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優化城市三維模型的構建技術,重點研究遙感、激光雷達與無人機航拍在三維建模中的應用。通過采集不同時間段的遙感影像與激光雷達數據,結合三維建模算法與數據融合技術,構建高精度的城市三維模型。模型的精度驗證顯示,空間位置誤差小于5 cm,幾何形狀誤差小于3%,紋理精度達到1∶500?,F場監測顯示,在光照條件劇烈變化時,模型誤差有所增加,須進一步優化數據采集策略。研究結果為城市規劃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推動了城市數字化轉型。該模型能有效支持城市規劃和管理,但仍須在光照條件變化下進一步優化數據采集方法,提升精度。研究結果為城市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關鍵詞:城市三維模型;激光雷達技術;遙感技術;數據融合
中圖分類號:TP391"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17-0111-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0 引言
在城市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三維建模技術不斷更新,從傳統的二維地圖發展到今天的三維可視化模型,推動了城市信息化進程。城市三維模型不僅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精準的決策依據,還在災害管理、環境監測、交通調度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激光雷達、遙感影像等數據采集技術的成熟,三維建模的精度和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本研究旨在探討和分析城市三維模型的構建技術,提出優化措施,推動這一技術在中國城市中的實際應用與發展。后續內容將介紹相關技術背景、研究方法,并討論優化方案和實際應用案例,以期為城市三維建模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1 城市三維模型構建概況
1.1 城市數字化轉型背景
城市三維模型通過三維可視化技術,將城市的建筑、交通、環境等元素在虛擬空間中真實再現,為城市規劃、災害管理等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1]。特別是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三維城市模型已成為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災害應急響應等領域的核心工具。隨著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推進,三維建模技術在智能化管理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推動了各類城市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發展。
1.2 城市三維模型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遙感、激光雷達(LiDAR) 、無人機航拍等數據采集技術逐漸成熟,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為三維建模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持[2]。具體來說如下:
遙感技術:通過衛星或飛機搭載傳感器,獲取大范圍區域的地表數據,適用于大尺度城市的三維建模。
激光雷達(LiDAR) :能夠精確地獲取地面和建筑物的三維空間信息,具有高精度和高效率,尤其適用于復雜環境的三維建模。
無人機航拍:通過低空飛行獲取高分辨率影像,能在較小區域內提供高精度的空間數據,適合城市局部區域的精細化建模。
隨著技術進步,三維建模的核心算法也不斷演進,從初期的簡單幾何模型到如今的高精度建筑物模型和城市全景視圖,模型的細節與精度逐步提高。國內多個城市已建立起基于三維模型的智能城市管理平臺,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建筑設計、交通流量分析、環境監測等領域。
在國外,三維城市模型的應用已逐步成熟。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建立了先進的智能城市管理平臺,運用三維模型進行精細化管理。特別是在歐洲和美國,多個城市已實現基于三維城市模型的交通監控、建筑評估、災害預警等綜合管理功能。這些應用不僅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主要影響因素及關鍵技術
2.1 主要影響因素
城市三維模型的構建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數據來源、采集技術、處理方法以及模型的精度要求等;表1總結了影響城市三維模型構建的主要因素。
2.2 關鍵技術措施
遙感與激光雷達技術是構建高精度三維城市模型的基礎,尤其在大范圍城市建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點云數據處理技術則是確保數據質量和提高模型精度的關鍵。三維建模算法的不斷進步,也使得模型更加細致、真實,特別是在建筑物建模和復雜環境建模中的應用尤為突出[4]。數據融合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多源數據的集成性和一致性,能夠有效解決不同數據源間的差異,為三維模型的精確構建提供了技術保障。關鍵技術措施見表2。
3 三維城市模型的構建技術分析
3.1 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
城市三維模型的構建依賴于多種高精度數據采集手段,常用的技術包括遙感、激光雷達和無人機航拍,每種技術有其獨特的優勢與適用場景[5]。
遙感技術:能夠通過衛星或航空平臺獲取大范圍城市影像,適用于大尺度城市區域的建模;適合城市全貌的建模,尤其在地理范圍廣泛、細節要求較低的情況中應用較多。遙感技術的“高精度”通常指空間分辨率在1米以下,能夠準確反映大范圍區域的地形、建筑輪廓等特征。
激光雷達(LiDAR) 技術,能夠提供高精度的三維點云數據,精確捕捉地面和建筑物的空間信息;特別適用于城市建筑物、復雜地形和細節豐富的區域建模。
激光雷達技術的“高精度”通常指點云數據的空間分辨率可達到厘米級別,精確再現建筑物的外形和細節。
無人機航拍技術,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影像數據,能夠捕捉細節豐富的區域,尤其在狹小或復雜的區域表現出色;適合對特定區域或復雜建筑進行細致建模,尤其是對于建筑外立面的細節捕捉有較大優勢。無人機航拍的“高分辨率”通常指影像分辨率達到厘米級別,能夠精細化地呈現地面特征。
