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湖北省隨州市隨縣洪山鎮溫泉村。古樹下,老人們搖著蒲扇,閑話家常;文化廣場上,孩童追逐嬉戲,笑聲清脆;蘭博園里,幽蘭吐蕊,暗香浮動;政治生活館內,游客駐足,聆聽過往……
從“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到剛剛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溫泉村這個曾經負債百萬元的“空殼村”,實現了從“窮村”到“富村”、從“落后”到“文明”的轉變,正以“組織強村、產業富村、文化興村、生態靚村”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揮灑濃墨重彩。
“以前開會是干部說、群眾聽,現在是大家議、一起干!”退休的村委會主任劉宗培的一句感慨,道出了溫泉村基層治理的嬗變。村黨支部書記裴家新深諳“黨建強則鄉村興”的道理,始終堅持“群眾在哪里,黨組織就覆蓋到哪里”,定期召開村“兩委”會、灣組會、場子會,將議事桌搬到田間地頭、農家小院,村干部、駐村工作隊隊員們與村民圍坐一堂,從環境整治到產業規劃,一件件梳理,一項項落實,民聲民意成為決策的“指南針”。
溫泉村的蝶變,始于基層黨組織的強力引領。村“兩委”以黨建為抓手,通過“雙創”活動提升黨員素質,確保黨員受教育面達98%以上。同時,溫泉村創新推行“村級協理員”制度,8名協理員深入群眾,成為政策宣傳、矛盾調解的“橋梁”。
在民主管理方面,溫泉村建立了16項村級制度,推行村務、財務雙公開,低保評定、土地出讓等重大事項均需經過“四議兩公開”程序。裴家新說:“只有讓村民真正參與決策,文明創建才能深入人心。”
駐村第一書記陳浩感慨:“我們深知,鄉村振興不能單靠輸血,更要造血。我們駐村工作隊積極聯絡各方資源,與村‘兩委’班子一起,多去村民家里坐坐,多和村民們談談心,將老百姓所想真正變成建一座館、修一條路、亮一盞燈、富一戶人的具體行動。”
推行“村級協理員”制度之后的一年時間里,黨員干部即帶頭拆除違建22處,帶動村民投工1500人次,清運垃圾4噸;通過“黨員聯戶”機制,70名黨員分包662戶村民,化解矛盾糾紛、辦好民生實事。
2022年,溫泉村計劃修建一條紅色旅游路,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自留地。起初有幾戶村民不理解,村干部沒有強行推進,而是在連續幾個晚上的灣組會上,村干部耐心聽取意見,反復修改方案,這幾戶村民最終被村干部們的誠意打動,主動讓出了土地。
如今,這條旅游路不僅帶動了村里的文旅產業發展,也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處。
“幸福食堂”的誕生是溫泉村共謀共建的縮影。面對留守老人“吃飯難”問題,村“兩委”將閑置糧倉改建成“東方紅食堂”,既為留守老人提供平價餐食,又成為紅白事簡辦的示范點。
黨員帶頭捐款捐物,志愿者輪流幫廚,一碗熱飯、一碟小菜,暖了胃,更暖了心。80歲的獨居老人王奶奶逢人便夸:“食堂的飯菜香,干部的心更親!”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根基。溫泉村的“美麗經濟”,始于一朵蘭花的綻放。
走進大洪山西游記蘭博園,一排排高標準的蘭花大棚整齊排列。大棚內,沁人心脾的蘭香撲面而來,蘭商老李正對著手機直播帶貨。老李曾以采挖蘭花為生,如今轉型人工培育,年收入已經翻了幾番。
溫泉村地處大洪山北麓,氣候適宜蘭花生長,村里抓住機會發展蘭花產業,建成蘭博園。蘭博園建成后,吸引大洪山周邊縣市像老李這樣的種植戶50多戶,帶動200多人就業,村集體年增收40萬元。
蘭花產業的興盛,串聯起溫泉村的文旅版圖。張體學紀念館內,游客觸摸戰備基地的老物件,感受“省長與農民同吃同住”的佳話;西游記公園里,女兒國溫泉的氤氳霧氣與紅色研學相映成趣;太和糧坊的咖啡香中,游客翻閱《紅色洪山》,品味鄉愁;村頭的香菇產業園內,“小香菇”成為致富“大產業”,年產值超百萬元。
2023年7月,隨州市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主任陳浩來到溫泉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
如何振興溫泉村?“作為省級紅色美麗村,坐擁如此多的紅色資源,村子沒發展起來,群眾也沒因此受益,實在太可惜了。”陳浩回憶說,“如何合理開發紅色資源,這不僅關系到群眾增收,更是傳承紅色基因、延續紅色精神的關鍵。”
為了摸清紅色資源“家底”,陳浩訪遍溫泉村的各個角落,編寫了《紅色美麗村發展規劃》,為了統一大家的思想,工作隊組織村民們到紅安縣考察學習。
