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新時代背景下基層財政資金管理制度,旨在剖析其現狀、面臨的挑戰,并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研究發現,當前基層財政資金管理在資金分配、預算執行、績效評價等方面雖有進展,但仍存在分配不均衡、監管乏力、信息化建設滯后等問題。基于此,本文提出完善資金分配機制、強化監管體系、提升信息化水平等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基層財政資金管理面臨著諸多新挑戰與新要求。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優化基層財政資金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成為財政管理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對新時代基層財政資金管理制度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為相關研究與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基層財政資金分配機制逐漸趨于合理。同時,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資金分配不均衡的問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獲得的財政資金相對較多,而一些貧困地區則資金不足,影響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基層財政部門嚴格按照預算法的要求,編制年度預算,明確預算收支范圍和標準。預算編制更加科學、細化,涵蓋了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個領域。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嚴格控制預算調整,確保預算執行的嚴肅性和規范性。但部分地區仍存在預算編制不夠精準、預算執行不夠嚴格等問題,影響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為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基層財政部門初步建立了績效評價體系。通過績效評價,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促進財政資金的合理、高效使用。然而,當前績效評價體系仍存在諸多不足,如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善、評價方法不夠科學、評價結果運用不夠充分等,制約了績效評價作用的充分發揮。
盡管我國財政資金分配機制不斷完善,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資金分配不均衡的問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獲得的財政資金相對較多,而一些貧困地區則資金不足,影響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方面,監管力量薄弱,基層財政部門人員有限,難以對大量的財政資金進行有效監管。另一方面,監管手段單一,主要依靠事后檢查,難以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此外,部門之間協調不暢,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影響了監管效果。
基層財政資金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對較低,部分地區仍采用手工記賬、紙質報表等方式,影響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化系統的不完善也導致數據不準確、不及時,難以滿足財政資金管理的需要。
加強宏觀調控:政府應加強對財政資金分配的宏觀調控,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等因素,科學合理地分配財政資金,確保資金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同時,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優化領域分配:進一步優化不同領域之間的資金分配結構,加大對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同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合理調整資金分配比例,確保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創新監管手段:創新監管手段,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的監管機制。加強事前審核,嚴格把關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向和范圍;強化事中監控,及時發現和糾正資金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完善事后檢查,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
促進部門協同: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形成監管合力。財政部門要加強與審計、監察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及時共享信息,共同做好財政資金監管工作。
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完善基層財政資金管理信息化系統。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設備,提高信息化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加強人才培養:加強信息化人才培養,提高基層財政人員的信息化水平。定期組織信息化培訓,提高財政人員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信息化管理能力,使其能夠熟練運用信息化系統進行財政資金管理。
推動深度融合:推進財政資金管理信息化與業務工作的深度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通過信息化系統實現財政資金的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績效評價等全過程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
新時代背景下,基層財政資金管理制度的優化對于推動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層財政部門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管理水平,為推動基層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未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財政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基層財政資金管理制度仍需不斷探索與創新,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作者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