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曹鈺華曹海峰滕瑤
凌晨3點的海陵社區天瀾灣小區,保安隊長小張的手電光束劃過地下車庫的陰影,突然照見兩個鬼祟身影正挨個拉拽車門?!八{背心隊員注意,B區發現可疑目標!”隨著對講機里壓低的聲音,兩支巡邏隊從不同方向悄然“合圍”。這場持續47分鐘的“無聲圍獵”,最終以兩名盜竊嫌疑人落網告終。而這場教科書級的社區聯防,正是“海陵花開”社區警務團隊立體防控體系的生動注腳。
在江蘇省海安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轄區,由300余名成員組成的“海陵花開”社區警務團隊,正以獨創的“蜂巢式”治理重塑基層平安生態。2024年以來,轄區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同比下降 58.8% ,家庭婚戀糾紛重復報警率降低72% ,群眾安全感測評達98.7分,三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
“蜂巢”架構:“ 的治理革命
走進海陵社區警務室的“平安議事廳”,筆者了解到,每周四下午,身著不同制服的參會者都會在此碰撞智慧火花:深藍警服的社區民警、橘紅馬甲的網格員、佩戴商會徽章的企業代表,甚至還有手持太極劍的銀發巡邏隊員。這個看似“混搭”的組合,卻是“海陵花開”社區警務團隊獨創的“ 1+5+N ”治理架構的核心引擎。
“我們的團隊就像‘蜂巢’,每個成員都是六邊形網格中的‘工蜂’?!鄙鐓^民警花蕾告訴筆者,他們以1名民警為“蜂后”統籌全局,由輔警、治保主任、婦女主任、民調主任、專職調解員5類骨干力量構成支撐結構,商戶、物業、學校等N個社會單元則如“工蜂”般各司其職。這種架構下,某園區保安發現可疑人員,5分鐘內信息就能傳導至整個防控網絡。
為實現精準激勵,社區警務團隊給參與的積極分子賦予平安積分。60歲的退休教師老李展示手機里的2360個積分,說道:“參加反詐宣講每次50分,成功調解糾紛每起100分?!边@些積分不僅可以兌換警察小熊玩偶等文創禮品,還是每月“平安之星”評選的量化考核依據。數據顯示,積分制實施后,群眾參與治安防控的積極性提高了3.2倍。
立體守護:社會共治的深化延伸
海陵社區地處海安核心商業區,人口密集、治安復雜。社區警務團隊深耕“警務 + ;平安建設模式,搭建多方協作平臺,整合“藍背心”“南城義警”“網格紅”等巡防力量,實施“晝夜錯時 + 重點區域”精準防控,全力開展好“幸福守望、平安守望、和諧守望”三項守望行動。
“最堅固的防線是筑在群眾心里的。”花蕾回憶起2024年7月的“百萬扶貧”詐騙攔截戰。當72歲的張阿姨執意要給“扶貧干部”匯款時,銀行柜員、社區志愿者、反詐專員組成的三重防線同時啟動,社區“銀發宣傳隊”迅速到場勸說,民警同步凍結可疑賬戶。這場與騙子的“5G速度賽跑”,最終為群眾守住了養老錢。
為破解“宣傳入耳不人心”的難題,社區警務團隊創新打造“沉浸式反詐實驗室”。在社區活動中心,VR設備讓居民“親歷”刷單詐騙全過程,考驗應對能力。數據顯示,經過3次以上訓練的居民,防詐識別準確率提升至89% 。
隨著以防范電信網絡詐騙、交通安全宣傳為主要內容的“小蜜蜂移動課堂”的開辦,社區警務團隊直面工作難點,強化協作聯動,與反詐中心、轄區銀行等單位協同作戰,重點關注老年人等易受騙群體,一系列舉措有效遏制了詐騙案件的發生,守護了居民的財產安全。2024年以來,轄區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同比下降58.8% 。
柔性治理: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茶杯的溫度里
在海陵社區“蘭歆工作室”的調解記錄本上,貼著30多張笑臉合影。最新的一張照片上,曾因裝修噪音劍拔弩張的鄰居,此刻握手言和。這個針對轄區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創新打造的特色調解室,充分發揮團隊女性隊員的柔性調解優勢,聯動社區、司法、婦聯等多部門力量,用繡花功夫織就了社區和諧網。
“調解不是判案,而是幫雙方找回丟失的體面?!苯鹋普{解員丁孝虎講述了“陽臺花盆案”的調解過程:頂樓住戶的花盆墜落砸壞樓下轎車,雙方從賠償爭執上升到家族矛盾。團隊啟動“五步解紛法”一先由物業保全證據,再請保險專員評估損失,接著發動兩家的棋友溫情破冰,最終在社區茶室達成和解。這種“法律框架 + 人情溫度”的調解模式,使98.6% 的糾紛不出社區。
2024年以來,針對家暴、撫養權等敏感矛盾,社區警務團隊還創建了“向日葵計劃”,邀請心理咨詢師參與,法律顧問提供“診療式服務”,成功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0余起,其中因家庭婚姻矛盾糾紛造成的重復報警3起,最大限度地遏制了“小轉大、民轉刑”的發生。
數治賦能:傳統守望遇上了“智慧大腦”
在城南派出所的“智慧警務”大屏上,跳動的數字勾勒出社區治理的科技圖景,同步接人的警用無人機高空巡防系統,可實時監測轄區治安情況。技術人員遠程操控,每日開展視頻巡查,一旦發現異常,即刻觸發預警并定位,為科學決策、高效處置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是溫暖的守護者?!敝蛋嗨I導李小兵表示,依托海安市公安局“情指行”一體化指揮調度平臺,協同高效的警務新模式,真正實現了“大數據賦能,小案件快破”。前不久,轄區一名九旬老人深夜走失,平臺3分鐘內鎖定最后出現的位置,同步調取現場周邊監控,指揮就近“藍背心”巡邏隊先行查找,10分鐘后在街頭找到了老人。這類“科技 + 人力”的實戰應用,切實將數據支撐轉化為民生溫度,有力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基層治理不是警方的‘獨角戲’,而是全民參與的‘交響樂’?!焙0彩懈笔虚L、市公安局局長繆志春在社區調研時指出?!昂A昊ㄩ_”社區警務團隊的價值不僅在于壓降了警情數字,更培育出了“人人都是平安員”的社區文化。這種文化正在催生更多奇跡一一社區書法班自發創作反詐對聯,廣場舞蹈隊改編防騙快板,連外賣騎手都變身“移動安全防范宣傳員”,凝聚了更多更大的平安力量。
暮色中的海陵社區,警務團隊的巡邏車燈與萬家燈火交相輝映。商業街轉角處的電子屏上,當日治安播報與兒童安全漫畫交替播放。穿行其間的“藍背心”與“網格紅”,正用日夜堅守編織著一張看不見的安全網,讓“花開海陵,平安常在”從愿景變成觸手可及的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