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普通話是一杯水,方言像母親煲的一碗湯。
水是必需的。尤其生存在偌大的城市中,人們都有自己的需求和任務,所以需要像水一樣直白、簡單的普通話來促成交流。
有一個東北大哥參加了好幾期普通話培訓,他的目標就是改掉自己的口音。他發現,自己說話時總有人覺得他的表達不夠嚴肅。還有一次,我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家鄉的姐姐,當我想和她講方言時,她拒絕了,她說自己太多年不講方言了,不太習慣。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另類的“近鄉情怯”。
母親煲的湯,是記憶中最為柔軟的部分,讓人可以完全卸下防備。鄉音也是如此。“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是刻在心靈中的記憶印記。在匆忙的他鄉,如若聽到幾句鄉音,人會一下子感覺回到了家鄉。
多年前看過一個視頻,冬天的異國街頭,一個男孩唱著“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對面的女孩早已涕淚交流,她大聲地接著唱道:“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粵語的一唱一和,抑揚頓挫,唱出默契的心酸與堅強,以及那些共有的青春記憶。
最近公司附近開了一家云南米線店,店主和店員都是我的老鄉。每次聽他們用方言交談,我都忍不住湊上去說幾句方言。一來二去,每次去,他們都會和我講方言:“你什么時候回克(去)?”“今天的米線,不(沒)有腌菜了!”聽到這樣的話,我不由得心生溫暖。
他鄉遇鄉音,遇一陣落寞,亦遇一種默契和安心。在鄉音里,重覓家鄉的那山、那水、那人。
摘自微信公眾號“誰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