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是我國重要的小麥產區,長期以來,小麥種植一直占據當地農業生產的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成為濰坊農業發展的關鍵任務。由于傳統栽培技術的局限性,當前小麥種植面臨產量提升緩慢、品質不穩定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推廣和應用高產栽培技術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濰坊的具體情況,本文深入探討了該地區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現狀與發展前景。
1濰坊小麥種植現狀與問題分析
1.1種植現狀
濰坊地區的小麥種植面積廣泛,尤其是壽光、諸城、安丘等地區,均為主要的種植區。根據2023年統計數據,濰坊小麥的種植面積已經接近400萬畝。當地主要種植的小麥品種為濟麥22、濟麥23、周麥35號等。其中,濟麥22憑借其優良的產量和抗逆性能,在濰坊地區的種植規模逐年擴大,已成為當地農民的首選品種。濰坊地區的氣候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充足,但由于春季天氣變化較大,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常面臨旱澇交替的風險。當地土壤類型以黑土為主,土壤肥力較為豐富,有利于小麥的生長。由于傳統的種植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農民往往缺乏對氣候變化和土壤肥力的精確把控,導致小麥產量波動較大。
1.2 存在問題
盡管濰坊地區的小麥種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當前仍存在諸多問題。在品種選擇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農民對于不同品種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認識不足,導致在氣候變化較大的年份,部分品種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播種技術不規范是普遍問題,許多農戶依然使用手工播種或落后的機械設備,導致播種深度和間距不一致,影響了小麥的出苗率和生長均勻性。田間管理粗放也是濰坊小麥種植中存在的一大問題。肥料施用不合理、灌溉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生長發育。病蟲害防治也處于較為單一的化學防治模式,缺乏綜合防控措施,導致部分病蟲害的危害加劇,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2小麥高產栽培關鍵技術
2.1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2.1.1品種選擇依據
在濰坊地區,小麥的品種選擇應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及市場需求,選擇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品種。濰坊地區的春季常常出現干旱或低溫等極端天氣,這就要求選擇具有較強抗旱、抗寒、抗病蟲害等能力的品種。以濟麥22為例,該品種具有優良的抗旱性、抗病蟲害能力以及較強的適應性,已成為濰坊地區小麥種植的主力品種。濟麥22不僅耐寒、抗倒伏,而且在水肥條件充足的情況下,能夠保持較高的產量表現。根據濰坊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的試驗數據,濟麥22的產量一般可以達到每畝550公斤以上,在抗病蟲害方面表現良好,尤其對小麥常見的銹病、紋枯病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因此,在選擇品種時,應優先考慮這些優勢。
2.1.2種子處理技術
種子處理是提高小麥發芽率、保證苗期健壯生長的重要環節。濰坊地區的農民應重視種子的精選和處理。種子處理應包括篩選和曬種,以去除劣質種子,確保種子的質量。經過精選的種子能夠有效提高出苗率,從而為小麥的生長打下基礎。種子的消毒處理也是防止病蟲害的重要措施。常見的種子處理方法包括浸種、藥劑包衣等。通過浸種可以有效消除種子表面可能帶有的病原菌,減少病害發生的風險;包衣則可以為種子提供一層保護膜,防止種子在生長初期遭受病蟲害侵襲。包衣材料中常添加一定的微量元素,如鋅、鈣等,幫助小麥苗期快速生長。
2.2播種技術
2.2.1播前整地
播種前的整地工作對小麥的生長至關重要。濰坊地區的土壤在不同地區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普遍存在較為密實的現象。播前整地時,必須進行深耕、耙地、鎮壓等環節。深耕能夠有效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結構,使土壤更具通透性,有利于小麥根系的生長。耙地工作有助于清除土壤表面的雜草,為小麥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鎮壓的作用則是消除土壤中的大氣孔隙,減少水分蒸發,提高土壤的保濕能力。在濰坊地區的土壤類型下,深耕深度應為20\\~30厘米,特別是在重黏土或耕作層較淺的田地,應增加耕作深度。
2.2.2播種時間確定
播種時間的確定應依據濰坊地區的氣候條件進行調整。一般而言,濰坊地區的最佳播種期為每年的10月中旬至10月底。此時,溫度適宜,降水量適中,有助于小麥種子的發芽和苗期生長。如果播種過早,可能面臨低溫風險,影響小麥的出苗;如果播種過晚,則可能錯過最佳的生長季節,影響小麥的生長發育。根據濰坊市氣象臺的氣候統計數據,最佳播種期溫度為 15~20°C[3]. 在此溫度范圍內,小麥種子能夠迅速發芽,且苗期生長較為均勻,有助于提高出苗率和后期的生長優勢。
