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大桿是太極長器械的一種,用于提高太極內功之輔助訓練。大桿是手臂的延長,完全是按意氣開合、陰陽變化之法而用,在桿的使用上要求“前手如管,后手如鎖”,在桿的運力上要求“前手管桿,后手發力”。其練習要領為精神集中,身體中正,身體與槍要成一整體,做到身靈、步活、手合、勁整,長期習練,可使習練者內勁大增,勁達桿尖。
(一)武式太極捅桿
功法釋義:挪挑合按捅桿的簡稱,是太極拳的基本功力訓練。
選用條件:一般選用長3.3至3.9米左右的白蠟桿。以右勢為例(右手為后把,左手前把)。
練習方法:中四平勢持桿,兩手將桿端平,兩足前后站定,腿微屈,上體下蹲,尾閭中正,兩手緊握桿后部。運周身之力將桿前端攪一圓圈(合按,扣拿),后腿蹬直成弓步,將桿往前平捅(捅扎)。將桿抽回(側攔,挪挑),身臂腿均復原狀。反復如前,左右手各百余次。左手捅則右腳在前(左勢,下同),右手捅則左腳在前(右勢,下同)。每日捅桿200次(圖1-1-1~圖1-1-3),俗稱攔拿扎。
(二)武式太極濱桿
功法釋義:又稱涮 桿,桿子摸勁。如捅桿 狀站于離樹(門框等亦 可)約5尺處,對樹將桿 端起濱于樹側;并上下 抽刷,如此每日抽200次。(圖1-2-1~圖1-2-3)。
選用條件:一般選用長2.4米左右的桿。再選擇一顆粗細適中的順直樹木(門窗等也可)。以右勢為例(右手為后把,左手前把)
練習方法:雙手橫平握桿在腰間,人距樹兩米左右,馬步或弓箭步站立。白蠟桿后端緊貼自身腰腹部,前端緊貼于樹身1.5米的高度。使人、桿、樹緊緊粘在一起,無須過分用力。將桿來回抽猢,回抽時前手要向上擰卷為陽手,前挪時前手要順時針向下擰鏤為陰手。蹬腿、轉腰、伸臂、旋桿同時協調進行。桿子前端與樹身中間粘緊摩擦,左右、上下涮刷數圈。雙目注視桿與樹接觸點,體會內氣通過桿子傳輸至接觸點并返回的感覺。左右手交換,每次練習需要數百次來回。
功能用處:長期演練可達到桿即是手,手即是桿,桿人合一之效果。并能起到兩臂生力,增長內勁,內勁如吐絲,練習左右的螺旋勁及沾粘勁。桿與樹散開又粘連的勁路功法。
(三)武式太極劈桿
功法釋義:也叫摔桿,桿子前部的下砸下劈之力。
選用條件:一般選用2-3米長度的桿。再選擇兩棵粗細適中順直的樹木,兩棵樹間距1.5米左右,中間捆綁一2米長直徑5厘米的木棍
練習方法:雙手握桿成弓箭步站立。右腿在后、右手握桿在后,左腿在前、左手握桿在前,人距樹2.4米左右。手握白蠟桿后端,前端一米左右摔打兩棵樹身中部兩米以上的位置。向右摔打樹木時,腰向右旋轉磨胯,左手上翻下按;向左摔打樹木時,腰向左旋轉磨胯,左手上翻外撥。左右摔打兩棵樹,左右擺動一根桿,左右磋磨腰胯勁。前端一米左右摔打橫向木棍,為下劈桿訓練。也可在樹枝上面捆綁一簍子之℃(一般為U字形)進行訓練。圖1-3-1、圖1-3-2)。
功能用處:增強桿子的前端下劈攻擊力,可打掉對方之桿。
(四)武式太極粘桿
功法釋義:用桿子來練習粘勁與走勁粘勁即不丟之勁,由意產生,屬于太極拳陰陽二氣的陽氣;走勁即不頂之勁,由氣而生,屬于太極拳陰陽二氣的陰氣;所謂“粘用意走用氣”,是太極拳中最基本的內勁
練功條件:一般選用2.2米長度的桿太極拳功法有成,內氣充盈后,一般先用太極大桿來拔勁,待內勁可以輕松到達桿子的頭、中、尾,再練習此功法,在桿子前端20厘米處設想一個假想勁點將內勁分化陰陽兩部分,前進的部分為粘勁,后退的部分為走勁,二者同時產生,互為其根
練習方法:持桿練習,初練粘勁時,用意念去引導內氣貫注到桿子頭,反復沖涮,如貫注水銀入空管之中狀,這時所發出的內勁還是模糊勁,分不出陰陽來,沒關系,訓練百日后,才由手到臂、到背、到腰、到胯,以至周身皆可發出黏糊糊的粘勁,且隨意點可分化陰陽二勁,與人一觸即可粘住之,為我所制。(圖1-4-1)。
十三勢歌訣“勢勢存心揆用意”就是指此。功夫深厚者,皮膚四周有如云煙類狀物,可以影響周邊的空氣狀態,即達到古譜所說“達于四圍”層次,對方一挨我身即受控制,跑都不敢跑。功夫愈高者,其散發半徑愈大,濃度也愈凝厚。此勁功夫淺者無法發現,接上手卻立馬感到無法動彈,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即說的這種情況。反之藝高者與人打手前,一眼即知對手程度,不必搭手即知其功夫尚淺。
