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TP3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3695(2025)07-018-2056-08
doi: 10.19734/j. issn.1001-3695.2024.12.0516
Abstract:Randomnoisedenoisingcanefectivelyimprovesthesignal-to-noiseratio(SNR)ofseismicdata.Blindspot-driven unsuperviseddenoising methodsdonotrequirelabeleddataandcanautomaticallextractfeatures,buttheyignore noisecorrelations,leading tosuboptimalperformance.Toaddress thisisse,thispaperproposed thecomplementaryblindspotstrategy andU-shapedTransformerseismicdenoising framework(CBUTS).Firstly,thecomplementaryblind-spotstrategyusedtrace maskingandrandommaskingforcomplementarysamplingtoefectivelyweakenthespatialconnectionsof noise.Secondly,visibleblindspotlossfunction integrateddenoisedresultsfromboth non-blindandblindspots,reducing informationlo.Finall, the Transformer-based U-shaped blindspotnetwork(STU-Net)enhancedthecaptureof globalandlocal features,further weakened thenoisecorrelations,andmore accuratelypredictedvalidsignals.Experimentalresultsshow that,compared to classicalandadvancedsupervisedand unsupervised methods,CBUTSachievesbeterperformance indenoising noiseand preserving thecontinuityofseismicevents.Analysisandcomparisonconfirmtheapplicabilityof the method toseismicdata denoising.
Keywords:seismic data denoising;unsupervised;blind spot strategy;Transformer
0引言
由于勘探環境和測量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地震數據在采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引入隨機噪聲。受噪聲干擾的地震數據信噪比(SNR)較低,影響后續地震數據的處理和解釋。去除噪聲可以提升地震數據的質量,是地震數據處理的一個重要環節。
目前,去除隨機噪聲的方法主要有傳統方法和深度學習方法兩大類。傳統方法是根據地震數據的特性及各種先驗知識設計而成的[1,大體可劃分為三個大類。a)基于預測的濾波方法,如 f-x 反卷積濾波[2、t-x預測濾波[3]、非平穩預測濾波[4等。該類方法利用有效信號線性或擬線性生成預測濾波器來去除噪聲,但是其預測的結果受到參數選擇的影響[2]。
b)是基于稀疏變換的濾波方法,如傅里葉變換[5、小波變換[、Radon變換[7]等。該類方法能夠利用地震數據和噪聲在變換域的差異來去除噪聲,但當地震數據和背景噪聲處于同一頻率范圍時,難以區分信號和噪聲[8]。c)矩陣降秩的方法,如多通道奇異譜分析、阻尼多通道奇異譜分析1、阻尼降秩方法[1]等。該類方法利用地震數據的低秩特性,在降階過程中去除噪聲,去噪效果受限于去噪模型和超參數的選擇。以上方法受限于參數選擇、先驗知識及其有限的自適應能力,限制了它們在去噪領域的應用。
隨著深度學習廣泛應用于地震領域,基于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CNN)的方法在復雜地震數據的去噪方面相較于傳統方法展現出明顯優勢。CNN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優化模型參數,通過構建帶噪數據與有效信號之間的多維映射,自動提取特征,從而有效分離噪聲和信號。去噪卷積神經網絡(denoising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nCNN)[12在CNN的基礎上引人殘差學習,緩解深層網絡的梯度消失的問題,提高了地震數據的去噪效果。 U-Net[13] 結合編碼-解碼結構,通過多層次特征提取,改善地震數據的去噪性能。這些方法都是基于有監督學習模型,需要大量標簽數據,而高質量的標簽數據往往難以獲取[14]
自監督學習無須干凈的標簽即可訓練,被廣泛應用于數據去噪。其中,noise2noise[14]通過從數據本身構建標簽,取得了與監督學習去噪相當的性能。基于noise2noise,開發了許多基于盲點策略去噪方法[15\~17],通過動態掩蔽和重建機制靈活去除噪聲。但這些方法在掩蓋數據時忽略了被遮蔽區域的結構信息,降低了去噪性能。blind2unblind[18]預設固定盲點并結合可見盲點損失函數降低了信息損失,但其固定掩碼方式缺乏靈活性。為了適應復雜的地震數據,可見盲點地震數據去噪框架(complementary mask unsupervised learning framework based onvisibleblind spot,CMVB)[19]在其基礎上提出了隨機互補掩碼策略,通過掩碼的隨機性,靈活學習復雜地震數據中的細節特征,提升了去噪效果。然而,以上方法假設噪聲獨立且隨機分布,忽略地震數據中噪聲空間相關性;且均采用基于CNN的網絡提取盲點信息,網絡受限于局部感受野難以捕捉數據中的長距離依賴關系[20]。這些局限性限制了模型的去噪能力。
為此,本文提出了一種結合互補盲點策略與U型Trans-former的地震數據去噪框架(unsuperviseddenoisingframeworkbasedonhybridmaskblindspotstrategy,CBUTS),以提升地震數據去噪能力。首先,考慮到不同掩碼方式對數據不同位置進行掩碼,能夠打破噪聲不同方向相關性[21]。因此,本文依據地震數據的特點,提出一種互補盲點策略,結合隨機掩碼和跡線掩碼生成多樣化的訓練樣本,避免噪聲在空間上聚集。其中,隨機掩碼通過引入隨機性,引導模型關注信號細節特征;跡線掩碼模擬地震數據跡線缺失,引導模型利用跡線間的相似性恢復地震信號。其次,Transformer無須假設噪聲分布,其全局感受野能夠捕捉全局特征[22],更適合從具有長程依賴關系的地震數據中提取盲點信息。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Transformer的U型分層結構的去噪網絡(Transformer-basedU-shapedseis-micdenoisingnetwork,STU-Net),其將局部擴張窗口多頭自注意力塊(local dilated windowed multi-head self-attention block,LDWTB)融入編碼器和解碼器中。該塊有效增加了網絡感受野,并結合擴張卷積的優勢,增強了對地震數據全局和局部特征捕獲能力。
本文貢獻如下:
a)提出一種數據采樣與重組方法。該方法針對地震數據的特點,設計跡線掩碼和隨機掩碼進行互補采樣,以削弱噪聲相關性。同時,通過提取預測的盲點結果,重建地震信號。
b)引入可見盲點損失函數,將盲點數據與非盲點數據相結合,以有效降低盲點策略造成的信息損失。
c)提出STU-Net,其核心模塊LDWTB由窗口多頭自注意力(windowedmulti-headself-attention,W-MSA)和局部增強擴張前饋網絡(localenhanceddilatedfeedforwardnetwork,LEDFF)組成。W-MSA通過劃分窗口捕捉信號的長程依賴提取全局特征并降低了傳統Transformer的計算復雜度;LEDFF通過改進傳統Transformer塊中前饋神經網絡(feedforward-neural-network,FFN)的線性結構并引入擴張深度卷積(dilateddepth-wisecon-volution,DDWC),提升了網絡局部特征感知能力。
1方法
圖1展示了CBUTS框架的實現流程。首先,在數據采樣階段,對地震數據互補采樣,生成多樣化的訓練數據;接著,通過去噪網絡STU-Net生成預測結果,提取關鍵信息重組得到盲點結果;最后,利用可見盲點損失函數整合盲點和非盲預測結果,優化訓練過程并引導網絡參數更新。經過CBUTS訓練后,地震數據使用推斷得到的STU-Net生成去噪結果。本章將具體介紹CBUTS三個重要部分:數據采樣與重組、可見盲點損失函數和STU-Net。

