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引起世界各國廣泛共鳴,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成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積極對接各自發展戰略、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作為重要參與國,伊拉克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最近十多年,中伊雙方攜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拓展多領域合作基礎。共建“一帶一路”為伊拉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貢獻了中國智慧,為伊拉克能源轉型升級提供了中國方案。
戰略伙伴關系夯實中伊合作基礎
2015年,中國和伊拉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中國企業廣泛深度參與伊拉克能源、電力、交通、通信等領域的建設,伊拉克成為中國共建“一帶一路”重要合作伙伴。據伊拉克媒體報道,2024年中國與伊拉克貿易額達550億美元,刷新歷史最好紀錄。其中,伊拉克從中國進口達1598612.93萬美元,涉及電子產品、家電、日用品和建材類產品;伊拉克對中國出口額達3823708.22萬美元,原油占主要份額。中國駐伊拉克大使崔巍評價說,中國和伊拉克互為重要經貿伙伴。當前中伊兩國都處在發展振興的關鍵階段,中方愿同伊方共享中國式現代化新機遇,攜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鞏固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拓展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經濟、現代農業等領域合作,共同創造中伊關系下一個輝煌10年。
伊拉克能源轉型升級面臨的巨大風險挑戰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截至2023年年底,伊拉克的石油儲量達1450億桶,占全球石油儲量的 8.4% ,位居全球石油儲量第八位,在阿拉伯國家中排第二位。天然氣資源位居全球第十二位。
伊拉克能源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要件。油氣產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原油出口收入占該國財政收入的 90% 以上。然而,由于缺乏綠色環保的能源開發模式和嚴重的伴生氣放空燃燒等因素,伊拉克重要石油產區環境污染嚴重,且單一能源類型問題突出。因技術不成熟致使每年數百億立方米天然氣被燃燒殆盡而無法回收再利用。事實上,伊拉克長期遭受“資源詛咒”困擾,電力發展的基礎性原料依賴其他國家出口供給的問題尤為嚴重。伊拉克涉及能源轉型升級相關問題甚多,現有能源環境不能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基本所需。其主要表現是能源基礎設施陳舊,能源設備超期服役,能源技術更新遲緩,能源專業技術人員在修修補補之中勉強維系著能源系統的運行。
當前,伊拉克石油、電力等基礎設施及其運行環境表現出潛在的不良狀態,或與地緣政治、大國博弈、政權更迭、治理觀念、集團利益、生活環境、經濟基礎等因素密切相關。
3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取消了伊拉克購買伊朗電力的豁免,以此對伊朗實施所謂“極限壓力”制裁,此舉圖謀在伊朗經濟和金融發展過程中設置來自鄰國經濟發展需要原料的藩籬,以牽制伊拉克和伊朗關系朝著良性方向發展的步伐。
特朗普政府不簽署伊拉克從伊朗進口電力豁免決定,給伊拉克民眾日常生活將直接造成極大影響,伊拉克民眾將暫時出現“電荒”困境。伊拉克政府不得不盡快重新謀劃國家能源轉型升級和供應優化的最佳方案,或通過外交談判尋求美國延長天然氣進口豁免,或爭取國際資金支持能源基礎設施升級。當前,擺在伊拉克政府面前解決能源轉型升級和供給優化的方案不僅在于尋找短期替代方案以緩解電力短缺,還必須推動長期戰略以實現能源自主,減少對外部來源的依賴。特朗普政府極限施壓政策迫使伊拉克在能源轉型升級與供給優化方面需要重新定位,在“去石油化”與“再工業化”間尋找平衡點,在抵抗與妥協之間尋找脆弱型平衡,釋放壓力,將能源轉型嵌入國家能力重建進程以催化成經濟發展的新態勢。
盡管近期伊拉克努力推動國內天然氣投資,但結構性障礙仍會對能源轉型產生阻礙,使其易受外部壓力和經濟低效的雙重影響。
伊拉克前能源部長、國際能源專家盧伊·哈提卜分析稱,伊拉克電力危機的根源不僅在于發電量不足,更涉及輸配電效率低下、管理腐敗及補貼政策失靈。他說,盡管伊拉克政府每年給予電力的財政補貼支出多達200億美元,但僅有少數群體能從中受益。
在過去二十多年里,伊拉克電力系統一直處于亞健康運行狀態,不能完全實現自給自足。目前,伊拉克的發電量約2.7萬兆瓦,遠低于4.5萬兆瓦的基本需求。因戰事后遺癥,伊拉克電力設施損壞嚴重。近年,電力設施不時遭受恐怖襲擊,使原本就不堪重負的電力系統已超負荷運行,電力線路老化程度嚴重,電力供應事故頻發,電能損耗高達四成。
伊拉克夏季常態氣溫在40攝氏度以上,電力需求增加。 95% 的用戶不得不自備發電機以應對限電造成的不便,對居民生活和基礎設施運營會造成更大范圍和層次的負面影響,或引發生活成本火箭式增長,人們對電力供應穩定的擔憂日益加劇。2021年伊拉克民眾曾到電力部門請愿抗議政府限電。2024年因限電引發民眾全國性罷工等。
對此,伊拉克政府努力通過設備維護和效率升級,最近十多年,中伊雙方攜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拓展多領域合作基礎。共建“一帶一路”為伊拉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貢獻了中國智慧,為伊拉克能源轉型升級提供了中國方案。
力圖緩解當前日均供電不足12小時的窘境。爭取到2030年,將使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 20%-30% ,并減少對進口天然氣發電的依賴。