2.2.3播種量與播種方式
播種量的確定需要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以及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以濟麥22為例,通常每畝播種量應控制在15\\~18公斤,以確保小麥種群的合理密度。在播種方式上,濰坊地區較為常見的是機械化條播。機械化條播不僅能夠提高播種效率,而且能夠保證播種深度和行距的一致性。機械化播種的優勢在于其高效性和精準性,可以有效降低播種過程中人為的差錯,確保小麥種子的均勻分布,從而促進均勻出苗,減少雜草的競爭。同時,條播方式還能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減少土壤表面的水分蒸發,特別適合濰坊地區的氣候特點。
2.3田間管理技術
2.3.1合理施肥
合理的施肥技術是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濰坊地區的土壤肥力較為豐富,但在多年耕作后,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下降,必須通過合理施肥來補充土壤養分。根據濰坊地區的土壤測試結果,常見的土壤肥力問題為氮、磷、鉀元素的不足,因此施肥時應特別注意這三大元素的配比。
基肥施用一般在播種前進行,主要以有機肥為主,輔以適量的化肥。常見的基肥配方中氮、磷、鉀的比例為4:6:4,施肥量根據土壤肥力情況進行調整,每畝地一般施用50\\~60公斤的復合肥4。
基肥能為小麥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持根系的生長,并促進小麥的早期發育。追肥則在小麥的分蘗期和拔節期進行,以滿足小麥在關鍵生長階段的養分需求。常用的追肥方式是分次施用氮肥,以提高小麥的葉片光合作用效率,從而增加產量。濰坊地區的畝追肥量一般控制在40\\~50公斤,以確保養分供應的同時避免過度施肥進而造成肥害。
2.3.2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對濰坊小麥的生長至關重要。濰坊地區的春季降水量較為均勻,但由于氣候變化,常常出現干旱或水澇等極端天氣。因此,在小麥的各生長階段,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是確保其正常生長的關鍵。在播種后的苗期,土壤應保持適度濕潤,避免因水分不足而影響種子發芽和苗期生長。一般情況下,當土壤表層濕潤度低于 70% 時,應進行輕度灌溉。進人分蘗期后,小麥對水分的需求量增加,特別是在拔節期,若遇干旱天氣,應及時進行灌溉,保持土壤濕潤,促進小麥的正常生長。在雨季到來時,應確保排水暢通,防止水澇對小麥根系造成傷害。尤其是在小麥的灌漿期,如果遇到持續降水,要及時進行排水,防止水分過多導致小麥倒伏和病害發生。
2.3.3中耕除草與培土
中耕除草是小麥田間管理的重要環節,能夠有效減少雜草的競爭,促進小麥根系的生長。在濰坊地區,適宜的中耕時間通常為小麥苗期和拔節期。中耕的深度應控制在3\\~5厘米,以避免損傷小麥的根系,同時確保土壤松散,有利于空氣和水分的滲透。除草方法可采用人工除草與機械除草相結合的方式。人工除草適用于小面積田塊,而機械除草則適合大規模種植,既節省時間又減少勞動強度。在中耕過程中,還應進行培土操作,通過適當的土壤覆蓋,有助于小麥根系的保護,防止根部暴露在外,降低干旱對根系的危害,并提升小麥的抗倒伏能力。
2.4病蟲害防治技術
2.4.1主要病蟲害種類
紋枯病:該病通常發生在分蘗期和拔節期,濕度和溫度變化對其發生具有重要影響,常導致小麥根系腐爛,影響其吸水能力,從而降低產量。
赤霉病:在梅雨季節濕度較大時容易發生,病菌通過小麥穗部侵入,導致籽粒變質,嚴重影響商品性和市場價值。
白粉病:一種常見的真菌病害,主要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發生,影響小麥葉片的光合作用,進而降低產量。
蚜蟲:通過吸食植物汁液影響小麥的生長,且能傳播多種病毒性病害,進一步威脅小麥健康。
銹病:一種常見的病害,特別是在濕潤溫暖的環境下容易發生,嚴重影響小麥的生長,降低其產量。
2.4.2綜合防治策略
濰坊地區的小麥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采取多種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防控。農業防治通過合理輪作、清除病殘體以及優化種植密度和整地方式,減少病源的積累,從而有效避免病蟲害的暴發。合理的田間管理能夠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保障小麥健康生長。物理防治則是利用燈光誘捕、色板誘殺等手段有效捕捉害蟲,尤其是在小麥苗期,能顯著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生物防治則通過釋放天敵和使用生物農藥,如利用捕食性昆蟲和寄生蜂等,控制害蟲數量,且對環境無害。必要時,可采用化學防治,但需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進行,選擇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減少藥害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綜合運用這些防治技術,能夠有效控制病蟲害問題,提高小麥產量。
3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策略
3.1政府與農業部門的推動作用
3.1.1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