1.1 數據采樣與重組
盲點驅動的去噪方法假設噪聲獨立且隨機分布,而實際地震數據中的噪聲具有空間相關性。為削弱其相關性,CBUTS提出一種互補盲點策略進行采樣,分為數據采樣與重組兩個部分。
在數據采樣部分,設計了一種互補掩碼策略對地震數據預處理,其由跡線掩碼和隨機掩碼組成。首先,采用跡線掩碼隨機掩蓋單個訓練樣本 25% 的跡線。接著,對于剩余部分,采用兩種隨機掩碼的組合進行掩蓋。隨機掩碼的掩蓋區域與跡線掩碼掩蓋的區域互補,保證了掩蓋后的區域與訓練樣本的尺寸一致。互補掩碼能夠將噪聲分布在不同的樣本之間,避免噪聲在空間上聚集,減弱噪聲之間的空間聯系[21]。此外,跡線掩碼能夠幫助模型利用地震道之間的時空相似性進行信號恢復;隨機掩碼通過增加噪聲的不確定性,提升模型在復雜噪聲環境下的魯棒性。
在數據重組部分,從不同掩碼方法的預測結果中提取與掩碼位置相關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合并,最終得到去噪后的結果。圖2描述了數據采樣與重組的工作流程,原始地震數據用y∈RT×S 表示,其中 T 地震道數,S表示樣點數。
數據采樣的詳細步驟如下:
a)創建一個全0采樣矩陣
,將
劃分個數為 T/ 2?×?S/2? 不重疊的 2×2 單元。在每個單元中,隨機將一半的元素置為1,另外一半元素保持為 0 。得到處理后的采樣矩陣
。在
中,0表示掩碼處理,1則不進行掩碼處理。
b)創建一個全1矩陣 I∈RT×S ,則
的補充采樣矩陣為 
c)將矩陣 I 中一定比例的元素列置為0得到采樣矩陣
和 I 得到采樣矩陣
I )
。通過對 y 采樣得到
,其中, ? 表示元素點積 ,y=y(1)+y(2)+y(3) 。跡線掩碼比例對去噪效果的影響將在2.3節討論。經過數據采樣得到 (y(1),y(2),y(3) )。通過去噪器得到去噪結果
。
數據重組的詳細步驟如下:
a)在去噪結果 (fθ(y(1)),fθ(y(2)),fθ(y(3)) )中提取對應的盲點結果
。具體來說
,其中,
和
與采樣中的矩陣一致。
b)合并
,形成完整的盲點結果
。

