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明國際傳播工作,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以下簡稱“大系”)作為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從頂層精心擘畫,承載著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以全球領先技術收錄海量繪畫珍品,成為研究中國藝術史和文化史的珍貴“百科全書”,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了新窗口。二十年來,以“大系”為重要抓手,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民心相通,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作出積極貢獻。
協同全球力量,探尋、呈現中華千年文脈

中國歷代繪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與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大系”編纂工程于2005年啟動,歷時20年,拍攝、收錄海內外263家文博機構的中國古代繪畫藏品12405件/套,編纂出版60卷226冊,涵蓋絕大部分傳世國寶級繪畫珍品,生動呈現赫赫先秦、大漢雄風、盛唐氣象、典雅宋韻和元明清風采,堪稱迄今為止同類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錄最全、出版規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
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國寶重新匯聚,皇皇巨制的問世,凝結著“大系”項目組曠日持久的耕耘與付出。
“大系”項目組先后三次開展全球范圍的中國古代繪畫藏品圖像搜集工作,和海外13個國家139家文博機構深度合作、獲取畫作正式授權,通過高精度數字化方式,匯聚散失海外的3000余件/套中國歷代繪畫精品,近500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參與選目與編纂工作。盡管各大博物館日常事務繁重,仍全過程、全方位協同推進,如大英博物館排除各種困難,協助重新拍攝了全部敦煌藏經洞出土繪畫藏品;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專門委派兩位資深攝影師,長期負責“大系”人編圖像的采集拍攝;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有多件國寶級名畫,為配合“大系”圖像采集增添了許多工作量,館方反而向“大系”項目組致謝,表示“《宋畫全集》是全世界學術界共同的期待,你們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工作”。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班宗華表示,高度國際化合作而成就的“大系”,“最終將成為一座紀念碑,標志著全世界的中國藝術和文化研究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自2012年以來,先后向美國國會圖書館、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贈送“大系”圖書。為進一步增強“大系”國際文化影響力、實現“大系”成果的全球共享,2024年,進一步啟動向全球著名高校贈送“大系”圖書活動。目前,已向日本東京大學、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葡萄牙里斯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等31所國(境)外高校贈書,有力增進了各國各地區對中華藝術之美與中華文明傳承性、創新性的認知。
在贈書的同時,“大系”積極策劃組織國 (境)外展覽,現已在英國倫敦、比利時布魯塞爾、新加坡、法國巴黎、俄羅斯喀山、突尼斯等地舉辦了14場巡展。在2024年4月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中國國家館舉辦以“大系”為主題的“美美與共:集”展覽,精選“大系”中百幅現藏于海·2023年3月29日,西班牙巴塞羅那歐洲現代藝術博物館“丹青吟詠·盛世相輝—‘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之宋畫展”現場。


·2023年10月5日,塞浦路斯尼科西亞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萬物和合—‘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展”現場。
外作品的文獻檔案,以及7位中國當代藝術家以對話“大系”的方式展開的全新創作,傳達中華傳統文化“海納百川”“求同存異”“美美與共”的價值理念,獲全球1500家媒體報道,被福布斯評為8個必看國家館之一。2024年10月,在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翰墨佛緣—‘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佛教藝術珍品展”中,“大系”結合等比例高保真數字化3D打印石窟造像,生動呈現了佛教適應中國社會發展、融入中華千年文脈的宏大歷史進程,吸引了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代表及專家學者。此外,“大系”還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3D打印等技術,不斷創新“大系”主題活動場景展現形式,在藝術享受中激發中外觀眾的審美共鳴。
開展高端對話,拓展文明互鑒的廣度深度
藝術自古以來就是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在相關部門全力支持下,“大系”以文明互鑒為指·2023年5月27日,“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亮相第40屆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書展。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展覽現場向,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維度的交流合作,在更高平臺、更廣范圍中凝聚共識。

