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陶瓷工藝作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在現代設計中顯示出非常活躍的創新潛力。人們審美觀念的多樣化發展,使藝術設計領域新觀念和新思路不斷涌現,現代作品創作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推動現代藝術的創新與創造。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3D打印、陶瓷材料學科的發展,陶瓷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從傳統的日用陶器到藝術裝置、建筑裝飾等,都體現了陶瓷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趨勢。當下陶瓷設計不僅關注美學,還強調了功能性、可持續性以及生態友好性。設計師針對不同功能的需求采用不同類型的陶瓷材料,實現最佳性能。色彩上,運用陶瓷釉的創新技術,增加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陶瓷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的核心在于創新思維培養。設計師們通過跨學科合作,借助心理學、生態學等領域進行設計理念的延展。材料科學的突破使陶瓷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使其在家居、公共空間等場所的應用愈發廣泛。實現這一創新過程,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至關重要。通過用戶與專家的反饋,對陶瓷產品進行不斷優化,實現功能與藝術性的完美融合。通過舉辦陶瓷設計比賽,鼓勵年輕設計師探索新材料、新工藝的設計應用,推動陶瓷行業發展,帶動傳統工藝復興與現代設計的跨界融合。
2陶瓷工藝研究概述
作者簡介:曾霄令(1976-),本科,高級講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工藝美術、藝術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高職美教專業“文創 + ”復合型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3B204)階段性成果。
2.1傳統陶瓷工藝回顧
陶瓷工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演變,陶瓷工藝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陶瓷工藝的創新就需要將這些傳統的部分進行再度創作,從而展現出與過去不同的面貌,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在中國,相關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已有燒制陶器的技術應用,主要以紅陶和黑陶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與陶瓷技術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更加復雜的工藝。材料方面,傳統陶瓷以陶土、瓷石、長石等為主要原料,采用自然干燥和高溫燒制的方式,燒制溫度常在800-1300°C 之間。釉料方面,從古代青釉、白釉到彩釉,技術手段不斷提升。傳統陶瓷工藝包括了造型、雕刻、上釉和燒制等工序,造型手法主要以手工捏制、輪制和模制為主。中國的傳統窯口,在唐宋時期以龍泉窯的青瓷著稱,以建盞獨特的黑釉技術尤為盛行。裝飾技法的運用上,浮雕、鏤雕、刻花、立體畫都是常見的設計手法,裝飾效果在高溫燒制中會與釉色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燒制方面,窯的選擇與設計是至為重要,傳統的柴燒、煤燒、氣燒各具特點,它們都能夠影響成品的色澤、裝飾效果以及強度。為了能夠促使傳統陶瓷文化得到改革和創新,不僅僅需要藝術設計人員巧思妙思,促使作品文化價值得到提高,同時也需要通過藝術作品來切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和內在需要。傳統陶瓷工藝不僅體現在裝飾上,更體現在精神的表達上。器物融入日常生活,使得陶瓷具有了實用性。民間藝術和宮廷藝術的相互交融下,形成了豐富的地方特色,展現出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獨特魅力。
2.2現代陶瓷技術發展
