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天津市寶坻區大白莊鎮榮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榮譽背后,是大白莊鎮在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文明實踐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中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大白莊鎮是典型的水邊鄉鎮,近年來,村民們靠種植水稻、養蝦過上了好日子。鎮黨委書記劉佳明介紹,大白莊鎮堅持黨建引領,結合轄區內12個村莊的不同特征,升級打造了“頤養之家”“和諧之家”“服務之家”“文化之家”等12個黨建“‘家’文化”特色陣地,構建起了“議家事、正家風、幫家辦、美家園、保家安”服務體系。
大白莊鎮的“文明”究竟有何體現?
近日,記者在大白莊鎮走訪時看到,從村里的老黨員義務提供剪發服務、村“兩委”搭建“百姓百事”便民平臺,到鎮里組織機關干部開展雙周衛生清掃行動,一系列務實舉措,既解決了群眾實際難題,又激發了群眾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
“大白莊鎮將文明創建與民生服務深度融合,實現了村務民主商議、家風優良傳承、事務高效辦理、人居環境美化、村莊安全穩定的目標。”劉佳明說。
夏日的大白莊鎮,承包水塘的村民正忙著給魚苗投喂及預防消毒,村莊內,柏油路寬敞整潔,民居錯落有致,房前屋后花樹相映……漫步于此,目之所及盡是村凈、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
小楊莊村是遠近聞名的敬老村,根據村里老年人多的實際情況,小楊莊村精心打造“頤養之家”。在村里,有一支由黨員組成的服務團隊,他們定期上門走訪,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打掃房間、代購生活用品、陪著聊天解悶,他們以實際行動,樹立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
在92歲老人龐樹春的家里,電動推子在嗡嗡作響。老黨員龐景福正彎腰為行動不便的老人理發。“頭涼快了,心里暖和!”理完發的龐樹春,坐在輪椅上不住道謝,龐景福的及時上門,解了他的煩憂。
“為老人理發不圖理多好,只為解決老人的實際需求。”65歲的龐景福以前是個船員,退休回村后,就一直為村民義務理發。
村黨支部書記孫占河說,村里的高齡老人都是龐景福的“老主顧”,每個季度,龐景福都要逐一給這些高齡老人理個發。事雖然小,卻貴在九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奉獻。在小楊莊村村部那面好人墻上,就有龐景福的事跡。
73歲的農民孫寶義,10年來,一直堅持和幾位老黨員合伙給村里主道邊上的樹木義務剪枝,他覺得這是難得的老有所為……
村里不斷涌現出的孝老愛親、助人為樂的先進事跡,在孫占河看來,就是由于身邊榜樣的力量,激發了村民的自覺,從而營造出崇德向善、和諧友愛的文明鄉風。
“孫書記!我老丈人出去半天了,找不著人!”2023年7月的一天,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龐玉臣外出未歸,其家人尋找無果后,聯系村干部。孫占河立刻通過微信群和廣播發動全村尋人。村民聞訊后,幾乎全村老少都加入了搜尋,最終,老人被及時找到。
這場“全村尋人”的故事,也被寫進了宣傳欄。“得讓這熱心腸的文明風氣,一直傳下去。”孫占河說。
“當時,村里的黨員們坐在一起,想著都能為村里干點啥?能給村民服務點啥?”于是,“服務”就成了東老口村黨建“‘家’文化”建設的主題。
在東老口村黨支部書記張禹情看來,東老口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一支毛筆、一方硯臺、一片小菜地就能充分體現。
在村里的黨群服務中心,有一個“銀齡書法班”,村“兩委”無償提供筆墨紙硯,村里上了年紀的書法愛好者只要得空,就會來這里提筆練字,他們會書寫黨的二十大報告金句,還會用書法作品宣傳預防電信詐騙,為村內低保、五保戶寫福字寫春聯等。
“手腕要穩,心要靜。”老黨員孫偉民握著孩子的手,在紅紙上緩緩運筆。眼下正值暑假,“銀齡書法班”里的書法愛好者化身“文化導師”,義務教孩子們書法。
“這可比在家看電視強!”孫偉民看著滿屋認真練字的孩子,笑容舒展,“咱這把老骨頭能教娃娃寫字,自家孫子也有了好去處,這叫‘老幼共進’!”曾經簡陋的“一桌一硯”,如今成了孩子們搶著來的“書法沙龍”。
60多歲的村民楊印利說:“書法班辦得非常好,孩子們一放假就玩手機,老年人在家待著也沒意思。有了書法班,大家聚在一起寫字、交流,心情都變好了。我現在跟我孫子是‘同班同學’了,回家以后我倆還比賽,看誰寫得更‘板正’。”
就這樣,東老口村的村民們用筆墨,在橫豎撇捺間傳遞著文明鄉風。
書法班成員還與孩子們共同利用村部里閑置土地種植土豆, 張禹情說:“通過這片小菜地,讓孩子們懂得汗水的味道,也懂得去關心他人。”他指了指地頭,“等收成了,這些土豆會送到咱村困難戶家里”。
…………
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力量,不斷在大白莊鎮傳遞。2018年,大劉坡村史館落成,老黨員義務整理村史,為村莊留住了更多鄉土記憶,讓村民銘記歷史、傳承文化根脈,大劉坡村也因此被當地稱為“文化之家”。
除了“頤養之家”“服務之家”“文化之家”之外,大白莊鎮還有“和諧之家”“善治之家”“溫暖之家”“興旺之家”……這些村莊的實踐證明,文明鄉風是鄉村的精神脊梁,更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我們將通過機制保障、群眾參與、產業賦能等科學舉措,讓文明村鎮建設的成果可持續,惠及全鎮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