中國企業助力伊拉克能源轉型升級和民生改善
2010年,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工程公司承建由伊拉克電力部投資的伊拉克華事德電廠。該項目是目前伊拉克裝機容量最大的電力工程,一、二期工程分別建設4×330MW 和 2×610MW 燃油(氣)機組。2014年,伊拉克華事德電站工程被伊拉克電力部授予“伊拉克最佳電廠獎”。2015年6月28日,伊拉克華事德電廠二期 2×610MW 電站項目6號機組滿負荷運轉720小時,比計劃工期提前了一年時間。截至2025年1月,伊拉克華事德電廠累計發電量超過1600億千瓦時,上網電量約占伊拉克全國總發電量的 20% ,高峰時可保證首都巴格達 70% 的電力供應。據悉,伊拉克華事德電廠項目累計為當地創造約3000個就業崗位,近300名伊方員工赴上海接受了專業技術培訓。
近年來,中國企業積極參與伊拉克油氣田開發,幫助其提升原油產量并推動伴生氣的利用率,助力伊拉克實現能源自給。隨著中資企業在伊拉克承建一系列綠色油田項目落地見效,當地能源高效利用和綠色開發有望實現“藍天工程”。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巴士拉天然氣處理廠項目的首列伴生氣處理裝置運行平穩,收集和處理來自魯邁拉、祖拜爾和中國企業不僅貢獻了中國技術,更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培養更多當地技術工人,通過系列活動增強了瓦工、鉗工、鉚工、管道工、起重工、挖掘機司機的工作技能。
西古爾納-1油田的伴生氣,經過脫硫、脫汞、脫水、生物菌硫磺回收和尾氣處理等工藝,每天可產出約440萬立方米干氣和2600 噸液化石油氣。每年可向下游電站供應約22.5億立方米商品天然氣,實現50億千瓦時的發電量,能滿足當地400萬戶家庭用電,有效緩解當地的電力短缺困境。
中國企業為伊拉克油氣產業綠色發展付出的努力得到伊方肯定。伊拉克石油部長稱贊中國企業為解決伊拉克民生問題作出了突出貢獻;電力部長表示中國企業建設的天然氣處理項目意義重大,建成后將有效緩解電力短缺問題;天然氣處理廠所在地米桑省省長認為,該項目是當地百姓期盼已久的關鍵性惠民工程,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也是伊中能源合作的里程碑,將對伊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和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積極作用。中國企業參與建設的天然氣處理廠每年還可生產近86萬噸液化石油氣,通過罐車直接供應米桑省及周邊地區,有效改善當地民生。同時,工廠每年還產出約90萬噸輕質原油以及1.5萬噸工業級硫磺,大幅提高整體社會經濟效益。
2021年6月,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與伊拉克民航局簽署的伊拉克納西里耶國際機場項目,成為中國企業在伊拉克戰后承建的首個機場項目。該工程建設包括航站樓、控制塔、星級酒店、貨庫、25公里機場連接線、升級改造跑滑道等系列配套設施,規劃年客流量75萬人次,遠期規劃年客流量200萬人次。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伊拉克西南部地區的航空中心,大幅改善地區交通條件,推動經濟發展。
中國企業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伊拉克能源轉型升級提供更好的服務。在魯邁拉油田,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當地日照時間長的優勢,對接伊拉克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引進中國先進光伏技術,在米什里夫·古賴納特原油處理設施項目建成一座裝機容量1兆瓦、并配備4兆瓦時儲能系統的光伏電站,年發電量約160萬千瓦時,不僅能滿足作業高峰期營地全天候生活和辦公用電,還能兼顧部分生產生活用電需求。該光伏電站建成后有效改變了當地用柴油發電機供電的單一電力供應模式,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600噸。
中國企業不僅貢獻了中國技術,更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培養更多當地技術工人,通過系列活動增強了瓦工、鉗工、鉚工、管道工、起重工、挖掘機司機的工作技能。
近年來,由中國電建承建的1000所示范學校項目,作為中伊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重要項目之一,有效助力當地基礎教育發展需求。2023年5月,納西里耶機場項目施工現場迎來了當地福利院的孩子們,讓他們以“工程師”身份近距離感受濟加爾省第一座民用機場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小“工程師”們穿上反光背心、戴上安全帽,在中國建筑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加互動游戲、觀摩現場施工,激發內心美好的憧憬。2023年7月,伊拉克濟加爾大學的13名實習生來到納西里耶國際機場項目參加為期1個月的校企合作實踐實習活動。濟加爾大學工程學院院長阿德納說:“中企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工作崗位,這樣的經歷寶貴且難忘。相信學生們會學有所成,也期待機場建成后,對伊拉克經濟發展產生重要推動作用。”
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中國企業積極搶抓機遇,拓展企業業務范疇,成為推動伊拉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馬和斌:吉林外國語大學教授、區域國別研究院阿拉伯國家語言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馬曉霖: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