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伴。沙漠綠洲里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 攝
當越來越多鏡頭對準自然、對準野生動物時,我們終于意識到,比定格美麗瞬間更重要的是讓鏡頭成為傳遞敬畏與保護的橋梁。每張照片都是打開自然密碼的鑰匙,當人們通過畫面看到丹頂鶴在蘆葦蕩里筑巢的艱辛,當人們看到藏羚羊穿越青藏鐵路的遷徙通道…保護的種子已在心中萌芽。真正的生態攝影,應該像雪豹的腳印輕輕掠過,不留下任何打擾的痕跡。
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自我第一本科普書《天鵝之痛》出版獲獎后,我一直在從事生態保護的科普寫作和宣傳工作,走進校園、社區、圖書館、博物館等,開展了大量科普宣傳講座。先后在《光明日報》《中國綠色時報》等報刊發表科普文章,在《科普時報》開設科普欄目,近十年來發表生態科普文圖數十篇(幅)。
我的體會是:通過科學準確的記錄、有視覺沖擊的效果,才能影響讀者,引發讀者的思考與反思。只有真實的東西才能打動人,才能引發生態保護意識。在生態科普的實踐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性與生態平衡的關聯性結合起來,如何將野生動物拍攝中存在的誘拍、干擾等問題逐漸解決,如何將生態影像及背后的故事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發揮出來,等等。



首先我自己做到在自然狀態下記錄,遵循零干擾、零干預的拍攝原則,利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利用自然光線、避免人工光源干擾;開設“每一幀都是保護”主題影像課程,為科普報告與公眾展覽進行策劃;在媒體傳播推廣“無痕拍攝理念”;引導公眾參與“無干擾觀鳥”“棲息地保護”等行動;使公眾對“真實影像”與“表演性拍攝”的認知有所提升。越來越多攝影愛好者開始進行隱蔽式拍攝,理解最好的照片是讓鳥兒不知道鏡頭存在的照片;人們在照片里看到白鷺用枯枝筑巢的智慧,記錄夜鷺在晨昏交替時的捕食節奏,發現每個生命都有自已的時刻表這些都在編織一張看不見的生態保護網。愿每個快門都成為生態教育的標點,讓自然的詩意在人們心中永續生長,這才是鏡頭所能捕捉到的,最動人的生命影像。

作者簡介:
陳曉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出版《天鵝之痛》《鳥人鳥事》《野性生肖》《我的第一本鳥類知識大全》等科普著作,生態攝影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國際攝影展,部分作品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