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銀齡再就業逐漸成為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話題。“銀齡”泛指那些60歲至70歲,甚至更高年齡的老年知識分子。這一階段對他們而言,是繼續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時期。雖然銀齡再就業在緩解勞動力短缺、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其是否對年輕人的就業機會、薪資待遇和職業發展造成影響,也引發了社會的熱烈討論。本文將從就業機會競爭、薪資待遇影響、企業成本控制和職業發展空間四個方面,探討銀齡再就業對年輕人就業的沖擊,分析其是否“動了年輕人的‘奶酪””。
銀齡再就業的現狀與問題
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加速,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據聯合國發布的 ??2024 年世界人口展望》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3億人,占總人口的 22% 左右;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人以上,占總人口的 16.5% 左右。預計到2035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 30% ,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關注老年人的再就業問題。老年人重返工作崗位不僅能夠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壓力,還能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并支持老年人再就業。中國老年人再就業人數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和行業,老年人的就業參與度明顯提高。盡管銀齡再就業具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意義,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銀齡再就業對年輕人就業的沖擊
就業機會
老年人與年輕人之間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一些技術要求不高、勞動密集型的崗位上。比如,在制造業、服務業、零售業等領域,一些企業傾向于雇傭經驗豐富、穩定性高且薪酬期望較低的老年人。這種傾向可能導致年輕人在就業市場上面臨競爭壓力,尤其是在一線崗位、基礎服務崗位等。雖然銀齡再就業能有效填補某些崗位的用人空缺,但在總量有限的就業市場中,這種情況可能會擠壓年輕人就業的空間。
●薪資待遇
銀齡再就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對年輕人就業市場的薪酬水平產生影響。老年人由于家庭負擔較輕、退休金作為額外收入等原因,往往愿意接受較低的薪酬水平,這使得企業在招聘時更傾向于雇傭成本較低的老年人。這種情況下,年輕人可能需要接受更低的起薪,才能獲得同類崗位的就業機會。例如,一些銀齡再就業的崗位集中在體力勞動、簡單操作的崗位上,這些崗位的薪酬本身不高,而老年人愿意接受的薪資水平又會進一步拉低行業的整體薪資水平。這對年輕人就業市場的薪酬水平形成了一定的“降維打擊”,使年輕人面對較低薪酬時不得不妥協或另尋他途。
成本控制
在企業成本控制的背景下,雇傭老年人作為勞動力替代可能對年輕人就業產生影響。部分企業會因老年人的薪酬要求低、崗位需求靈活等原因,將其作為“低成本”勞動力選擇,從而減少企業了對年輕勞動力的需求。這種成本控制策略可能導致年輕人難以獲得相應的崗位機會,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在成本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更傾向于雇傭老年人完成某些非核心業務或短期項目。
職業發展空間
老年人在管理崗位或經驗導向的職務上再就業,也可能對年輕人的普升機會和職業發展空間造成一定的影響。由于老年員工經驗豐富且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一些企業會選擇保留這些“資深人才”,使得年輕人在某些職位上難以快速晉升。這種情況在傳統企業中尤為突出,老年員工的職業穩定性較強,職業路徑的固化也可能抑制年輕人職業發展的速度和空間。
例如,在部分國有企業或傳統行業中,銀齡再就業現象常見于管理崗位或顧問崗位,老年人憑借豐富的經驗和人脈資源,繼續承擔重要的業務職責。這種情況下,年輕人可能在職業發展路徑上受到阻礙,需要花費更長時間和更多努力,才能獲得同樣的晉升機會。
銀齡與青年的互補性發展
要實現“銀齡再就業不動年輕人‘奶酪’”的雙贏格局,關鍵在于構建代際互補的就業生態體系,通過政策引導、市場調節和社會協同,將老年人力資源配置到與青年群體形成互補而非競爭的領域。
錯位發展:建立年齡分層的崗位適配機制
“錯位發展”最直觀的做法之一便是根據不同年齡段勞動者的特長和能力,將他們分配到適合的崗位上。這不僅能減少年齡歧視,還能充分利用每一代人的獨特優勢,優化企業人才結構。
以大眾汽車為例,在其數字化生產線中,老年技師負責設備的校準和調試,這些任務依賴豐富的經驗和對機械設備的深刻理解,年輕工程師則負責智能系統的維護和數據分析,這些工作則需要較強的技術敏銳度和快速適應新技術的能力。通過這種代際分工,不同年齡層的員工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優勢,推動企業創新和技術進步。

將老年人與年輕人配置到不同類型的崗位上,可以讓兩代人優勢互補,實現知識和技能的交叉傳承。年齡不同的員工帶來多元化的視角,能促進企業創新,同時增強企業的市場適應力。可以通過稅收優惠、社會保障補貼等政策,減輕企業的用工成本,鼓勵他們雇傭老年員工,并合理安排崗位。
●另辟蹊徑:開發銀齡專屬的就業領域
日本政府設立“銀發服務特區”,該特區旨在開發針對老年人的專屬就業領域,提供老年人可以從事的特定崗位。這些崗位大多要求一定的人生經驗與專業技能,如養老機構照護培訓師、傳統文化傳承指導等。
設置專門的銀齡再就業崗位,可以讓老年人發揮自己的社會經驗與人生智慧,這種崗位不僅具有社會意義,還能創造經濟價值。政府和社會通過提供適合老年人的專屬崗位,能有效激勵老年人延遲退休或參與社會工作,減少老年人群體的孤獨感,減緩被社會邊緣化的進度。設立“銀發特區”,不僅能為老年人創造就業機會,還能促使不同年齡段的人在工作中形成更加深層次的合作,推動社會多元化發展。
代際增益:構建知識傳承的價值鏈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如何通過代際協作和知識傳承促進不同年齡層員工的共同發展成為企業和社會關注的重點。構建有效的知識傳承價值鏈,不僅可以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生產力,也能為老年員工提供充實的職業生涯,實現個人和社會的雙贏。
1.企業導師制度的強制規范
星展銀行規定每位返聘的老年金融分析師必須培養2名青年員工,通過這種方式,金融分析師將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行業洞察傳遞給年輕人。這種傳承機制確保了企業內隱性知識的有效傳遞,不僅增強了團隊的綜合能力,還加速了員工的成長。老年員工的親身經驗傳授,可以讓年輕員工少走彎路,迅速積累工作經驗。對于老年員工來說,這一角色能讓他們感到被尊重和需要,提升其職業滿足感;而年輕員工通過導師指導也能更加快速地融入工作,提高技能。
2.代際協作項目的市場化運作
阿里巴巴的“青銀共創計劃”是代際協作的一個典型案例。在這個項自中,65歲的非遺傳承人與95后電商運營人員組成了合作團隊,前者負責產品制作和文化講解,后者則負責直播營銷和用戶運營。通過代際協作,兩代人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進行互補,共同推動了產品的市場化和銷售。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提升了老年人群體的社會參與度,還通過年輕人的技術優勢和老年人的文化積淀,帶來了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社會價值的提升。跨代協作能夠打破傳統的代際隔閡,為企業帶來更多創新的商業機會,提升市場競爭力。
不可否認,銀齡再就業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年輕人的就業機會、薪酬水平和職業發展產生沖擊,部分領域存在著爭奪年輕人“奶酪”的風險。然而,銀齡再就業也為社會帶來了積極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在推動銀齡再就業的過程中,需要建立科學的勞動力市場調控機制,既保障老年人就業的權利,也維護年輕人就業的機會與發展空間,實現不同年齡群體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和諧共生。
[本文系教育部2024年度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數字化普惠金融管理平臺的鄉村管理教學師資培育”(23082436420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