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5-0141-03
0引言
數字技術飛速發展催生了短視頻這一新興媒體形態,深刻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與藝術審美習慣。短視頻憑借獨特時長限制、互動特性與傳播模式,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表達載體之一。傳統線性敘事模式在數字環境中面臨諸多挑戰,跨媒體敘事理論興起為理解該現象提供了重要理論工具,短視頻藝術表達不再局限于單一媒介范疇之內,而是融合文字與圖像等多種符號系統構建豐富敘事空間。這種新型藝術表達方式體現了數字時代文化生產重要特征,通過跨媒體敘事視角審視短視頻藝術表達,有助于深入理解數字媒介技術對藝術創作理念及表達方式的重構作用。
1跨媒體敘事理論與短視頻藝術表達的內在關聯
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推動媒體融合進程不斷深人。短視頻作為新興藝術表達形態具有復雜敘事機制與多元化表現手法,分析短視瀕媒介屬性并探討其與其他方面的內在關聯,能為深入理解短視頻藝術表達本質特征奠定理論基礎。
1.1跨媒體敘事理論的核心內涵與發展脈絡
跨媒體敘事理論是媒體融合時代的重要理論成果,其核心內涵體現在借助多種媒介平臺協同構建統一故事世界的敘事實踐。亨利·詹金斯在2003年提出的跨媒體敘事概念著重強調,理想的跨媒體敘事形式需要讓每一種媒介都各司其職,要通過不同媒介平臺的獨特貢獻來豐富整體的故事世界[1]。跨媒體敘事理論經歷了從技術融合到文化融合的發展演進,參與式文化與集體智慧是其中重要驅動力。詹金斯在《融合文化》中深人闡釋了媒體融合、參與式文化與集體智慧三個核心概念,揭示了跨媒體敘事在新舊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文化生產模式的根本性變革[2]。
1.2數字短視頻的媒介特性與藝術屬性
數字短視頻作為融媒體時代新生的藝術形態,其媒介特性主要體現在時長限制與互動機制等方面,短視頻的時長設置一般在幾十秒至幾分鐘之內,這種時間上的約束既是技術條件發展下的產物,也是適應當代受眾碎片化注意力的必然選擇。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與社交互動功能使觀眾成為內容創作與傳播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3]。短視頻的藝術屬性顯著表現在其跨媒體的表達方式以及草根化的創作特征上,與傳統影視作品的線性敘事結構相比,短視頻呈現出更加開放且多元的敘事形態,通過整合視覺與聽覺等多種符號資源,構建出層次豐富的藝術表達空間。短視頻創作門檻的降低,使得藝術表達從精英化開始向大眾化轉變,形成了以用戶生成內容為主導的新型文化生產模式[4]。
1.3跨媒體敘事視角下短視頻藝術表達的理論建構
跨媒體敘事視角為短視頻藝術表達的理論建構提供了重要分析框架與概念工具。短視頻藝術表達的跨媒體特征主要體現在多模態符號系統融合運用與非線性敘事結構構建方面。短視頻創作者通過整合文字與圖像等不同模態符號資源,可在有限時間構建內容豐富的藝術作品[5]。傳統線性敘事模式在短視頻里被非線性碎片化敘事結構所取代,這種結構特征使短視頻可借助快速信息傳遞與情感共鳴達成藝術表達自標。短視頻平臺社交化特征與算法推薦機制進一步強化了非線性敘事效果,使每個短視頻作品都能在更廣泛的媒介生態中找到自身位置與意義[6]。
2數字短視頻跨媒體敘事的藝術表達機制
短視頻藝術表達的跨媒體特征集中體現在其獨特的敘事機制與表達方式上,通過深入分析其運行邏輯與實現路徑,揭示短視頻如何在跨媒體敘事框架下構建獨特的藝術表達體系,為理解數字時代藝術創作的新特征提供重要依據。
2.1多模態符號系統的協同運作機制
數字短視頻的多模態符號系統依靠視覺聽覺等不同模態有機融合,構建出層次豐富的藝術表達空間,使短視頻創作者能在有限時間內傳遞復雜深刻的藝術內容。以李子柒的短視頻作品為例,其視覺模態借助精美畫面構圖與自然色彩搭配,展現田園生活的詩意美感,聽覺模態通過環境音效與輕柔音樂營造寧靜致遠氛圍,文字模態利用簡潔標題與字幕提供必要情境說明[7]。不同符號資源之間互補強化,當視覺沖擊與聽覺感受相互呼應時,短視頻藝術感染力得到顯著增強,形成區別于傳統藝術形式的獨特美學特征。如李子柒作品里古箏演奏畫面與悠揚音樂完美結合,不僅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魅力,更通過多模態協同作用實現跨文化傳播藝術效果[8]。
