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校園中醫養生音樂療法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策略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5): 238-240.
中圖分類號:R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5-0238-03
1研究背景、意義與現狀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教育競爭的加劇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校園師生面臨學業、工作、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研究表明,部分中學生存在強迫癥狀、心理不平衡等心理問題,教師群體也面臨焦慮、抑郁等心理困擾。
中醫養生音樂療法結合了中醫理論與現代音樂治療,具有獨特的優勢。中醫認為,音樂與五臟六腑、氣血經絡密切相關,通過音樂可以調節陰陽平衡、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現代醫學表明,音樂可以調節心率、血壓,緩解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提高免疫力。
1.2 研究現狀
中醫養生音樂療法源于《黃帝內經》中的“五音對五臟”學說,認為宮、商、角、徵、羽五種音階分別對應脾、肺、肝、心、腎五臟,通過音樂調節氣血,防病治病[]。
2中醫養生音樂療法的理論基礎
2.1中醫五行與五音理論
中醫五行學說將木、火、土、金、水與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及精神活動相聯系。五音(角、徵、宮、商、羽)與五行
相對應:角音屬木,對應肝臟;徵音屬火,對應心臟;宮音屬土,對應脾臟;商音屬金,對應肺臟;羽音屬水,對應腎臟。五音的頻率與五臟的生理活動相契合,具有調節作用[2]。
2.2音樂治療的心理學原理
音樂通過聲波振動直接作用于大腦邊緣系統,激活情緒中樞,調節神經遞質分泌,從而改善情緒狀態。舒緩音樂可降低皮質醇水平,緩解焦慮;節奏性音樂能增強注意力與記憶力,提升認知水平。同時,音樂通過聽覺一運動神經聯結,可協調肢體動作,在康復訓練中改善行為模式。多重作用機制使其成為調節心理狀態、促進認知發展和行為改善的有效干預手段。
2.3中醫養生音樂療法的作用機制
中醫認為,音樂通過聲波與經絡系統產生共振,調節氣血運行。現代研究表明,音樂可以影響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舒緩的音樂能夠促進內啡肽分泌,減輕疼痛和疲勞感,調節激素水平,如降低皮質醇、緩解壓力[3]。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音樂可以刺激神經系統,調節神經遞質的分泌。人們聆聽舒緩的音樂時,大腦會分泌內啡肽等神經遞質,這些物質具有鎮痛、放松和愉悅的作用,能夠減輕身體的疼痛和疲勞感。
3校園師生身心健康現狀
3.1學生身心健康問題表現
一是學習壓力方面,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逐漸加大,學業負擔日益沉重。長期處于這種高強度的學習狀態下,學生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4]。二是人際關系方面,在校園生活中,學生需要與同學、老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然而,由于性格差異、溝通不暢等因素,學生之間可能會產生矛盾和沖突,導致人際關系緊張。三是進入青春期后,學生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巨大變化。面對身體的發育、第二性征的出現,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困惑、羞澀等情緒,若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引導和解答,就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若得不到解決,還會出現身體不適,表現為頭痛、頭暈、胃痛、消化不良等軀體癥狀。長時間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會導致學生的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影響身體健康。
3.2教師身心健康問題表現
教師不僅要承擔大量的授課任務,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備課、批改作業和輔導學生。一是職業發展方面,職稱評定是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但評定標準往往較為嚴格。為了獲得晉升機會,教師需要在教學之余積極開展科研工作,撰寫論文、參與課題研究等。二是學生管理和教育的壓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日益多元化,教育管理難度不斷增加。面對性格各異、情況復雜的學生,教師需要投人更多的精力。這些壓力對教師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在身體方面,教師容易出現疲勞、頭痛、頸椎病、咽炎等職業病,長期的壓力還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的風險[5]。
4校園中醫養生音樂療法的實踐案例
4.1案例一:中學的音樂療法干預項目
某中學通過開設音樂治療課程、組織音樂放松活動和團體輔導,緩解學生心理壓力。該項目主要包括以下活動內容:一是開設音樂治療課程,每周由專業音樂教師負責音樂治療課程開展。二是組織音樂放松活動,課間休息時間在校園廣播中播放舒緩的古典音樂。三是針對部分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學生,組織音樂團體輔導活動[6]。項目實施過程中,學校先對參與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評估,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等工具,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類型和程度。經過一學期的干預,學生的焦慮、抑郁情緒得到明顯緩解,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4.2案例二:某大學的教師音樂放松計劃
某大學通過音樂放松講座、音樂冥想等活動,幫助教師緩解工作壓力。學校每周組織一次音樂放松活動,活動地點在學校的藝術中心。活動內容包括音樂冥想、音樂瑜伽、音樂合唱等。為了評估該計劃的實施效果,調查采用了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疲勞量表等工具。教師在參與音樂放松計劃后,能夠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和生活,工作效率也有所提升。
4.3案例分析與經驗總結
通過對的案例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一些成功經驗。某中學開設音樂治療課程,涵蓋音樂知識與放松訓練,組織課間音樂放松活動和音樂團體輔導,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求。某大學的教師音樂放松計劃根據教師工作壓力大、時間緊張的特點,舉辦定期講座和多樣化的放松活動。然而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師生對中醫養生音樂療法的認知不足,參與度不高,缺乏了解,認為其只是一種娛樂方式,沒有認識到其對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
5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的協同策略
5.1學校層面的策略
5.1.1 課程體系融入
將中醫養生音樂療法融人學校課程體系,教師可以系統地講解中醫五行音樂理論,分析不同調式音樂對人體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在實踐環節,組織學生開展音樂創作活動,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選擇合適的音樂元素進行創作。學校可組織專業教師編寫校本教材,系統介紹中醫養生音樂療法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7]。
5.1.2 活動組織開展
