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當前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近年來數字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推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以及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發展。伴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衍生的網絡安全問題成為國家安全治理急需解決的內容。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大的決心,執技術之刃化安全之危。發掘數字技術潛在優勢的目的就在于提高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能力,鞏固國家的發展與安全。
第一,助益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牽住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利用數字化技術加強思想政治風險防控,有助于加強網絡內容的治理,凈化網絡空間。數字技術以其多維賦能特性重構風險防控體系,其可以通過海量數據采集,實現風險信息全景捕獲,依托智能算法實現數據的融合解析與趨勢推演,借助動態可視化技術構建風險態勢感知圖譜,最終形成精準溯源與靶向干預的機制。這種智能驅動的技術范式不僅強化了風險應對的主動性,更通過預測性治理構建起先發制人的防御體系,為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構筑起智能化防護屏障。
第二,助益識別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其一,數字技術可以運用視覺識別、語音識別等降維算法實現圖像與文本語義的耦合解析,繼而通過風險語義解碼引擎提取敏感特征向量,構建風險特征知識圖譜。其二,數字技術可以基于動態語義文本庫與模式庫的協同更新機制,對網絡信息實施三重過濾——通過敏感要素匹配實現初級攔截,運用語義關聯分析完成二次篩查,最終借助風險樣本檢測觸發預警機制。這種“機器預審—智能研判—人機協同”的遞進式防御架構,不僅實現了西方意識形態滲透路徑的可計算化識別,更通過認知安全預警系統,構筑起意識形態風險的主動防御屏障。
第三,助益網絡輿論疏導與防控。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對輿情的主動宣泄,為引導網民情緒、凝聚民意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數字技術可以將算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在一起,全面、客觀、動態地反映意識形態風險的傳播過程,準確地找到風險防控的切入點,對持有不同態度和情緒的人群的行為趨向進行準確的捕獲,并對不同人群中情感波動較大、情緒極化性較高的人群的情感特點進行歸納,進而通過大數據對其進行精確的疏導,從而實現對網絡中負面情緒的有效疏導。因此,數字技術能夠有效地引導輿情疏散,積極化解由消極輿情所帶來的輿論危機。
第四,助益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中的主導地位。在數字技術生態協同演進理論視域下,信息傳播系統正經歷從介質工具論到認知架構的范式遷移。智能算法推薦機制作為大數據與深度學習融合創新的產物,其通過構建“用戶畫像—內容特征—環境變量”的三元耦合模型,正在重構信息傳播的結構。這種智能算法推薦機制不僅為每個用戶“量身定做”內容,還通過控制信息流的方向,連續推送同類內容,逐漸成為網絡信息世界的“隱形導演”,決定著人們看到什么、關注什么。雖然,算法推薦導致的“信息繭房”“網絡信息圈層化”等問題不容忽視,但是其對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帶來一定沖擊的同時也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數字化技術可以利用算法推薦的技術規則,將其與主流媒體的運作和管理相融合,提高主流媒體的智能化程度,并將其與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相融合,實現對主流意識形態內容的智能化和精準化推送,從而形成導向效應,占領了媒體的算法推送高地,進而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中的主導地位。
第五,助益提升政府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能力。傳統的“分散式”“被動式”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體系難以有效地應對數字化環境下的新的意識形態風險,而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基礎的數字技術則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大數據賦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決策大數據技術可以對各級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數據進行匯總和歸納,同時,還可以收集、爬取、清洗和分析來自各個平臺上的大量數據,從而為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治理提供了可行的解決辦法。其次,區塊鏈賦能信息共享整合,提高治理協同能力,通過在政府、專家和網民之間建立聯系的信息平臺,助力打破“數據孤島”,有助于形成專業性的團隊、系統化的治理方案。
基金項目:2024年廣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數字技術賦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研究”(項目編號:XYCSR2024012)。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