材質與工藝的選用,確定了陶瓷產品的基本屬性。現代陶瓷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新材料的應用、成型工藝的創新以及燒成技術的進步。材料方面,功能性陶瓷材料的研發得到廣泛應用。以氧化鋯、氮化硅等為例,氧化鋯具有優異的機械強度,其彎曲強度可以達到1200MPa,廣泛用于牙科修復和工業刀具。氮化硅則因其良好的高溫抗氧化性以及熱震穩定性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其強度在高溫下能夠保持穩定。技術成型上,先進的3D打印技術顛覆了傳統陶瓷的成型方式。采用選擇性激光燒結和數字光處理技術,能夠實現復雜結構的自由設計。此外,快速成型技術的成熟減少了生產周期,大幅提高了市場反應速度。在燒制成型工藝方面,氣氛燒成、微波燒成和等離子體燒成等技術的應用逐漸成熟。氣氛燒成能夠控制陶瓷的微觀結構,有助于提升其氣密性,優化燒成溫度,實現不同類型陶瓷的性能。微波燒成因為其加熱效率高,縮短了燒成時間,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相較于傳統陶瓷燒成可縮短時間一個數量級,能效提升 60% 以上。除此之外,智能陶瓷技術的發展關鍵重要。通過引入傳感器和執行器,能夠開發出實時監測環境變化的智能陶瓷設備。這些陶瓷適用于建筑和航空領域,能在溫度、濕度變化下自動調節自身物理性能。整體來看,現代陶瓷技術正朝著多樣化、功能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推動了陶瓷行業的應用場景,涵蓋從傳統家庭用品到高端醫療、電子、航空航天等領域。
3現代設計理念解析
3.1設計創新理論框架
設計創新理論框架是現代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目標在于通過系統化的理論體系指導陶瓷工藝的創新實踐。這個框架主要包含設計思維、材料科學和用戶體驗。設計思維強調以人為本,通過觀察用戶需求,進行想法的生成。采用思維導圖、頭腦風暴等方法,激發創意靈感最終形成多種設計方案。跨界設計的思維模型可以促進不同領域的知識交匯融通,創作出具有獨特視覺的陶瓷產品。材料科學在設計創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涉及材料的選擇、性能測試以及創新應用。通過調研當下陶瓷材料的特性,探索新材料的開發和使用。針對特定的使用場景,量化材料的韌性、耐熱性和抗腐蝕性等指標,進行多樣化的結構設計。實驗顯示,使用納米技術處理陶瓷,可以提高其強度,進一步拓寬陶瓷產品的應用范圍。用戶體驗作為設計創新的最后環節,主要在于提升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互動。應用場景的研究、服務設計和用戶反饋機制等方法,確保產品不僅能夠滿足功能需求,還能夠提供愉悅的體驗感。設計創新理念的三個核心部分,不斷地通過循環迭代,形成閉環創新機制,從而促進陶瓷工藝與現代設計的深度融合。基于市場調研與用戶需求的變化,動態調整理論框架,以應對設計領域的挑戰,推動陶瓷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2現代設計趨勢與特點
現代設計體現了對功能性與美學的高度統一。現代社會的簡約主義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強調少即是多的理念,注重線條的簡潔與色彩的單一。這方面,常見的色彩選擇為黑、白、灰、自然木色,材質多采用金屬和玻璃,用來凸顯空間的開闊感。自然元素的引入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強調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智能設計則是另一重要發展趨勢。通過采用集成智能科技,使產品的設計更人性化。常見的應用包括語音控制家居設備、亮度可調節的LED燈具,以及通過APP控制的自動化窗簾。這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還能讓日常生活更便捷。用戶中心設計強調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對產品進行全方位開發。流行的設計方法包括用戶研究、原型制作、可行性測試,確保設計能夠有效滿足用戶的需求。通過創建用戶畫像,理解其行為模式,設計者可以精準定位產品的功能。視覺表現上,漸變色和幾何圖形是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環保設計的發展正逐漸上升,通過選擇可再生材料和節能工藝,實現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理念的推廣,讓設計師對產品的生命周期、對資源的高效利用有更深刻的認識。設計流程上,快速原型與用戶反饋的重要性正在逐漸增強。通過3D打印技術,設計師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產品原型的設計、測試以及修改,大大縮短了產品的開發周期。除此之外,采用敏捷設計的方法,使設計過程更加靈活,能迅速響應市場變化以及用戶反饋。現代設計發展的趨勢融合了科技、環保以及人文關懷,力求在美學與功能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推動設計行業向更高標準發展。
4陶瓷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4.1創新實踐案例分析
