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Q323.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5922(2025)07-0045-04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nti-seepage effectof power transmisson and transform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new type of polyurethane grouting materialsuitablefor anti-seepage constructionof ultra-high altitude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 was prepared by using polyether polyol (A and B),polymethylene polyphenyl polyisocyanate PM2OO,modified graphiteand dimethyl methylphosphonate as raw materials,and organotin was used as catalyst.The efects of polyether polyol compounding ratio,modified graphite dosage,isocyanate dosage and dimethyl base phosphonate dosage on the propertiesof polyurethane grouting material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ratio of A and Bcomponents in thecompound polyether polyol was 1:3,the content of modified graphite was 3% ,the dosage of isocyanate was between 1.6%~2.0% ,and the dosage of dimethylphosphonate was 5% ,the highest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the new polyurethane grouting material could be reduced to 65 C ,the curing time could be extended to 82min ,the viscosity could be controlled below 1 Oo0 mPa ?? s,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ensile strength could reach more than 50MPa . The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of the new polyurethane grouting material were good.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new polyurethane grouting material can meet the needs of anti-seepage construction in theconstruction of ultra-high altitude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projects,and is helpful to broaden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polyurethane grouting materials.
Key words :power transmision and transformation engineering;impermeability;polyurethane grouting material ;influencing factors ; performance evaluation
針對自然災害多發以及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超高海拔地區,輸變電工程的建設可能會對周邊土壤環境造成干擾,進一步增大了災害發生的風險。其中工程建設過程中和建成后的滲水和漏水現象極易引起工程建筑結構的破壞,不僅影響電力資源的正常輸送,還可能引發更加嚴重的自然災害[1-3]。目前,應用于各種建筑工程中的防滲加固材料主要包括水泥混凝土類材料以及土石壩類材料等[4],但這2 種材料在輸變電工程建設過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滿足輸變電工程建設對防滲堵漏質量的需求,急需研究更加高效的防滲堵漏材料[5-7]。聚氨酯類注漿堵漏材料是近年來研究及報道相對較多的一種新型注漿材料,其通常可分為單組分聚氨酯材料、雙組份聚氨酯材料以及雙組份和無機復合聚氨酯材料[8-10]。聚氨酯類注漿材料一般具有漿液黏度可控、固化時間可調、滲透性能較好以及力學強度較高的優點,在煤礦井下防治水、堤壩防滲加固以及隧道工程防滲漏領域具有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11]。然而在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制備及實際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反應溫度較高、阻燃能力較差、固化時間較短以及力學強度不高的現象,需要對其開展進一步的研究[12]。基于此,本文以聚醚多元醇(A和B)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PM200、改性石墨和甲基麟酸二甲酯為主要原料,并加入有機錫催化劑,制備出了一種適合超高海拔輸變電工程建設防滲用的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優化了其合成條件,為聚氨酯注漿材料在輸變電工程建設防滲領域的應用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