政府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是技術成功推廣的基礎。濰坊地區出臺了包括農業補貼、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種子種植補貼等政策,有效降低了農民的生產成本,推動了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政府加大了對優良種子和機械化播種設備的補貼力度,提高了農民的技術應用積極性。
3.1.2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濰坊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對新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效果至關重要。近年來,濰坊市農業部門通過完善基層推廣體系,加強與農民的聯系,確保高產栽培技術能有效傳達給每位農民。市政府在各鄉鎮設立農業服務中心,并培養了大量技術人員,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濰坊市加強與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通過專家講座、技術示范和田間指導,提升技術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能力。這些措施有效推動了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傳播,助力提升濰坊地區小麥產量和質量。
3.2農業科技示范與培訓
3.2.1建立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濰坊地區農業部門積極推動示范基地建設,將技術示范與實際生產結合,確保新技術在實踐中得到驗證5。這些基地通常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農田,采用最新的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生產,展示技術效果,并引導農民學習。基地定期組織農民參觀和培訓,幫助他們掌握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提升技術推廣的效率和實用性。
3.2.2開展農民培訓活動
農民培訓是推廣高產栽培技術的關鍵環節之一。濰坊地區農業部門通過舉辦專家講座、田間培訓、實地觀摩等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和對新技術的理解,尤其是田間培訓和實地觀摩。通過現場演示和操作,農民能夠深入理解高產栽培技術的實施要點,并掌握田間管理措施。
3.3農業合作組織與企業的參與
3.3.1農業合作組織的帶動作用
農業合作組織在濰坊地區的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合作社的帶動,農民能夠實現資源共享、技術互通和規模化生產。作為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能夠統一組織農民進行大規模生產和技術培訓,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合作社不僅幫助農民購買高質量的種子、肥料和農藥,還組織技術培訓,促進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合作社,農民能夠高效應用高產栽培技術,并在合作社的幫助下解決生產中的問題。合作社還承擔信息傳遞的功能,及時向農民傳遞政策、市場需求和新技術等信息,提升其決策能力。
3.3.2企業的技術支持與服務
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過程中,企業的參與至關重要。種子企業和農資企業不僅提供優質的種子、肥料和農藥,還為農民提供技術咨詢、田間指導和售后服務。例如,濰坊地區的種子企業不僅提供高產小麥種子,還幫助農民選擇適合的品種,提供種子處理和播種方案。農資企業通過技術培訓和推廣活動,指導農民合理使用肥料和農藥,避免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同時,農資企業提供一對一的售后服務,定期檢查農田狀況,提供個性化技術支持,確保高產栽培技術能夠順利應用到實際生產中。
通過對濰坊地區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進行分析,本文提出了適合濰坊地區的關鍵栽培技術和推廣策略。這些技術的實施不僅能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還能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未來,濰坊地區應進一步加大技術推廣力度,完善技術體系,并依托政府、農業合作社和企業的合作,推動小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牛宗亮,姜洪昌.濟麥22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農業工程技術,2024,44(22):84-85.
[2]許珂欣.“濟麥22\"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知識,2023(4):27-28.
[3]王芳.濟麥22豐產種植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11):59,61.
[4]李黔燕.濟麥22號的生長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2021(17):37-38.
[5]王懷恩,馮盛燁,閆樹平,等.不同施肥方式對濟麥22產量的影響[J].中國種業,2014(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