陶瓷工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集中在多種材料的創新使用上。如液態硅氧烷的應用為陶瓷表面提供了更佳的耐磨性。以某陶瓷品牌為例,該品牌通過采用高溫等離子噴涂技術,使陶瓷表面與金屬的融合,形成兼具美觀與強度的復合材料,提升了產品在現代家居中的適應性。產品設計過程中,采用參數化設計技術使設計師能通過軟件動態調整模型參數,實現個性化的定制。某款陶瓷產品,通過調節模型參數,支持用戶選擇顏色、紋理以及形狀等從而進行個性化的定制。除此之外,3D打印技術的應用同樣提升了陶瓷設計的創新性。某項自中,采用了高精度陶瓷3D打印機,能實現層厚度僅為 0.1mm 的高細節雕刻,最大打印尺寸達到 30cm ,極大拓寬了復雜設計的實現范圍。可持續發展方面,某陶瓷設計項目采用可再生材料,如再生陶瓷顆粒替代傳統原材料。該替代材料不僅降低了材料成本,還顯著減少了生產中的能耗。針對市場的發展趨勢,某知名設計團隊推出微生物陶瓷系列,利用生物陶瓷的自我修復特點,使產品在日常使用中能對輕微裂紋進行自動修復,提升了產品的耐用性。該系列設計采用一種先進的配方,使陶瓷在被外力沖擊后,能夠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實現自愈。數字化營銷策略在現代陶瓷設計中顯得非常關鍵。通過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消費者能夠在家中通過手機應用進行虛擬試裝,幫助了解產品與家庭環境的適配度,從而提高購買決策效率。通過結合多種創新工藝和現代技術,它們的融合不僅提升了產品的功能性,還推動了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4.2設計策略與工藝應用
當代設計師需要積極應對各種迅猛發展之新技術帶來的新挑戰,要在技術與文化之間起到重要橋梁作用,使技術“文化化\"。在陶瓷與現代設計的融合過程中,設計策略的實施至關重要。針對不同陶瓷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學成分、加工性能進行深入分析,確定最佳設計方案。如在高溫陶瓷的應用中,具有優良耐熱性的氧化鋁陶瓷經常被運用,它的耐溫高達到 1600°C ,而在美觀性及形狀復雜性要求較高的場合,可以考慮使用堆焊陶瓷或樹脂基復合材料,以滿足特定的視覺效果
設計實施階段,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快速原型技術進行模具的數字化建模,提高了設計的效率。3D打印技術的引入,在選擇性激光熔化與熔融沉積建模中,能夠按照設計需求實現復雜幾何形狀的制造,從而減少材料的浪費。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過程中,如手工拉坯成型、滾壓成型等傳統工藝并沒有被拋棄,而是與現代激光雕刻、噴墨打印等技術進行結合,形成了新的工藝模式。生產控制方面,參數的調整至關重要。瓷器的燒結溫度控制在 1200°C-1300°C 之間,燒制時間一般為6-12小時,根據所用材料的特性進行靈活調節。生產過程中,要實時監控窯內溫度的變化,確保溫度的均勻性,以達到良好的力學性能。為了提升陶瓷制品的機械強度,通常采用表面鍍膜技術,可實現不同材料的復合膜層,提高抗化學腐蝕能力。同時,借助環保型表面處理劑對陶瓷產品進行處理,確保產品符合環境需求,提升市場接受度。
通過對傳統工藝與新技術的結合,使陶瓷產品在美學與實用性上達到新高度。對材料的性能、設計、技術的精細把控,從而形成了陶瓷與現代設計相融合的創新實踐,推動行業發展。
5結論
現代陶瓷工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體現了對傳統技藝的尊重。運用3D打印技術,推行數字化設計,實現樣品制作以及小批量生產,顯著提升了設計生產效率。引入激光燒結工藝,溫度控制在 1200°C ,可有效減少開裂現象,確保成品的機械性能達到相應標準。實踐中,以鉛釉為主,加入 5% 的鐵氧化物,豐富了的色彩變化和光澤度。設計方面,采用軟件進行參數化建模,高效處理復雜形狀的陶瓷,優化設計方案速率。結合環境保護理念開發的生態瓷,選用再生陶瓷顆粒作為原料摻合,減少了對新資源的消耗,實際生產中模擬傳統琉璃工藝,提升了產品的藝術價值。通過建立實驗與市場的反饋機制,實現設計理念的不斷更新,建立了有效的創新實踐模式,增強了陶瓷產業在現代設計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蔣順生.陶瓷藝術與現代作品的創新設計[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2.
[2]吳興森.論傳統陶瓷工藝與現代陶瓷工藝的創新[J].信息周刊,2019:1.
[3]周天玉.論陶瓷藝術創作的創新實踐[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2.
[4]劉昕宇.陶瓷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創新實踐[J].人文之友,2021:2(33-34).
[5]岳鑫,胡金玲.關于陶瓷工藝的設計、開發和利用[J].中國航班,2022:267-270.
[6]張紅霞,張義壘.21世紀陶瓷設計的多元發展趨勢探析[J/OL]中國陶瓷工業,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