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曬工藝起源于古代,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小作者為大家帶來的作品融合了傳統工藝與科學實驗,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生。心動不如行動,同學們,快來一起動手試試吧!
準備材料
鞋盒1個、避光暗盒1個、放大鏡1個、刻刀1把、圓規1個、硬紙板1塊、白色美術紙1張、熱熔膠槍1個、透明膠布1卷、鐵氰化鉀1g、檸檬酸鐵銨2g(在實驗中,綠色的檸檬酸鐵銨較棕色有更強的感光能力,我選用的是棕色)、滴管1個、攪拌棒1根、量杯3個、筆刷1根

制作過程
步驟1:制作“相機”的“眼晴 鏡頭
用尺子測出放大鏡的直徑,用圓規在鞋盒側面正中心畫出與放大鏡同等大小的圓形,沿鉛筆印跡用刻刀一點點劃開;用熱熔膠槍將放大鏡固定在孔洞外側,相機的“鏡頭”就完成了(如下圖)。


步驟3:調配藍曬感光溶液
將1g鐵氰化鉀兌9mL水、2g檸檬酸鐵銨兌8mL水,分別制成A、B兩種溶液,靜置24小時后,將A、B溶液混合,調配成藍曬感光溶液。(注意:以上步驟要在避光環境下進行。)
步驟2:制作“相機”的心臟 成像面
將白色硬紙板裁成合適大小,使之剛好嵌入相機內部。把鏡頭對準窗外,將硬紙板前后微調,找到最佳焦點,使其清晰成像,再用熱熔膠槍把成像背板固定。

步驟4:制作藍曬感光底片
將美術紙裁成與成像面一樣大小,并用筆刷將藍曬感光溶液均勻涂抹在美術紙一側,制成藍曬感光底片。將涂好的黃綠色底片放在避光暗盒(盒內粘上黑色不透光紙)里晾干。(注意:涂抹溶液時盡量不要重復涂抹,否則會留下痕跡。)

步驟5:曝光
將藍曬感光底片用一小塊膠帶固定在成像面上,將“相機”的“鏡頭”對準窗外想拍攝的物體。曝光 2~5 小時。(注意:最好選在陽光充足的時段及方向,被拍攝的物體最好與背景明暗反差大,這樣成像效果更明顯。)
步驟6:沖洗
將曝光完成的藍曬感光底片取出,用流水沖洗 7~1.5 分鐘,放在太陽下曬干。此時,便能看到被拍擾物體的大概輪廓(如圖3,白色成像對應著樓房輪廓,藍色成像對應著天空背景)。(小提示:用水沖洗后,再用雙氧水沖洗,顏色會更加鮮艷。)



雖然本次小實驗最終只是形成一個被攝體輪廓,但也反復調試了感光溶液配比、預留靜置時間、等待光照充足的晴天….用了三個周末才最終成像。期待大家“拍攝”更加驚艷的“照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