如今,老糧站閑置倉庫改建成的溫泉村政治生活館,與洪山鎮內的張體學紀念館、省委大院舊址、江漢公學校史陳列館、烏龍觀紅軍戰斗遺址公園和江漢軍區司令部舊址等10多個紅色景點串聯起來,成為紅色旅游的網紅打卡點,累計接待研學3萬余人次,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同步促進周邊農家樂、民宿發展,帶動200多人就業,全村吃上紅色旅游飯。
現在,游客們到溫泉村賞蘭之余,總要到附近的張體學紀念館感受紅色文化,再到女兒國溫泉泡個養生澡,臨走還要捎上幾袋香菇特產。
“產業火了,錢包鼓了,日子更有奔頭了!”吃上“文旅飯”的飯店老板江奎笑道。
溫泉村曾誕生過隨棗地區最早的黨支部與隨州最早的紅軍隊伍,是原江漢軍區后勤部所在地,也是湖北省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備基地。
“這把銹跡斑斑的大刀,是隨西農民自衛隊抗擊敵寇的見證……”政治生活館內,講解員小劉的動情講述,讓參觀者仿佛回到那段烽火歲月。
這座由糧站改造的“紅色殿堂”集革命紀念館、鄉愁記憶館、文化禮堂于一體,成為溫泉村的地標。“近年來,溫泉村堅持紅色文化+綠色康養的發展方向,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搶抓大洪山休閑度假區建設時機,立足優勢建成了一系列鄉村文化空間,既給村民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又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是和美鄉村建設的鮮活樣板。”包村干部肖宇航介紹道。
今年3月,著名楚文化專家劉玉堂教授在村文化禮堂開講《追尋楚脈》,180多名聽眾沉醉于篳路藍縷、一鳴驚人的楚魂精神。不少村民感慨:“在家門口就能聽到省里專家的課,懂得了咱這方水土的文化根脈,以前想都不敢想!”
隔壁的太和糧坊另有一番古樸韻味—老米面加工廠變身書香空間,村民和游客可以在咖啡香與書香中品味閱讀樂趣。縣圖書館的“相約鄉讀,閱來悅好”等讀書打卡活動定期舉辦,讓這里人氣爆棚。
“紅色溫泉村,鄉風創文明,我們在一起,就是大家庭……”各家各戶墻壁上都張貼著《鄉風文明倡議書》。
近年來,溫泉村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用新思想扮靚村容,用新技能賦能村民,用新風尚塑造村風。村里組建的“百姓宣講團”,用快板、三句半等方式傳唱黨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巾幗表率”“最美女兒”“星級文明戶”評選引發熱議;暑假托管班內,大學生志愿者教孩子們剪紙畫畫……
“以前比誰家彩禮高,現在比誰家積分多。”裴家新說,“村里打牌的少了,做志愿服務的多了,文明新風真正吹進了百姓家。”
清晨的溫泉村,薄霧繚繞,白墻黛瓦的庭院旁,月季攀籬而放。
村民李叔拿著掃帚清掃門前的落葉:“自家干凈了,村里才能更美!”這份自覺,源于“清潔家園”行動的深入人心。黨員干部帶頭,村民爭創“最美庭院”,構建“干部包片+黨員聯戶+專職保潔”三級清潔體系,實行“日清掃、周檢查、季評比”制度,通過“門前三包”“紅黑榜”等機制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實現垃圾清運效率提升50%,村莊長效保潔覆蓋率100%,曾經的衛生死角,如今成了小花園,做到了“一時凈”向“長久美”的轉變。
2019年,溫泉村獲評“國家森林鄉村”,綠色生態成為村莊的亮麗名片。
“小積分‘兌’出了大文明,現在誰家院子不干凈,鄰居都要上門提醒哩!” 老黨員曾慶海欣喜于看到的變化—“清潔積分”的創新實施,讓村民從“旁觀者”變“主人翁”,清掃門前道路能攢積分,參與志愿服務可換獎品,黨員干部帶頭清理衛生死角,志愿者沿路拾荒,連孩童都爭著撿垃圾“賺分”。
黨建引領與鄉風文明的相互成就,美麗生態與富強產業的良性互動,讓溫泉村獲評“全國文明村”,更讓村民收獲村莊發展的實際紅利,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
從紅色基因的薪火相傳到產業發展的交相輝映,從文化之花的悄然綻放到生態畫卷的徐徐鋪展,溫泉村的蛻變,是組織引領的合力、產業發展的活力、文化滋養的魅力和生態治理的毅力“四輪驅動”的生動實踐。
“溫泉村的實踐證明,文明鄉風不是喊出來的,是黨組織帶著群眾,用務實管用的法子、持之以恒的干勁,一點一滴干出來的、創出來的!”洪山鎮黨委書記孫捷感悟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