2.2非線性敘事結構的建構策略
數字短視頻的非線性敘事結構打破了傳統線性敘事的時間約束與邏輯限制,依靠碎片化與跳躍式敘事方式構建起新型故事空間。該敘事結構的建構依賴數字技術支撐與創作者巧妙安排,使短視頻能在極短時間完成復雜敘事任務。如抖音平臺“變裝”類短視頻,創作者經快速剪輯與鏡頭切換,在幾秒鐘內實現從普通裝扮到華麗造型的轉變,這種非線性時空壓縮營造出強烈視覺沖擊與戲劇效果[9]。短視頻非線性敘事結構還體現在開放式結構特征方面,與傳統影視作品封閉式敘事結構相比,短視頻更注重與觀眾互動對話,觀眾觀看短視頻過程中可主動參與敘事建構過程,憑借自身理解與想象填補敘事空白,以完成作品完整體驗。
2.3交互式敘事體驗的生成路徑
交互式敘事體驗作為數字短視頻藝術表達的重要特征,其生成路徑主要依靠平臺技術功能與用戶參與行為的深度融合。短視頻平臺借助“一鍵三連”等多樣化互動功能,為用戶提供參與敘事建構的具體途徑。以博主“無窮小亮的科普日?!辟~號為例,其通過與粉絲實時互動,將觀眾提問與建議融入科普內容創作,形成雙向且持續的敘事建構過程[10]。交互式敘事體驗深層機制在于能實現創作者與觀眾之間實時對話與情感共鳴,通過彈幕文化與評論互動等形式,使觀眾反饋即時影響創作者后續創作,形成動態且持續的敘事建構過程。
2.4平臺化敘事空間的拓展模式
平臺化敘事空間的拓展模式展現出數字短視瀕在媒介生態里的獨特地位與作用機制。短視頻平臺不只是內容展示的載體,更是構建拓展敘事空間的重要推動力,平臺借助算法推薦與話題標簽等機制,將原本獨立的短視頻作品連接成更大的敘事網絡,進而形成超越單個作品的宏觀敘事結構[1]平臺化敘事空間的拓展還體現在跨平臺傳播與媒介聯動的實踐上,同一個短視瀕內容能在不同平臺上得到不同詮釋與發展,并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敘事體驗。這種拓展模式不但擴大了短視頻藝術表達的影響范圍,還為跨媒體敘事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與空間保障[12]。平臺的社交化特征與個性化推薦機制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拓展效應,使每個用戶都能在個性化敘事空間獲得獨特藝術體驗。
3跨媒體敘事視角下短視頻藝術表達的價值意蘊
跨媒體敘事視角下短視頻藝術表達呈現出豐富價值內涵與深刻時代意義,這種價值意蘊不僅體現在對傳統媒介邊界的突破以及美學范式的創新之上,更表現在對受眾參與模式的重構與藝術民主化進程的推動上。
3.1突破傳統媒介邊界的美學創新
跨媒體敘事視角下的短視頻藝術表達,借助融合多種媒介語言與表達方式,實現對傳統美學邊界的根本性突破。這種美學創新體現在短視頻可將文學敘事性、繪畫視覺性、音樂節奏性以及戲劇表演性融為一體,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綜合性藝術體驗。以《舞蹈風暴》節目的短視頻傳播為例,該節目將完整舞蹈表演進行碎片化處理,在抖音平臺以獨立單元形式呈現,每個時長約3分鐘的短視頻能完整展現舞蹈的藝術魅力與技巧精髓[13]。這種美學創新不但豐富了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還為藝術創作開辟新的空間,讓藝術表達更好地適應數字時代審美需求與文化語境。
3.2重構受眾參與模式的文化價值
在跨媒體敘事框架下,短視頻藝術表達深刻改變了傳統受眾接受模式,原本被動的觀賞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與共同創作者,如央視網制作的科普短視頻《石楠花、楊柳樹,這些春天里‘呼吸的痛’是非種不可嗎》,該視頻運用經典詩詞演繹、原創動畫、新聞資料與網絡熱梗等多種跨媒介元素。觀眾借助彈幕與評論等方式參與討論北京春天飛絮現象,不但分享個人經歷還提出防范建議,形成知識共建的參與式文化實踐[14]。多模態的敘事方式讓觀眾不再只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為內容闡釋與意義建構的重要參與者,他們通過評論區的互動交流共同構建關于城市環境治理的“故事世界”。
3.3推動藝術民主化進程的社會意義
