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警校畢業后,懷揣著對影視作品中公安工作的憧憬,劉昶渝被分配到重慶市。
珍溪鎮是一座被長江與丘陵環抱的小鎮,初到這里時,警車在泥濘的道路上顛簸,窗外掠過成片的稻田和低矮的農舍。他緊擦著嶄新的警號牌,恍然意識到:這里沒有防彈背心,沒有影視劇中的神探,只有三輪車揚起的塵土和群眾院壩里搪瓷缸中飄出的粗茶香。
穿上警服的這兩年,劉昶渝跟著師傅穿梭在田間地頭,踩過稻田溝、鉆過蘆葦蕩;在江灘追捕電魚賊,在村口耐心勸離醉漢。這里沒有槍林彈雨,卻讓他嘗盡人間冷暖:他處理過三輪車電瓶被盜的“小案”,見過丟了殘疾證的中年漢子在地上痛哭,曾被張大媽誤當成“騙子”,也收到過孩子偷偷塞來的甜蜜棒棒糖。這些瑣碎的日常,讓他逐漸明白:警察的擔當,就是把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當作自己的大事來辦。
破案:在細節中抽絲剝繭
去年夏天,江邊接連發生電動三輪車電瓶被盜案件。現場既沒有監控,也找不到目擊者。劉昶渝和同事頂著烈日,挨家挨戶走訪尋找線索。蹲守、篩查、宣傳防范常規手段用盡,案件卻陷入僵局。
他沉下心來,決定回歸原點,用時間去打磨每一條線索。
他將多起案件的時間、地點詳細標注,繪制出十幾條可能的作案路線,反復比對監控中每一輛車的行駛軌跡,甚至親自駕車測算時間,尋找異常之處。經過數個晝夜的監控篩查,一輛白色面包車逐漸進入視線——它的行蹤與案發時間高度吻合,行駛路線也異于尋常。鎖定目標后,劉昶渝和同事順藤摸瓜展開抓捕行動。蹲守的那晚下著雨,車玻璃上滿是霧氣。后半夜,兩個黑影悄悄摸到江邊的三輪車旁,剛撬開電瓶箱,就被他們當場控制。經訊問,這兩名嫌疑人不僅在涪陵轄區作案,還流竄至石柱、忠縣等地瘋狂盜竊電瓶。
案件告破那天,村里大叔送來錦旗,緊緊拉著劉昶渝的手感慨道:“警察同志,你們真把咱老百姓的東西當寶貝找啊!”這句話讓他瞬間紅了眼眶——原來他們每一個奮戰的夜晚,都被群眾記在了心里。

收到群眾贈送的錦旗
車。當管理員睡眼惺松地打開那輛車的車門后,劉昶渝跪在座椅間仔細摸索,終于在第三排座位的縫隙里,摸到了那個磨破邊角的舊錢包。看到母親證件的那一刻,男子突然蹲在地上痛哭。回去的路上,他緊緊擦著證件哽咽道:“錢沒了還能掙,可這殘疾證沒了,我娘就領不了補助了….”那晚寒風刺骨,劉昶渝的心里卻暖意融融。
溫情:在法理與人心間 架橋
一次警情處置中,劉昶渝依法扣留了一名醉酒駕駛非機動車村民的三輪車。處置過程中,他發現司機的女兒一直縮在墻角抽泣。詢問后得知,孩子媽媽住院,奶奶年逾七十,全家就靠這輛三輪車接送她上學。
劉昶渝立即聯系孩子的班主任,了解到女孩因害怕住校被欺負才天天回家。經過與學校協調,老師得知女孩家庭情況后,提出可以單獨為她安排住宿房間,或讓她與熟悉的同學同住。考慮到本學期僅剩不到三周,女孩決定這學期暫時借住在鎮上親戚家,下學期再住校,她的父親也同意了這個方案。
安頓好女孩后,劉昶渝又和同事將她的父親安全送回家中。聞訊趕來的女孩奶奶眼含熱淚:“你們和電視里的警察一樣好!”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勸張大媽別給騙子轉賬時,他被掃帚趕走過三次;攔住準備匯款的小伙時,差點被對方打.……但當他們事后紅著眼眶說“謝謝”時,劉昶渝覺得,那些被誤解的委屈都值得了。
堅守:日夜守護轄區平安
成為警察后,劉昶渝的作息總是與常人相反。天還未亮,他就站在校門口指揮交通,看到孩子們書包帶松了,便順手幫忙系上;深夜巡邏時,燒烤攤老板會熟絡地打招呼:“劉警官,今天生意好,來吃點不!”
去年冬天的一個深夜,巡邏途中,劉昶渝遇到一位剛回鎮上的中年男子。男子焦急地向他求助,粗糙的雙手不停地搓著衣角,聲音發顫:“錢包落在客車上了,里頭有我母親的殘疾證。”劉昶渝不顧夜色已深,立即帶著男子來到客車停車場,耐心引導他回憶每一個細節:客車的顏色、發車時間、鄰座乘客的模樣。手電筒的光束照亮一排排停放的客
讓他記憶最深的,還有一次蹲守非法捕魚。他在江邊草叢里趴了五個小時,雙腿凍得失去知覺。同行的師傅笑罵他“愣頭青”,卻悄悄給他帶來姜茶,還說:“抓人就像等江潮,急不得。”當終于等到那點漁火,劉昶渝追得滿腳泥巴,卻滿心暢快 —警察的成就感,往往就藏在這樣的堅持之中。
兩年時間,劉昶渝從青澀的毛頭小子,成長為會給孩子系鞋帶、幫老人修燈泡的“小劉警官”。他說:“群眾送來的錦旗,我都收在柜子里,但更珍貴的,是菜市場大媽塞來的熱包子,是迷路孩子緊緊牽著我的手,是深夜里為我們留著的那盞路燈。”
作為新警,劉昶渝未來的路還很長,他堅定地說,愿做江邊的一塊石頭 —雖不起眼,卻永遠守在群眾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