1.2基于可見盲點的損失函數
盲點策略通過掩碼操作在輸入數據中創建缺失區域,促使網絡在缺失信息的情況下進行重建。而盲點區域往往包含潛在的結構信息,忽視這些信息可能限制全局信息的有效利用,從而影響信號的準確恢復。
為了降低由盲點采樣帶來的信息缺失,引入可見盲點損失函數[18],其將非盲點去噪結果
和盲點去噪結果
,
)融合。其優化目標為
(1)其中: λ 為可調超參數,初值為1,終值為 20 。在訓練過程中 λ 的增大會逐步引人更多的可見信息。較小的 λ 值使模型主要依賴盲點去噪結果恢復信號;隨著 λ 增大,非盲點區域的權重增加,網絡開始結合更多可見信息進行信號恢復,從而提升模型對數據分布的學習能力。同時
作為參考結果,不進行梯度更新,確保網絡專注于盲點信息的恢復,避免非盲點區域干擾訓練過程,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考慮到在盲點向非盲點轉化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穩定的梯度變化,引入 L2 損失函數為

L2 能夠減少訓練的梯度波動,提高訓練穩定性。最終損失函數:
(3)其中 σ:μ 為固定超參數。
1.3 網絡結構
1.3.1 STU-Net
如圖3(a)所示,STU-Net為一種U型去噪網絡,其中編碼器和解碼器之間設有跳躍連接。具體來說,給定輸入數據 I∈ (204號 R1×H×W ,其中1表示通道數, H×W 表示地震數據空間維度。STU-Net首先通過一個 3×3 卷積核和一個LeakyReLU層提取淺層特征,輸出尺寸為 R32×H×W 。接著,經過四個編碼器,得到尺寸為
的低分辨率特征,每個編碼器包含一個 LD-WTB和一個下采樣層。每個下采樣層由一個 4×4 卷積核組成,降低空間維度并將通道數加倍,以便有效提取更深層次的特征。隨后,低分辨率特征通過一個LDWTB進行處理,此時窗口大小接近特征空間維度,LDWTB能夠捕獲全局的依賴關系。接下來,通過四個解碼器得到尺寸為 R64×H×W 的特征,每個解碼器由一個上采樣層和一個LDWTB組成。每個上采樣層采用 4×4 轉置卷積,逐層將通道數減半并逐步恢復數據到原始采樣率。此外,跳躍連接能夠結合低層次的特征信息,有利于深層網絡學習更豐富的特征表示,并緩解梯度消失的問題。最后,通過 3×3 的深度卷積核進一步處理細化特征,得到最終去噪結果,尺寸為R1×H×W
1.3.2 LDWTB
基于CNN的去噪網絡通常受限于局部感受野,難以捕捉數據長距離依賴,當具有局部相關性的噪聲淹沒微弱信號時,網絡難以準確識別噪聲和信號。Transformer通過捕獲信號的全局相似性,有效打破噪聲空間相關性,進而識別并恢復微弱信號。然而,標準Transformer的全局計算方式存在兩個缺點:a)處理高分辨率地震數據時,計算復雜度顯著增加[23;b)全局信息建模忽略對局部細節信息的捕捉[24]。為了緩解這些問題,如圖3(a)所示,提出了局部擴張窗口多頭自注意力塊(LDWTB),能夠同時捕獲全局和局部特征,提升盲點信息的恢復能力。LDWTB由W-MSA和LEDFF組成,對于輸入特征 x 計算方式如下:
(4)其中: x′,x′′ 分別代表為W-MSA、LDWTB輸出特征。其使用殘差連接避免梯度消失并有效保留輸入特征。LN為層歸一化,有效提升網絡的穩定性。
過度強調全局信息可能模糊細節紋理與局部噪聲的邊界,導致去噪結果中產生虛假的相位信息。W-MSA[24]通過局部窗口計算自注意力,具有兩個優點:a)能夠在局部范圍內捕捉全局特征,精確建模全局信息并細致捕捉局部細節,從而更好地平衡信號恢復與噪聲抑制,提升去噪效果;b)局部化的多頭自注意力計算有效降低了計算復雜度,在處理高維數據時提高了效率。
W-MSA計算過程如圖3(b)所示。首先,將輸入特征 x∈ (204號 RC×H×W 分割為 n 個大小為 p2 的窗口,其中 n=H×W/p2 。然后,通過層歸一化將每個窗口數據轉換為一維特征向量,重新表示為 x={x1,x2,x3,…,xn} ,其中 xi∈Rp2×c 。接著, xi 通過線性映射轉換為query
)
、value (V) :它們的維度分別為 Qi∈Rp2×c,Ki∈Rp2×c,Vi∈Rp2×c


