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其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一排查身邊災害隱患”,體現了新時代防災減災工作從“被動救災”到“主動預防”的轉變。回望近兩年中國應對重大災害的生動實踐,無論是西藏定日地震救援的科技突圍、廣州瀝心沙大橋事故的輿情應對,還是北京防御極端大風天氣的全民動員,一個個生動事例從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藏自治區黨委成立前方指揮部,軍隊、武警、消防等力量同步投入救援行動。截至1月9日,災區共設置224個安置點,4.75萬名受災群眾已完成初步安置,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體現出抗震救災的“中國速度”。

不同維度描摹出了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圖景。
5月10日,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共同主辦的“防災減災:全民行動共護安全”論壇在京舉行。論壇系統總結和梳理了上述三則案例的經驗做法,這些凝結著基層工作者、科技團隊以及廣大社會團體智慧與力量的實踐樣本,對于進一步做好和傳播好防災減災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運輸機、直升機等開啟了抗震搶險的快速通道。大型運輸機運-20憑借強大的載重能力和超長的遠航程,一次性運輸大量救災物資,并承載眾多專業救援人員奔赴災區一線。直-8L、直-20和米-171系列直升機化身“空中救護車”,快速轉運重傷員、運輸小型救援設備。米-26重型直升機則像是“空中大力士”,將重型機械設備精準投放到災區的關鍵位置。梳理此次定日地震救援工作的經驗做法,高科技手段和設備的投入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是偵測通信設備點亮了抗震救災的信息之光。翼龍-2H無人機化身“空中基站”,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的通信覆蓋;高分一號03衛星等多顆衛星對災區進行觀測,第一時間提供災情信息。
西藏定日地處邊疆民族地區,社會關注度高。抗震救災期間,各級部門及時發布信息、主動發聲、積極引導,把握時度效,為抗震救災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西藏定日地震救援:高寒災區的科學救援樣本
首先,依法公開,權威發布。國家地震局第一時間發布地震消息,應急管理部官微先后三次通報并提升應急響應等級,20多個國務院部委通過各種渠道發布救災信息。其次,重視輿情,回應關切。地震發生7小時后,日喀則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首場新聞發布會,通報傷亡人數、救援情況。西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多場發布會回應公眾關切。最后,宣傳引導,服務大局。企業發揮行業優勢,服務救援大局;社會組織開通捐贈渠道、公示捐款信息、公布撥付金額;媒體報道發揮價值引領作用,促進情感共鳴。
2025年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由于震區地處高寒地帶,交通通訊薄弱,救災面臨嚴峻挑戰。
從科學救援到輿論引導,此次西藏定日地震的救援行動,展示了應急管理的科學性、精準性,彰顯了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為未來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提供了有益經驗。
廣州瀝心沙大橋事故:城市應急的輿情應對范本
2024年2月22日凌晨五點半左右,一艘集裝箱船空載從佛山開往廣州南沙,航經洪奇瀝水道時觸碰到瀝心沙大橋橋墩,導致大橋橋面斷裂,致使4輛車和1輛電動摩托車從斷裂處墜落,事故引發了全網關注。
事故發生后,廣州市委宣傳部迅速組織輿情處置工作,按照“快速應急響應一及時通報信息一做好媒體服務一召開新聞發布會一主動設置議題一選樹典型正面宣傳”六步驟開展工作,實現輿情全流程管理。
一是快速應急響應。市委宣傳部主要領導統籌督導,分管領導實時指揮調度,聯動全省、全市形成處置合力,并迅速開展輿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工作,為決策提供信息參考。
二是及時通報信息。事故發生4小時內,廣州海事官方發布首條信息,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事故發生后6小時,即11時36分,針對網絡上出現的負面言論以及一些自媒體討論傷亡人數的不實傳言,廣州海事局發布續報,向社會通報事故車輛墜入和人員傷亡救援情況,有效引導輿論。
