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發酵技術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原理,其核心是微生物的轉化過程。發酵過程中,微生物將糖類作為能量來源,通過分解糖分生成腺苷三磷酸,同時釋放出像乙醇、乳酸這樣的特殊產物。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在發酵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深入了解發酵背后的生物奧秘,有助于認識微生物如何在缺氧的環境下獲取能量,并巧妙地將它轉化為我們熟悉的產物。
發酵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的 “魔法”
發酵是指人們利用微生物,在適宜條件下,將原料通過微生物的代謝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產物。在無氧條件下,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經過糖酵解途徑將葡萄糖分解為丙酮酸,同時產生少量ATP以維持生長。酵母菌在丙酮酸脫羧酶的催化下,將丙酮酸轉化為乙醛,再經醇脫氫酶作用生成乙醇;乳酸菌則利用乳酸脫氫酶直接將丙酮酸還原為乳酸。此過程產生的特定代謝產物賦予發酵產物獨特的風味。發酵過程既依賴于酶促反應的協同效應,也受到NAD/NADH比值調控,以維持胞內氧化還原平衡。
二、發酵中的糖類轉化:微生物的“能量加油站”
在傳統發酵過程中,糖類轉化是微生物獲取能量的關鍵步驟。微生物通過糖酵解途徑將葡萄糖分解為丙酮酸,此過程中生成的ATP作為能量直接供給細胞活動。丙酮酸隨后進入無氧呼吸路徑,酵母菌等微生物將其轉化為乙醇和二氧化碳,乳酸菌則將丙酮酸還原為乳酸。整個無氧呼吸過程不依賴氧氣,這使得微生物能在缺氧環境中繼續進行代謝。糖類轉化的效率與微生物的酶系活性密切相關,糖酵解過程中的關鍵酶通過一系列催化反應,加速ATP的生成,進而推動發酵過程。當發酵產物累積時,細胞內滲透壓變化會影響酶的活性,微生物為適應此變化可適當調節糖類分解速率,使能量供給和產物輸出保持相對穩定。
三、環境對發酵的影響:微生物的“生活條件”
發酵過程中,溫度、pH值和氧氣水平等環境條件,對微生物的代謝速率和發酵產物的生成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溫度的變化直接影響酶活性,進而改變微生物的代謝途徑。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酶促反應速率達到峰值,發酵效率最高,溫度偏離適宜范圍則酶活性下降,導致代謝緩慢甚至停滯。pH值影響發酵液的離子濃度和酶的構象,從而調節微生物的代謝平衡。例如,乳酸菌在偏酸性環境下代謝活躍,適合生成乳酸 C3H6O3 ,反應如下:
C6H12O62C3H6O3+2ATP
醋酸菌則在偏堿性環境中更具活性,傾向于生成醋酸 CH3COOH 。氧氣的存在與否決定了代謝過程是有氧呼吸還是無氧發酵,無氧環境下微生物進行無氧呼吸,通過糖酵解產生少量ATP,并釋放出乳酸和乙醇 C2H3OH 等特定代謝產物。酵母菌在酒精發酵過程中,將葡萄糖轉化為乙醇和二氧化碳,其反應式為:
在低氧或富氧條件下,微生物更傾向于有氧呼吸,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應式為:
四、發酵的實驗觀察:探索發酵機制
在本實驗中,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實驗為例,深入探討發酵過程中微生物的代謝特點。
1.實驗材料
新鮮水果1kg,如葡萄、橘子等; 75% 消毒酒精;飽和重鉻酸鉀溶液;3mol/L的硫酸 H2SO4 ;清水。
2.實驗用具
發酵瓶、試管、紗布、榨汁機、顯微鏡、pH值試紙、滴管、載玻片、蓋玻片、玻璃棒、恒溫培養箱(或在適宜的室溫環境下操作)醋酸菌或醋曲。其中,裝置示意圖(見下圖)中各組件作用如下:充氣口在果酒制作過程中關閉,在果醋制作過程中打開,確保相應的無氧或有氧發酵條件;排氣孔用于果酒制作時排出二氧化碳,防止氣壓過高;出料口則用于取樣檢測,如檢測發酵進程及產物質量。
3.實驗步驟
(1)果酒的制作步驟① 使用清水清洗實驗器具,并用 75% 的酒精進行消毒,待完全干燥后備用。② 將準備好的葡萄洗凈并去除枝梗、果皮和果籽,或橘子去皮去籽,備用。③ 用榨汁機將葡萄(或橘子)壓榨出果汁。④ 將果汁倒入發酵容器中,蓋上蓋子,確保果汁量不超過容器體積的三分之二。⑤ 將發酵容器放置在 18~25°C 的溫度下,發酵約10天。期間每天擰松瓶蓋2次以釋放氣體。⑥ 經過10天后,取樣并檢測酒精含量,同時觀察氣味和果酒的外觀。⑦ 在顯微鏡下觀察酵母菌,比較發酵前后的菌體數量。(2)果醋的制作步驟① 將發酵好的果酒倒入廣口瓶中。② 加入醋酸桿菌菌種,促進醋酸發酵。③ 用紗布覆蓋瓶口,保持通氣。④ 將容器置于 30~35°C 的環境中發酵1~3周,期間可檢測酸度變化并記錄。
4.實驗結果
在果酒發酵過程中,酵母菌通過無氧呼吸將葡萄糖和果糖轉化為乙醇和二氧化碳,生成帶有醇香的果酒,液體略顯渾濁且顏色變深。顯微鏡下可見酵母菌數量減少,揭示了其在無氧條件下利用糖類生成酒精的代謝過程。完成果酒發酵后,加入醋酸菌,在有氧環境下進行二次發酵,將乙醇氧化為醋酸,產生果醋的酸味,液體呈淡琥珀色,pH值降至 3~4 。此過程揭示了醋酸菌將乙醇轉化為醋酸的生物學機制。
傳統發酵技術揭示了微生物在無氧條件下的代謝機制,此過程中酒精發酵和乳酸發酵等途徑貫穿始終,展現了酶促反應與細胞代謝的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