創廊,定期組織學生行走創廊,感受科技之光,并將其打造成為支撐大學生國際創新大賽主賽道項目的主要平臺。
堅持“三段式”深化,構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提升“大思政”育人效果。
在十余年“大思政”育人實踐探索中,堅持“三段式”深化,全過程構建“課堂教學深化思政認知、校內體驗厚植家國情懷、校外實踐強化社會擔當”的“三段式”“大思政”育人模式。

·在齊魯古道上舉辦“行走的思政課”
一是創新主渠道教學,深化思政認知。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為核心的課程群;構建兼具學科特點、齊魯文化育人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校內校外融通。
二是深化校內沉浸式體驗,厚植家國情懷。依托“四館一堂二廳”,即學校建設的中國共產黨歷史教育館、山東黨史館、齊魯文化館、稷下文化體驗館、孔子學堂、黨建主題展廳和大學生科技創新展廳,搭建大資源平臺,全面強化校內場館育人實效。
三是組織校外齊魯文化實踐,強化社會擔當。將齊魯文化育人深度融入思政課社會實踐、養成教育社會實踐、專業社會實踐等。
十余年來,我校“大思政”育人模式鑄魂育人效能顯著提升,產出一批示范性人才培養成果。
2021年以來,學生中涌現出省級優秀畢業生、學生干部256人,優秀班集體32個;獲評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3697人;在學科、文體競賽中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5046項,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獲評省級以上先進個人312人、優秀團隊39個。
近三年,學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保持在97.5% 以上,政府、社會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良好品德和人文素養給予高度評價,滿意度平均為 98.83%。
面向未來,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大思政課”建設的科學內涵,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