走勁,就是給予對方滲透過來的內勁有一個存放的容器或位置,且不會影響我的內勁與動作,引進對方內勁之用,可以說為對方之勁作向導,常說的吃進對方之勁,即此也。能夠引進,才可能使之落空,十三勢歌訣“因敵變化是神奇”是也。走勁,往往與空勁一起使用,即在對方勁頭與我之勁頭之間空出一個關節的間距,這個就是空,正是所謂\"挨手意在肘,挨肘意在肩\"等。當然能做到單點分陰陽的功夫高者則不必這樣做,只需一個無中生有即可彈出對方。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是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名句,在武式太極拳打手中,十分重視貫徹這句至理名言。武式太極拳要求與人打手時,粘走要同時完成。兩人交手,“一粘即走,一走即粘”。退即進,進即退。遇到對方的勁力,一柔就走,同時還要進,退中有進。同時進退不只是表現在手上,還要在身體內部表現出來,
功能用處:增強桿子內部意念的粘勁,通過對方之桿去粘黏對方身體。功夫深厚可以達到“挨何處,何處分陰陽”,從而可以靈活接手接勁。以此類推,總是讓對方跟不上我的內勁變化,推手或對桿過程中可立于不敗之地。
(五)白蠟桿的選用及保養
1.白蠟桿的選用
白蠟桿一般選用河南寧陵或者河北廊坊出產的桿子(青蠟桿),樹齡最好十年以上為佳。
后把直徑一般為4-6厘米,盈把,即手把握住后拇指與中指正好對接。后端定下來后,重心一般在后把1.0\~1.2米處,前端可適當加工搓細。一般選用3.3米(丈桿)至4.0米(丈三),4米以上的可用稠木山茶。以上是桿的制作與選用。黑桿是帶外皮的桿,保留外皮,水磨砂紙打磨后陰干,成桿呈暗青色。
白蠟桿買回來都是硬的,即生桿,需要它帶著你磨合練出來一定的匹配度,需要在訓練之中逐步體會它內部的彈性度、硬度,使身體微調去適應它,從而發揮出它最大的優勢。
選用的三大要點:一要直;二要富有彈性,隨手一抖,桿子顫動頻率高;三要壓手,有手感。有人說桿子要粗、要長,練起來才漲功夫,這是妄言。粗細適中,長短合適,每個人也會稍有差別。
2.白蠟桿的保養
一根白蠟桿,養3年以上,才算自己的桿,這個時間是比較短的了,一般的桿都在5-7年,隨著你的精氣神向桿身不斷地灌注,桿顏色逐年變深,達到暗紅之色保養白蠟桿,在夏季陽光特別足的時候用芝麻油(北方叫香油)或(機油)涂在桿上,讓油分子滲透到木頭里面去,這樣桿子時間久了黑亮黑亮的,萬萬不能用砂紙打磨,據說那樣丟蠟,只能用布蹭,
瓶子扣保養法:不用時,桿可以平放在地上,最好的辦法是系“瓶子扣”,掛在墻上?!捌孔涌邸笔且环N傳統系法,是一種活手法系的活扣,一拽便解,白蠟桿垂直掛立,不會有變形情況。大忌將白蠟桿立于墻角,非常毀桿。
設計標準:裝槍頭的那端叫槍梢,直徑要達到半寸到一寸,也就是2~3厘米;相反的一端叫槍根,要“逾握”,或者叫“盈把”一般來說,對于亞洲黃種人成年男子,單手滿把要直徑4~7厘米。配重要求從槍跟量起大約3尺。四平式端槍時后手握槍跟時,重心大約要落在前手附近(10厘米左右)。
3.其他硬木槍桿
按照先輩記載,第一槍桿材是牛筋木,即小葉石楠。暗紅色木質,沉實壓手。吳殳提到過劍脊木和紅棱木;程宗猷提到了槃條木,稠木(青岡)茶木之類的。福建有赤楠木,坤甸木,菠蘿格,黃檀,金絲柚木,海南紫荊,蜆木,鐵匠木,拓木,南方櫸木,北方桑木。目前也有玻璃纖維和碳纖維槍桿
上面說的樹種,成材后樹徑都比較細,做成槍桿難免表面有些節疤。所以還有人用打家具的硬木材做槍,比如檀木。一棵樹放倒之后整根劈刨,只要中間的芯材,打磨光滑,不但好看,還散發著好聞的香氣。
圖示為坤甸木大槍設計圖,坤甸木槍桿,長2.9米,大頭3.8厘米,小頭2.5,重4.8斤。整棍筆直,重心在距離大頭1.2米左右,有著獨特花紋。
(下次我們講武式太極十三桿套路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