1 實驗部分
1.1 主要實驗材料及儀器
實驗材料:聚醚多元醇A、B,山東鴻泉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PM200,山東匯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有機錫催化劑,山東云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改性石墨,江西碩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甲基麟酸二甲酯,濟南潤本祥化工有限公司。
實驗儀器:DZF-6021型真空干燥實驗箱,上海滬芮儀器廠;ME104E型電子分析天平,上海銘跡科技有限公司;HH-WO型恒溫水浴鍋,鄭州卓成儀器科技有限公司;NDJ-4型黏度計,上海梅穎浦儀器儀表制造有限公司;多功能電子萬能試驗機,山東眾城試驗設備有限公司。
1.2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合成
準確量取一定量的聚醚多元醇A和B(按摩爾比進行復配),然后將其置于錐形瓶中,在恒溫真空干燥箱中對其進行脫水 4h ,脫水結束后冷卻至室溫,備用;準確稱取一定量的復配聚醚多元醇A和B,然后將其與一定量的改性石墨、有機錫催化劑和甲基麟酸二甲酯進行混合,攪拌均勻后將其放置于真空干燥箱中靜置 20min ;繼續在上述攪拌混合均勻的混合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PM200,即得到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
1.3 實驗方法
室內使用紅外測溫儀對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制備過程中的最高反應溫度進行測定。并參照JC/T2041—2020《聚氨酯灌漿材料》中的相關要求,測定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和固化時間。參照GB/T2567—2021《樹脂澆鑄體性能試驗方法》中的相關要求,測定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壓縮強度和拉伸強度等力學參數。
2 結果與討論
2.1聚醚多元醇復配比例優化
以合成反應中的最高反應溫度、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和固化時間為評價指標,對聚醚多元醇的復配比例(摩爾比)進行了優化,結果見圖1。
由圖1可知,隨著復配聚醚多元醇中B組分含量的逐漸增大,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最高反應溫度逐漸降低,固化時間逐漸延長。當復配聚醚多元醇中A組分和B組分的比例為1:1時,最高反應溫度可達 132°C ,固化時間為 42min ;而當復配聚醚多元醇中A組分和B組分的比例為1:3時,最高反應溫度可降低至 84°C ,固化時間則延長至 68min 。這是由于聚醚多元醇B組分中的羥基含量比A組分中的相對要少一些,當復配聚醚多元醇中B組分的含量不斷增大時,反應體系中活潑氫原子的含量會減少,從而使聚合反應中的放熱量有所減少,導致最高反應溫度有所降低,而固化時間則有所延長[13]
另外,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測定結果還表明,隨著復配聚醚多元醇中B組分含量的逐漸增大,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值呈現出逐漸減小的趨勢。當復配聚醚多元醇中A組分和B組分的比例為 1:1 時,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值為1425mPa?s ;而當復配聚醚多元醇中A組分和B組分的比例為1:3時,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值則可減小至
。這主要是由于聚醚多元醇B組分的初始黏度相對較小,當其在復配聚醚多元醇中的比例逐漸增大時,使合成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有所減小。
為確保合成的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具備良好的流動性能,應盡可能的降低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并保證合適的固化時間,以確保施工安全。綜合考慮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合成反應中的最高反應溫度、固化時間以及黏度等因素,推薦復配聚醚多元醇中A組分和B組分的最佳比例為1:3。
2.2 改性石墨加量優化
以合成反應中的最高反應溫度和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固化時間為評價指標,對改性石墨的加量進行
由圖2可知,隨著改性石墨加量的逐漸增大,新型聚氨酯注槳材料的最高反應溫度逐漸降低,固化時間逐漸延長。當未添加改性石墨時,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最高反應溫度為 8484‰ ,固化時間為68min ;而當改性石墨的加量增大至 3% 時,最高反應溫度可繼續降低至 65°C ,而固化時間則延長至82min 。這是由于改性石墨具有平面層狀結構,其加入到新型聚氨酯逐漸材料中可提升材料基體的連通性能,使反應過程中的熱量可以及時散出,從而有助于降低最高反應溫度,延長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固化時間[14]。綜合考慮改性石墨對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合成反應過程中最高反應溫度以及固化時間的影響,推薦改性石墨的最佳摻量為 3% 。
2.3異氰酸酯加量優化
