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國土綠化;森林保護修復;生態廊道;森林質量
中圖分類號:S731;F32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500(2025)06-0173-03
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5.06.051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Scientific Promotion of Land Greening and Fores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TakingMa'anshan CityasanExample
WANGXiaomei
(Anhui Urbanamp;Rural PlanningandDesign InstituteCo.,Ltd.,Hefei 23Oo22,China)
Abstract:Taking Ma’anshan cityasanexample,byconstructingacitywideecological network,thecurentstatusof forestladaroundthecologicalcorridorisanalyzed,thepotentialfornational greenngiscalculated,thespatialpae characteristicsofforestlandscapeand thequalityofforest ecosystemareevaluated,andasientificpathforpromoting national greeningandforestprotectionandrestorationisproposed.Asaesult,itisfoundthattheecologicalbuferzone alongtheecologicalcoridoroftheYangtzeRiveranditsimportanttributarieshasnotyetbeenbuilt,thequalityoftheforest ecosysteminMa'anshancityneedstobeimproved,theimportantareasofecologicalprotectionfunctionneedtobreplanted andgreened,andthephenomenonofforestlandencroachmentinsomeareasisshowingadegradationtrend.Inthefuture,it is necessarytostrengthentheecologicalprotectionandestorationofecologicalcorridors,improvethequalityandfncy ofecologicalbares,aryoutfrestationdgreengieologicalprotectonfunctionaleas,andontrolslosion in hills,and scientifically promote land greening and fores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Keywords:land greening; forest protectionand restoration; ecological corridor;forest quality
國土綠化建設是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恢復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鍵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國土造林綠化研究以往僅停留在抽象布局方面,僅在全域宏觀層面提出造林綠化面積,各區域微觀層面的造林綠化潛力研究較少。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東部,地處八百里皖江出口、長江重點生態區中下游。馬鞍山市總體呈現“兩山三水三分田”的自然地理格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要素齊備,山地、丘陵、平原、河湖和圩區地貌多樣,城市依山濱江而建,人文風光秀麗。全市森林集中分布在長江兩岸,其他地區分布較為零散。本文通過構建市域四級生態廊道組成市域生態網絡體系,將生態網絡和國土綠化緊密結合,全面分析各級生態網絡周邊的造林綠化現狀,測算造林綠化潛力,劃定國土綠化和森林質量提升重點區域,提出具體任務,為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和森林保護修復提供技術支撐。
1研究方法
1.1構建市域生態網絡
首先,通過源地-廊道法進行形態學空間格局分析,生成馬鞍山市景觀類型圖,識別提取出核心區并和全市劃定的自然保護地一起作為生態源地[2-3]。其次,在生態源地之間通過最小累積阻力模型識別生態廊道,并和主要林帶、河流水系進行比對,構建由生態源地和四級生態廊道組成的生態網絡。其中,一級生態廊道為長江水體及沿線濕地;二級生態廊道為石跋河、雙橋河、得勝河、太陽河、姥下河、牛屯河、慈湖河、采石河、姑溪河、青山河、滁河、裕溪河等長江重要支流,是溝通長江和江南、江北生態涵養片區的重要通道;三級生態廊道為駟馬新河、后河、清溪河、襄城河、護城河、曹河、西馬支河、扁擔河、雨山河、黃池河、夾河、運糧河、丹陽新河等連接各自然保護地和一二級生態廊道的重要河流;四級生態廊道包括其他中小河流、交通和基礎設施防護綠帶以及天然林帶,兩者是串聯重要動物棲息地和遷徙通道,并提高區域生態景觀連通性的重要空間。
1.2生態廊道周邊林地現狀
長江干流水域和沿線陸域是馬鞍山市打造安徽省“杭嘉湖”、長三角“白菜心”的關鍵空間,近年來,岸線整治和修復取得重大成效,但局部岸線利用仍不合理。長江兩岸生態緩沖帶尚未建成,沿江 1km 林地占國土空間面積的比重為 8.9% ,沿江 15km 僅為12.64% ,國土綠化還需繼續推進;薛家洼的生態修復模式有待繼續推廣,鄭蒲港新區等地公共空間品質有待提升,陳家圩等地生態景觀價值尚未充分轉化。姥下河、扁擔河等重要長江支流沿線 1km 空間范圍內林地占比不足 3% ,河流兩岸國土綠化有待繼續進行;慈湖河、采石河等河流與其他水域空間連通度不高,水系生態廊道的連通作用尚未凸顯。
1.3測算國土綠化潛力
以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及最新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為基礎,測算國土綠化潛力,主要對象包括林
地和其他適宜造林綠化的土地。評估結果顯示,馬鞍山市適宜造林的綠化空間為 506.08hm2 ,主要分布在和縣( 230.94hm2 )和含山縣( 133.04hm2 )。
2研究結果分析
2.1長江和重要支流生態廊道沿線生態緩沖帶尚未建成