三是做好媒體服務。市委宣傳部指導屬地公安、宣傳等部門,做好各媒體記者的接待服務,設置媒體服務中心,做好現場救援報道。同時,主動掌握每一位記者的詳細信息和聯系方式,記錄記者關切問題,提前預告新聞發布計劃,安排記者用餐、準備稿件等事宜,為輿情應對處置贏得主動權。
四是召開新聞發布會。為更好發布權威信息,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于當天17時30分召開新聞發布會,并設置記者提問環節,精準答疑釋惑。來自62家媒體的110余名記者參會,40余家媒體機構在相關新媒體平臺直播發布會,全網關于本次發布會的信息量共有超1萬條,各級媒體報道量約4240篇次。據統計,發布會相關內容閱讀瀏覽量超5.87億人次。
五是主動設置議題。用好央媒高位發聲,以“廣州瀝心沙大橋事故原因公布:涉事船員操作失當”為題推出系列報道30多篇,搶占輿論制高點。圍繞三民島內居民的民生保障工作,組織10家主流媒體及時發布政府對該區域市民群眾實施的保障舉措,消除恐慌、穩定民心。

·2024年6月22日上午10時,瀝心沙大橋恢復全面通車。
六是選樹典型正面宣傳。挖掘事故背后的暖心事跡,組織媒體對第一時間發現事故、報警并主動開展救援的貨車司機和村民等開展正面宣傳,將攔車救人的5名市民認定為見義勇為人員,并給予獎勵。
在此次瀝心沙大橋事故的輿情處置過程中,廣州市委宣傳部堅持“第一時間發布”“線上線下聯動”,以線下扎實工作為基礎、線上精準引導為支撐,為城市突發事故輿情處置提供了應對范本。
華北等地罕見持續性大風處置:極端天氣輿論引導的北京方案
自2025年4月11日,我國華北出現歷史同期罕見持續性大風,時長達72小時。面對極端大風天氣,北京市通過組織超前的氣象預警、海量的信息發布、持續的宣傳報道和接地氣的科普動員,不僅保證了城市運行總體平穩,也提升了全社會的安全素養。
北京市在開展極端大風天氣信息發布與輿情引導工作方面,主要呈現出三大特點:
一是協同發聲,構建政務融媒體傳播矩陣。涉及大風天氣應對的市級單位、市轄區的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形成“橫向協同、上下貫通”的政務傳播模式。
氣象部門率先預報預警,其他行業領域主管部門快速跟進。4月9日,北京市氣象局微信公眾號“氣象北京”發布重要天氣提示信息。隨后,“北京交通”“首都園林綠化”“北京文旅”“首都教育”等27個部門發布近百條政策。
北京市轄16個區結合屬地情況開展宣傳報道,著重體現基層工作人員的日夜守護,讓“末梢治理”更有溫度。比如,“北京西城”發布《 @ 西城小哥你的安全最重要!送給狂風中的逆行者》,為外賣員、快遞員群體送上暖心提示。
二是持續發布,串起防災減災全周期信息鏈。在大風預防準備階段(9—10日),及時預報預警,提醒安全防范。比如微信公眾號“北京應急”接連發布多篇預警提示信息,其推文《警惕大風天氣,這份防“風險”指南請收好》用圖片對不同風力等級進行具象化表達,文章閱讀量達到10萬 + 。
在大風應急處置階段(11一13日),突出應急舉措,回應公眾關切。比如微信公眾號“這里是大興”發布《大風“吹”不亂,大興區生活必需品供應穩穩當當!》,用超市貨架“滿滿當當”的圖片,體現商務局與重點保供企業的“穩穩當當”。
在極端大風天氣過后,重在善后、總結,推廣防災典型。13日,當大風黃色和藍色預警信號降級發布后,各部門更新應急保障舉措,提供救災善后信息。如“北京房山”發布典型案例《大風過后,5.9萬元賠款火速到賬!房山農業保險為農戶撐起“保護傘”》,報道農業保險保障在本次抗災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三是全媒體傳播,實現信息廣覆蓋、深觸達和強共鳴。4月9日晚,北京市氣象臺發布重要天氣提示信息,開啟了媒體報道的“鬧鐘”。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大眾化媒體和專業化媒體紛紛聚焦極端大風天氣,開啟正面傳播、正向引導、正能量敘事。
比如,央視《新聞聯播》于10—13日連續四天進行報道;“央視新聞”抖音號發布《看北京如何應對大風,您家里都準備好了嗎?》,視頻時長19秒,點贊量超73萬、轉發量超44萬;“人民日報”微博賬號開通10小時慢直播“實時直擊北京大風來襲”,觀看量超千萬;全媒體科普品牌“首席說天氣”發布《北京此輪大風有多強?應該如何應對?》等科普視頻,氣象預報員與網友“面對面”,用專業講解回應社會關切、解析天氣熱點。
通過一系列科普動員,全社會的安全素養得到提升。社會公眾除了“聽勸式”居家,還提前采取了“電動自行車‘躺平’”等花式防風妙招,并通過自媒體賬號發布,形成了“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生動實踐,這是北京市成功應對極端大風天氣的關鍵所在。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趙藝對此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夏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