策劃豐富多彩的校園音樂療法主題活動,發揮中醫養生音樂療法的作用。音樂社團是重要平臺,學校可以組建與中醫養生音樂相關的社團,社團活動內容包括音樂學習、排練、演出等。此外,學校還可以結合重要節日或活動舉辦音樂療法活動。如在世界心理健康日,舉辦“音樂與心靈對話”主題活動等,向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宣傳音樂療法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5.2教師層面的策略
5.2.1 教學中應用音樂療法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巧妙運用音樂療法,能夠營造出積極、和諧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課堂導人環節,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情緒狀態,選擇合適的音樂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5.2.2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身心狀況、興趣愛好、音樂感知能力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教師在應用音樂療法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狀況進行動態調整。如果某個學生近期因為考試壓力較大,出現了失眠、焦慮等癥狀,教師可以增加舒緩音樂的播放頻率和時長,并結合音樂放松訓練,幫助學生緩解壓力,改善睡眠質量。
5.2.3自我調節與成長
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對教育教學工作有重要影響。在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運用音樂療法來進行自我調節,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教師還可以參加一些音樂活動,如合唱團、樂器演奏班等。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更加積極地投人教育教學工作中,更好地關心和指導學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5.3學生層面的策略
5.3.1培養音樂興趣與習慣
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是推動中醫養生音樂療法在學生群體中廣泛應用的基礎。學校可以舉辦音樂欣賞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音樂體驗。定期組織音樂欣賞會,播放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養生音樂。學校可以組織音樂創作比賽,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和對中醫養生的理解,創作音樂作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據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狀況玲聽合適的音樂。
5.3.2主動參與音樂療法活動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組織的音樂療法活動,是發揮音樂療法作用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對音樂療法活動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鼓勵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分享音樂帶來的身心變化和感受,不僅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還能增強學生對音樂療法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教師可以進行點評和總結,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音樂療法的作用和價值,同時也為其他學生提供借鑒和參考[8]。
6實施保障與效果評估
6.1 實施保障措施
學校應制定專門的規章制度,明確音樂療法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將其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9]。其中資源保障是音樂療法有效實施的關鍵。安全保障是音樂療法實施的重要前提。在實施過程中,要確保師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10]。在音樂治療活動中,應關注師生的身體反應和心理狀態,避免因音樂刺激過度或不當引發身體不適或心理問題[11]。
6.2效果評估指標與方法
評估采用心理量表(SCL-90、SAS、SDS)和生理指標(心率、血壓、免疫球蛋白)相結合的多維度體系[12]。通過前后對比和對照組設計,驗證干預效果。短期評估( 1~3 個月)關注即時改善情況,長期評估考察持續效應。建議結合定性訪談,全面分析音樂療法的實際成效,為方案優化提供依據[13]。
7結語
本研究證實了中醫養生音樂療法能促進師生身心健康。基于五行五音理論,研究發現音樂通過調節氣血平衡、影響“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系統”等多重機制發揮作用。校園實踐表明,該療法可以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研究建立了包含心理量表與生理指標的綜合評估體系,驗證了干預效果。但樣本代表性存在局限,建議未來擴大研究范圍并探索智能技術應用,以深化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效果評估方面,建立了包括心理層面、生理指標檢測等多維度的評估指標體系,并采用前后對比、設立對照組等科學的評估方法。本研究樣本量有限,未全面反映不同學校、個體的差異性。未來應擴大研究范圍,納入更多樣化的研究對象。同時,可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個性化音樂推薦系統,運用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優化干預效果。建議加強跨學科合作,深入探索音樂療法的作用機制,推動其在校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創新應用。
參考文獻:
[1]胡佩玉.音樂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2024(18):184-188.
[2]吳玉娟.鄭盛惠.吳杰倩,等.中醫五音療法在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3(12):40-43.
[3]季媛.“十四五”時期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與路徑探尋[J」.大學(教學與教育),2024(1):23-26
[4」孫旭.陳艷.中醫五行音樂療法對醫學院校大學生焦慮情緒的影響[J].心理學進展,2024(7):19-25.
[5]張寧寧.音樂治療緩解高校教師心理壓力的作用研究[J].黃河之聲,2020(13):146.
[6」朱子君.樹文紅.江卓璇.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中的應用研究:以女大學生抑郁癥個案為例[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6):93-96.
[7]任敏.程文.淺析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現狀及改善方法[J」.漫科學(科學教育),2025(3):242-244.
[8]姚旭.金一.五行音樂療法對室性早搏消融術后患者焦慮、抑郁水平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9(3):108-111.
[9」駱曠怡.關于音樂療法對學生積極影響的探討: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例[J].知識文庫,2020(24):11-12.
[10]劉斯然.音樂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琴童,2024(1):66-68.
[11]焦麗梅.試論音樂療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03-105.
[12]曾嵐.王淑勤.淺談音樂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音樂時空,2016(8):92-93.
[13]劉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實施路徑探究[J」.山西青年,2023(23):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