“大系”以藝載道、以畫為媒,結合黨和國家領導人外訪活動,鞏固拓展國家外交活動成果。2006年習近平同志出席溫州大學與美國肯恩大學合作創辦溫州肯恩大學協議簽字儀式;2024年,委托溫州肯恩大學在中美人文交流項目對接會上向美國肯恩大學贈書。此外,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六次會晤前夕,“大系”赴俄羅斯喀山聯邦大學舉辦“海納百川”喀山特展;在智利圣地亞哥國際書展上,“大系”舉辦“尺素萬里一‘大系’智利特展暨何塞·萬徒勒里作品展”,智利總統博里奇參加了相關活動;在突尼斯國際書展上,“大系”舉辦“隨類賦彩—‘大系’突尼斯特展”,突尼斯總統賽義德參加了相關活動;結合澳門回歸25周年、中葡建交45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等重要節點,“大系”與各有關部門精心策劃相關主題活動,促進中外人民相知相交。
“大系”承載著豐富的中華文明內涵,具有厚重的學術價值。“大系”圍繞中華文明賽續傳承的基因密碼,積極策劃組織高端學術論壇,持續賦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不斷深化跨文明對話。2024年11月第二屆“良渚論壇”召開期間,余杭“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開館并舉辦“宋畫大展”,同時配套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活動,邀集海內外藝術、文化、歷史研究領域近60位專家學者圍繞“多彩的世界:藝術圖像中的文明敘事”主題展開交流與研討,打造文化展示、學術交流與理論創新的新平臺。
積極探索建立面向海外高校及文博機構等單位的回訪聯絡機制,打造具有可持續性的多方合作路徑,構建多向賦能的學術平臺。學校以中國藝術史研究和展示為根基,以構建中國藝術史全球話語體系為指向,不斷加深與海外文博教育機構的友好關系,合作成效日益明顯。如葡萄牙里斯本大學文學院,專門設立以“大系”為主的“中國圖書專區”,并將校名銘刻于贈書機構紀念墻。還多次與塞浦路斯大學、塞浦路斯理工大學開展基于“大系”的海外交流傳播課程研發,組織學生赴海外開展“大系”專題社會實踐,通過構建常態化的多方交流模式,著力推動“大系”成為全球藝術史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形態渠道,打造文明對話的傳播生態
在數字文明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效能還取決于“文化基因”與“技術介質”的融合創新能力。“大系”項目遵循“文化內核一技術賦能一場景再造”的轉化邏輯,努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國際傳播,打造“大系”特色國際傳播網絡,為世界文明互鑒提供中國方案。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大系”三集英文紀錄片《寶藏》在總臺CGTN頻道播出,覆蓋全球140多個國家4億用戶,獲評國家廣電總局第一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并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浙江衛視、Z視介、YouTube、浙江衛視紀錄片頻道等平臺同步上線,聯動、浙江外國語學院YouTube、Instagram、Facebook、X等海外賬號,高頻次、全方位、持續推送相關資訊。積極開展“大系”多語種海外宣傳片制作,現已完成英、法、匈、葡、德語版本,在對外交流活動中進行重點展示推介。通過構建多語種、多形態的內容產品體系,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認知需求,推進“大系”國際化傳播。
2024年下半年,“大系”紀錄片《寶藏》德語版在奧地利OKTO電視臺播出,俄語版在塔吉克斯坦國家電視臺TVSINAMO播出,目前正與里斯本大學共同推動葡語版“每日中華名畫”系列短視頻在葡萄牙上線。通過創新策劃、全媒聯動、立體傳播,持續優化傳播策略,聯動海外主流媒體、央媒及省域主流媒體,實現“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人類社會已邁向數字文明時代,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涌現,推動開啟了新時代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在新的歷史機遇和時代條件下,“大系”遵循有關版權規定,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活化利用繪畫圖像,極大地提升了藝術傳播的感染力與互動性。依托“大系”成果,制作發布《畫中歲時之春》《燈啟初春時 喜樂共元宵》《大唐五牛看春耕》《清明踏青古畫漫游》等人工智能生成視頻4個,總傳播量超5200萬,相關視頻英文版在YouTube等海外媒體發布。其中,聯合教育部政務新媒體、人民日報新媒體和文化版推出的典藏大系之《清明踏青古畫漫游》由微言教育、人民日報微博、官方短視頻矩陣聯合首發,得到環球時報、紫光閣、科技日報、CGTN官方視頻號、“美麗浙江”等170余家主流媒體政務號轉載,人民日報客戶端彈窗推薦,視頻總傳播量突破3600多萬。“大系”以文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融媒作品發展方向,打造文化項目標識,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
從跨越山海的文物拍攝到全球共享的文化盛宴,“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以實踐印證了國際傳播既要深扎文化根脈,又需創新表達路徑。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工程以跨文化協同合作弭合全球認知鴻溝,用多層次對話平臺重塑文明互鑒的話語權格局,借數字技術激活文化生命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探索出新路徑。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期待“大系”持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更開放的姿態深化國際協作,以更前沿的技術拓展傳播邊界,以更生動的敘事講好中國故事。相信未來,它將不斷拓展國際傳播的維度,讓千年丹青成為幫助世界讀懂中國的文化密碼,為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持久而強勁的精神動力。
責任編輯: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