三維模型的構建不僅依賴于高精度的數據采集,還需要有效的數據處理技術。數據處理包括點云數據的濾波、配準、紋理映射等多個環節。通過高效的算法處理,可以從多源數據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生成高質量的三維模型。
3.2 建模算法與技術
在數據處理的基礎上,三維城市模型的構建依賴于高效的建模算法。常見的建模方法包括:
①基于規則的建模方法:該方法通過規則化的方式將數據轉化為建筑物的幾何體模型。適用于城市規劃和建筑物標準化設計,能夠快速構建出符合規范的建筑模型。
②基于三維重建的建模方法:利用激光雷達或圖像數據,通過算法重建城市物體的三維形狀。適用于復雜城市環境的建模,能夠準確再現建筑物和其他城市元素的三維結構。
③基于深度學習的建模方法:通過訓練深度神經網絡,自動識別圖像中的建筑物或地形特征,進而生成三維模型。適合大規模自動化建模,特別是在需要處理大量城市數據時,能顯著提高建模效率。
這些建模方法在不同場景中各具優勢,能夠根據具體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技術。
3.3 技術實現階段劃分
三維城市模型的構建通常分為以下幾個主要技術實現階段:①數據采集階段,包括遙感影像、激光雷達數據和無人機航拍數據的采集;②數據預處理階段,進行點云數據的配準、噪聲去除和數據融合;③建模階段,選擇適當的建模算法進行數據處理與模型構建;④后期優化階段,通過優化算法對初步模型進行修正,提高其精度和真實性。
3.4 模型精度與可視化技術分析
模型精度是城市三維模型構建的核心指標之一,為了評估模型精度,本研究采用基于地面控制點(GCP) 的誤差分析方法,評估模型在空間位置、幾何形狀和紋理細節上的誤差。在可視化技術方面,采用虛擬現實(VR) 和增強現實(AR) 技術對三維城市模型進行展示。通過這些技術,更加直觀地感知模型的細節,增強模型的交互性和應用性。具體數據展示見表3。
4 城市三維模型關鍵施工技術
4.1 遙感技術與激光雷達技術
遙感技術通過衛星或航空平臺獲取大范圍的影像數據,適用于初步的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監測和環境評估。其優勢在于能夠快速覆蓋大尺度區域,其分辨率和精度通常較低,難以精細捕捉城市中小尺度的細節。
激光雷達技術提供高精度的三維空間數據,能夠精確捕捉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的幾何形狀。激光雷達尤其擅長生成高精度的點云數據,能有效應對復雜建筑和難以接觸區域的建模需求。通過激光雷達數據,能夠獲得厘米級的空間精度,對于提升城市模型的真實性和細節至關重要。
結合遙感影像與激光雷達數據的高精度特性,可以有效提升三維模型的精度和真實性。在不同應用場景中,遙感技術適用于大范圍、低精度的建模任務,而激光雷達技術則更適合高精度要求、細節豐富的城市建模。
4.2 建筑物三維建模技術
建筑物三維建模技術是構建城市三維模型中的關鍵步驟之一。常見的建模技術包括基于圖像的重建、點云數據建模以及結合結構信息的多源數據融合建模。通過激光雷達和無人機航拍數據,可以提取建筑物的外立面、屋頂、窗戶等細節,構建出精細的三維模型。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 技術可以進一步提高建模的準確性,尤其是在建筑設計與規劃階段,BIM模型能夠提供全面的建筑信息,有助于實現建筑的多維度建模。
4.3 數據融合與優化技術
城市三維模型的構建通常依賴于多源數據的融合,包括遙感影像、激光雷達點云數據、無人機航拍圖像等。數據融合技術旨在整合來自不同傳感器的數據,以彌補各自的不足,提升模型的完整性和精度。常用的融合方法包括多分辨率圖像融合、點云數據融合和多傳感器信息融合,通過優化算法,如加權平均法、卡爾曼濾波等,可以對不同數據源進行智能融合,去除噪聲并提高數據的一致性。實驗結果表明,數據融合能夠顯著提高模型的精度,尤其在城市復雜區域的建模中,能夠有效降低誤差,提升數據的可信度與模型的實用性。
5 控制措施實施效果
5.1 現場數據采集與監測
為了評估三維城市模型的效果,進行了現場數據的采集與監測。通過對不同時間段內多個區域進行數據采集,確保模型的時效性與準確性。表4是某城市區域在不同時間段的三維數據檢測結果。
5.2 模型精度與效果評價
在不同區域的誤差表現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分析如下:
①區域A:該區域的誤差較為穩定,誤差范圍在0.12~0.16 m。整體誤差波動較小,表明該區域的模型精度較高,且數據采集和處理的穩定性較好。
②區域B:該區域的誤差較大,尤其在中午和晚上時段,誤差更為明顯。經分析,這一現象與采集時的光照條件變化密切相關,光照的劇烈變化導致數據的不一致性,從而影響了模型的精度。
③區域C:該區域的誤差較小,且變化幅度較小,說明該區域的模型精度較高,數據采集過程較為穩定,未受到光照變化等因素的顯著影響。
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模型在不同時間段的精度差異較大,尤其在光照變化較為劇烈的時段(如中午和晚上) ,誤差增大。建議后續在光照劇烈變化的時段進行補充采集,確保數據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從而提高整體模型精度和可靠性。
6 總結
本研究利用遙感技術、激光雷達技術和無人機航拍數據,結合先進的三維建模算法與數據融合技術,成功構建了高精度的城市三維模型。實驗結果表明,模型的空間位置誤差小于5 cm,幾何形狀誤差小于3%,紋理精度達到1∶500,滿足高精度城市規劃和管理的需求。為了進一步提升模型精度,未來須優化數據采集方法,特別是在光照變化劇烈的情況下,改進建模策略以增強模型的穩定性與可靠性。本研究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并為后續相關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章曦,陳功勛.城市三維模型快速構建關鍵技術研究[J].山西建筑,2025,51(4):179-182.
[2] 彭江帆.基于多源數據的城市三維模型(LOD1.3級) 快速構建技術路線設計與實踐[J].經緯天地,2024(6):1-6.
[3] 王麗娜,楊俊濤,夏立福,等.基于不同數據采集方式構建城市三維模型相關技術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4,47(S1):257-259.
[4] 陳洋,王剛,勾昆,等.基于不同數據源類型構建LOD1.3級城市三維模型相關技術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4,47(S1):60-62.
[5] 王騰,田偉召.基于衛星立體影像的城市三維模型快速構建試驗[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4,47(S1):186-188.
【通聯編輯: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