以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為評價指標,對異氰酸酯的加量進行了優化,其中異氰酸酯為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PM200,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隨著異氰酸酯加量的逐漸增大,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值呈現出逐漸減小的趨勢。當異氰酸酯的加量為 1.0% 時,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值可以達到 1352mPa?s ,黏度較高;而當異氰酸酯的加量增大至 1.6% 以上時,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值可以減小至
以下。根據行業標準JC/T2041—2020《聚氨酯灌漿材料》中的規定,聚氨酯注漿材料的使用黏度應在 1000mPa?s 以下。因此,在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合成過程中,推薦異氰酸酯(多亞甲基多異氰酸酯PM200)的加量為 1.6%~2.0% 。
2.4甲基麟酸二甲酯加量優化
以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壓縮強度和拉伸強度和評價指標,對甲基麟酸二甲酯的加量進行了優化,結果見圖4。
由圖4可知,隨著甲基麟酸二甲酯加量的逐漸增大,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壓縮強度和拉伸強度值均呈現出逐漸減小的趨勢。當未添加甲基膦酸二甲酯時,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壓縮強度和拉伸強度值分別為 72.5,65.7MPa ;而當甲基麟酸二甲酯的加量增大至 5% 時,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壓縮強度和拉伸強度值分別減小至 55.7,50.6MPa ,均大于 50MPa ,仍均有良好的力學性能。當甲基麟酸二甲酯的加量繼續增大至 10% 以上時,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壓縮強度和拉伸強度值繼續則均減小至50MPa 以下。這是由于甲基麟酸二甲酯的加量較大時,會導致聚氨酯注槳材料分子鏈之間的間隔有所增大,削弱了氫鍵對聚氨酯注漿材料分子鏈的束縛作用,從而致使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力學強度有所降低[15]。當甲基麟酸二甲酯的加量為 5% 時,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仍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因此,推薦甲基膦酸二甲酯的加量為 5% 。
3結語
(1)以聚醚多元醇(A和B)、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PM200、改性石墨和甲基麟酸二甲酯為主要原料,并加入一定量的有機錫催化劑,制備出了一種適合超高海拔輸變電工程建設防滲用的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
(2)復配聚醚多元醇中B組分的含量越大,聚氨酯注漿材料的最高反應溫度和黏度就越低,固化時間越長;改性石墨的加量越大,聚氨酯注漿材料的最高反應溫度就越低,固化時間越長;異氰酸酯的加量越大,聚氨酯注漿材料的黏度就越低;甲基麟酸二甲酯的加量越大,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壓縮強度和拉伸強度就越小;
(3)新型聚氨酯注漿材料的最佳合成條件為:復配聚醚多元醇中A組分和B組分的比例為1:3,改性石墨的摻量為 3% ,異氰酸酯的加量為 1.6% \~2.0% ,甲基麟酸二甲酯的加量為 5% 。
【參考文獻】
[1]豐佳,陳曉剛,王文龍,等.云南土石山區輸變電線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22(7):31-35.
[2]劉強,李熙,江世雄,等.輸變電工程邊坡生態防護關鍵問題及發展趨勢[J].人民長江,2022,53(S1):16-20.
[3]聶慧瑩,馮華,王文龍,等.山丘區輸變電工程侵蝕環境及水土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2):50-56.
[4]陳杰.注漿新材料在長江堤防防滲加固中的應用[J].水利技術監督,2023(12):226-230.
[5]蔡順枝.隧道加固用聚氨酯復合注漿材料制備及性能試驗分析[J].粘接,2023,50(3):114-117.
[6]李俊杰.分流注漿堵水技術在煤礦防治水中的應用[J].化學工程師,2023,37(10):114-118.
[7]曲少臣.巖土注漿技術的應用發展趨勢研究[J].粘接,2021,45(3):112-116.
[8]馬旭,榮河海,閆玉彪,等.用于煤礦巷道涌水治理的新型注漿堵水材料制備及性能評價[J].當代化工,2023,52(6) :1355-1358.
[9]陳君華,盧鈺婷,羅賢佑,等.不同生物質改性水性聚氨酯研究進展[J].粘接,2023,50(11):6-9.
[10]許若翊.綠色節能保溫硬泡聚氨酯板制備及粘接強度與性能測試[J].粘接,2024,51(1):53-57.
[11]王進.催化劑對聚氨酯注漿材料力學性能影響[J].山西化工,2024,44(3):102-103.
[12]蓋博文,段昊天,姜瑜,等.環保型親水聚氨酯防滲封堵劑的研制[J].化工新型材料,2024,52(6):224-227.
[13]程玉龍,印戀,周克清,等.EG/DMMP改性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24,20(4) :64-69.
[14]周新星,鄭玉嬰,陳乘鑫,等.熱塑性聚氨酯/石墨烯改性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J].中國塑料,2023,37(1):54-59.
[15]韓翔宇,劉清晨,周克清.EG/DMMP復合改性聚氨酯注漿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J].安全與環境工程,2024,31(1) :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