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時分,派出所值班 室的電話驟然響起,報警人 竟是位八旬老人。
出警民警迅速趕到現場。敲開了房門,只見一對老夫妻正在激烈爭吵。老奶奶滿頭銀發,老爺爺拄著拐杖—報警的正是處于“劣勢”的老爺爺。現場沒有其他家屬或第三方在場。面對民警的詢問,兩位老人出奇一致地表示,絕不給在外地打工的孩子打電話。眼看無法現場勸解,征得老人同意后,民警將他們帶回了派出所。
調解室里,年輕民警一邊耐心地與老兩口一問一答,記錄情況;一邊輕聲勸解。兩位老人情緒激動,爭著向民警訴說自己才占理,爭吵聲此起彼伏。
我聞訊趕到接警大廳,靜靜聽了一會兒,漸漸厘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對老夫妻攜手走過了大半輩子,也拌了大半輩子嘴。老爺爺80歲,老奶奶83歲,兒女都在外地,平日里老兩口相依為命。老奶奶出身不錯,“根正苗紅”,雖文化水平不高,但年輕時性格潑辣、能干好強、心靈手巧,是十里八鄉有名的俊俏姑娘;而老爺爺大學畢業,出生在資本家家庭,個性清高、專業出眾,退休前是高級教師。
兩個性格、背景迥異的年輕人經人介紹組成家庭,起初還能相互包容,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矛盾逐漸顯露。退休前,兩人各自忙碌,倒也相安無事;退休后,朝夕相處之下,彼此的缺點便成了對方的“眼中釘”。這次爭吵的導火索,是他們爭論誰對家庭的貢獻更大。老奶奶理直氣壯:“家里大事小情都是我操持,沒功勞也有苦勞!”老爺爺不甘示弱:“你沒文化,我是高級教師,家里開支全靠我,你得聽我的!”老奶奶嗤之以鼻:“你生病臥床時,還不是我端茶送水照顧你!”
就因為這點事,二老的爭吵愈演愈烈,最后只能坐著警車來到派出所。老爺爺扯起褲腿給民警看:“您瞧,這是老婆子拿掃帚打的!”老奶奶也伸出胳膊:“看看,這是老頭子用拐杖敲的!”
別看那位民警才20多歲,處理起糾紛卻十分老練。他先對老爺爺說:“爺爺,您是大知識分子,宰相肚里能撐船,咱們男人什么時候不得讓著些家里人?”又轉頭勸老奶奶:“奶奶,您這么疼爺爺,就別和他計較啦!您二老這么大歲數,萬一磕著碰著,最擔心的還是孩子們。你們不想驚動他們,不就是怕孩子大老遠趕回來操心嘛!這說明您二位心里都記掛著這個家。爺爺愿意找我們幫忙,也是信任公安機關。那就聽我一句,給奶奶道個歉,奶奶平時還變著花樣給您做飯呢!”
吵了這么久,二老的氣也消了,肚子也餓了。聽了民警這番話,老爺爺主動給老奶奶道了歉,并在調解書上簽了字。事后,老兩口堅持自己回家,不愿再麻煩民警護送。臨下臺階時,老爺爺拄著拐杖,一時不知先邁哪只腳。老奶奶嗔怪地瞥了他一眼,自然地攙住他的手臂。老爺爺憨憨一笑。路燈下,兩道身影緊緊依偎,緩緩消失在夜色中。
我注意到調解書上,民警只簡單地寫著:“雙方因為做晚飯的問題發生糾紛,已和解。”看著這寥寥十幾個字,我竟有些恍惚,一時間百感交集。
(作者系浙江省龍游縣公安局溪口派出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