生態廊道沿線局部地區城鎮與產業園區布局不當,侵占生態岸線和天然濕地,缺乏緩沖過渡,對洪水調蓄、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增加水生態破壞、水環境污染的風險。根據國土變更調查成果,一級生態廊道 1km 范圍內共有建設用地3394.49hm2 ,占比為 13.08% ;林地為 2 310.54hm2 占比僅為 8.9% 。二級生態廊道 1km 范圍內共有建設用地 14314.57hm2 ,占比為 19.93% ;林地為 4721.70hm2 占比僅為 6.57% ;三級生態廊道 1km 范圍內共有建設用地 10982.23hm2 ,占比為 21.87% ,林地為 3264.47hm2 占比僅為 6.50% 。慈湖河等二級生態廊道沿線,雨山河、護城河等三級生態廊道沿線城鄉建設用地分布較多,涉及的城鎮及產業園區主要為馬鞍山主城區、雨山工業園、慈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當涂經濟開發區等。
2.2森林生態系統質量有待提升
馬鞍山市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為 35.16m3/hm2 距安徽省和全國平均水平仍有差距。森林類型較為單一,純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過熟林少。人工林占比達 97.5% ,天然林僅為 2.5% ;中幼林占比達77.6% ,近成熟林僅為 22.4% 。林地質量等級整體處于中等水平,I級和Ⅱ級林地占比為 29.6% ,Ⅲ級林地占 54.9% , N 級和V級林地占比為 15.5% ,質量等級較低的林地生態功能較弱,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2.3生態保護功能重要區有待補植綠化
2.3.1 生態保護紅線
根據市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馬鞍山市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為 362.97km2 ,將生態保護紅線與適宜造林綠化空間疊加分析,結果顯示,生態保護紅線內適宜造林的綠化空間為 40.19hm2 ,分布在含山縣、和縣。
2.3.2生態保護極重要區、重要區
根據市級“雙評價”成果,馬鞍山市生態保護極重要區、重要區(除去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合計 658.86km2 ,將生態保護極重要區、重要區(除去生態保護紅線)與適宜造林綠化空間疊加分析,生態保護極重要區、重要區內適宜造林綠化空間為 365.92km2 。
2.4部分地區林地被侵占現象呈退化趨勢
以2009—2018年第二次國土調查數據和2019—202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運用Fragstats軟件分析馬鞍山市林地數量和空間分布變化。2019—2021年,全市林地面積由 73617.75hm2 增加至74216.67hm2 ,除雨山區和含山縣林地面積有所減少,其他區縣均有所增加。2009—2018年,全市林地面積由 60 996.87hm2 減少至 59 286.62hm2 ,減少約1710.25hm2 ,其中雨山區、和縣森林面積減少最多,分別達到 1 305.17hm2 和 1 105.36hm2 ,其他區縣林地面積有所增加。對比發現,雨山區林地減少區域主要集中在向山地區,原因是礦山大規模開采。
從林地空間分布特征看,馬鞍山市林地破碎化程度有所提升,相互聯系有所減弱。2019一2021年,全市林地平均斑塊面積由 27.61hm2 下降到 25.44hm2 2009一2018年,全市林地平均斑塊面積由 17.80hm2 下降到 15.42hm2 ,林地破碎化程度有所提升,集中大規模分布的林地斑塊減少。平均形狀指數和平均分維度指數變化不大,說明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對林地斑塊的干擾不明顯。從連通性看,斑塊結合度指數和聚集度指數均有所下降,下降區域主要集中在花山區和雨山區,林地斑塊的平均距離有所增加,相互聯系有所減弱。
3國土綠化和森林保護修復任務
3.1長江生廊道生態保育與修復
結合“綠美馬鞍山”行動,重點打造長江干流兩側 15km 區域的長江生態廊道示范段,深人推進石跋河、得勝河、太陽河等重要生態網絡周邊的水源涵養林、生態防護林、生態景觀林建設,針對長江岸線及重要支流現有防護林帶斷帶、林窗、裸露地等情況,對區域內無林地、疏林地實施人工造林,補綠增綠建景,切實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快基干林帶更新修復和改造提升,構筑具有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景觀美化的多功能生態岸線,提升生態廊道質量。
3.2生態屏障提質增效
保育和修復橫山、雞籠山、太湖山、褒禪山、國有林場及周邊鄉鎮森林生態系統,嚴格保護天然林,
開展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松材線蟲防治等工程,做好采伐更新、撫育復壯、擇伐補造,提高林分質量和生物多樣性。
3.3生態保護功能重要區造林綠化
按照“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原則,有序安排生態保護功能區內造林綠化任務。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推進灌木林地自然演替以及宜林荒山、疏林地、無立木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綠化建設。增加混交林、復層林和異齡林比重,優化林分結構和樹種組成,科學有序推進林地生態修復。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切實提高生態保護功能區生態資源總量,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3.4丘陵水土流失治理
開展雞籠山、褒禪山、太湖山、蒼山、青山和橫山等丘陵崗地水土流失治理,加強坡耕地和坡式經濟林地水土流失治理,采取雨水集蓄利用、徑流排導、泥沙沉降等措施,提高水源涵養功能,控制水土流失。
4結論
當前,馬鞍山市要全面開展“綠美馬鞍山”行動,扎實推進長江生態廊道建設,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總體來說,要優先開展各級生態廊道沿線水源涵養林、生態防護林、生態景觀林建設和 25° 以上坡耕地、廢棄礦山等造林綠化,加大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力度,以國有林場、公益林和天然林分布區域、重要江河源區以及水土流失治理重點地區為重點,實施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等措施,提升生態屏障防護功能和江河源頭水源涵養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最終實現國土綠化與森林保護修復。
參考文獻
1盧春英.造林綠化對促進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及有效途徑[J].新農業,2023(1):86-87.
2高宇,木皓可,張云路,等.基于MSPA分析方法的市域尺度綠色網絡體系構建路徑優化研究:以招遠市為例[J].生態學報,2019(20):7547-7556.
3梁鑫斌,郭娜娜,連洪燕,等.城市生態網絡構建與優化:以徐州市為例[J].重慶建筑,202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