短視瀕藝術表達靠降低創作門檻與傳播成本,有力推動藝術民主化進程深入發展,這種民主化不光體現在創作主體呈現多元化,更表現在藝術表達方式趨于大眾化以及藝術價值判斷的去精英化趨勢。如武漢自然通識課系列直播課程延伸到短視頻平臺,該項目將原本局限在高校課堂的自然科學知識通過跨媒介敘事方式向大眾開放,普通市民不僅能觀看直播課程,還能借助短視頻平臺開展碎片化學習,甚至參與到科普內容的創作與傳播中,體現出教育資源民主化分享與知識傳播平等化趨勢[15]。傳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科普教育,讓科學知識傳播不再依賴傳統學術權威,而是借助短視頻互動機制使普通受眾成為知識傳播鏈條的重要環節
4結語
跨媒體敘事視角為理解數字短視頻藝術表達帶來深刻理論洞察,短視頻借助多模態符號系統的融合運用達成傳統藝術表達方式創新突破,構建出具備時代特色的數字藝術形態。短視頻藝術表達興起標志著藝術創作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從單向傳播到互動參與的歷史性轉變。面向未來,數字短視頻將在技術驅動下持續探索更多藝術表達的可能性,為構建數字時代文化新生態貢獻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吳宇,章萌.跨媒體敘事視角下古籍的大眾化出版現狀與優化策略探究:以《史記》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4,32(11):1-5,17.
[2]王家東.平臺化敘事:網絡微短劇的故事世界與可能世界[J].中國電視,2024(11):81-88.
[3]陳卓.短視頻與傳統影視作品的敘事策略比較與創新:以抖音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3(4):101-105.
[4]王秋碩.短視頻時代主持創作新理念解碼:以Vlog為考察中心[J].電視研究,2021(4):51-54.
[5]崔亞娟.融媒體視域下科普視頻的跨媒介敘事研究[J].科普研究,2023,18(6):14-23,94-95.
[6]何玲,馬曉玥,檔案研究僧.跨媒體敘事理論觀照下的檔案敘事優化策略:以紅色檔案為例的分析[J].檔案學通訊,2021(5):14-21.
[7]王超群,廖明珠.“中國故事”短視頻國際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及組態路徑研究:基于YouTube平臺34個案例的定性比較分析(QCA)[J/OL].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37(3):170-181[2025-02-03].https://link.cnki.net/urlid/50.1180.C.20250103.1329.002.
[8]王紫云.國際傳播視域下非遺短視頻的多模態話語分析:以李子柒短視頻為例[J].傳媒評論,2025(4):43-45,81.
[9]陳接峰.泛景觀:電影業余化的屏幕美學[J/OL].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75-85[2025-02-03] .https://doi.org/10.13852/J.CNKI.JSHNU.2024.02.007.
[10]孟昀,王彥偉.中國官方社交媒體行為如何塑造國家形象?:一項基于推特平臺數據的扎根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2):172-183.
[11]張萌萌.5G時代合肥形象短視頻傳播的策略研究[J].巢湖學院學報,2022,24(1):8-15.
[12]方平凡.數字環境中的新聞敘事創新[J].新聞前哨,2025(2): 4-8.
[13]孫玉超,師文淑.數字敘事賦能山東海洋文化故事傳播:演進邏輯與體系構建[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1(4):26-33.
[14]葉柳江,鄭真.數字敘事理論視域下中華詩詞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基于對CGTN《我在全世界為你讀詩》系列短視頻的分析[J].今傳媒,2024,32(6):77-81.
[15]黃愛武,王詩琪.跨媒介敘事視角下科普直播課的發展路徑探究:以武漢《自然通識課》為例[J].科技傳播,2025,17(3):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