其中
代表第 h 個頭可學習的映射矩陣;dh=C/h 是第 h 個頭處理的特征維度。然后,通過并行計算 h 個頭的自注意力,第 h 個頭的輸出計算公式為

其中: B 是位置編碼; Qih(Kih)T 為 Qih 和 Kih 通過計算點積得到相似度,相似度越高,權重越大; Vih 為輸入數據特征表示。為了避免生成不合理的權重,通過除以
穩定相似度的梯度變換,從而避免生成不合理的權重;通過softmax函數非線性運算和歸一化處理,使得模型強化有效信息并抑制不相關信息。最終與 Vih 加權求和得到第 h 個頭的輸出 oih 。所有頭輸出通過拼接操作(concat)得到多頭自注意力機制的輸出 oi=concat (oi1,…,oih)Wi,Wi 用于將多頭輸出映射到新的空間, n 個窗口的輸入通過計算得到最終的輸出 o={o1,o2,o3…,on} 。將其重構就可得到o∈RC×H×W
在傳統的全局自注意力機制中,輸入的每個位置都會與其他所有位置進行交互,計算復雜度為 O((HW)2 )。W-MSA將輸入劃分為 n 個大小為 p2 的窗口進行計算,窗口內計算復雜度為 O(p2×p2) 。W-MSA的整體計算復雜度為 O((HW/p2)× p4)=O(HW×p2) 。因此,處理高分辨率地震數據時通過窗口化注意力機制可以提升計算效率。

Transformer中的FFN對W-MSA進行特征提取,通過逐點線性變換處理每個輸入特征。然而,單一的線性變換缺乏上下文信息交互,而這些信息對恢復高分辨率信號至關重要。因此,提出LEDFF,通過增強局部特征提取和擴展感受野,促進更多相鄰數據的交互,具體表示為

其中: x∈RC×H×W ;BN批量歸一化;GELU為激活函數;conv 為1×1 卷積核;DDConv代表 3×3 擴張深度卷積核。
如圖3(c)所示,LEDFF通過引入擴張卷積以提高特征提取能力。輸入 x ,首先采用 1×1 卷積提取淺層信息。然后,使用 3×3 擴張深度卷積核捕捉廣泛的局部細節特征,擴張卷積的計算公式如下:
s=d×(k-1)+1
其中: k 為卷積核大小; s 為 k 的等效感受野; d 為擴張因子。與傳統深度卷積相比,擴張深度卷積在保持計算效率的同時,擴大了局部感受野,從而提升了網絡對局部特征的敏感性,最后,1×1 卷積對特征進行細化,得到輸出
。
在前向傳播過程中,網絡通過BN對每個卷積層的線性輸出進行歸一化,穩定訓練并加速收斂,接著應用GeLU進行非線性激活,增強網絡的非線性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復雜特征的捕捉能力。
2實驗
本章首先介紹訓練數據集,并解釋其在網絡訓練中的整合方式。接著,簡要說明本實驗中使用的評價指標。隨后,通過消融實驗分析了CBUTS對去噪性能的影響。最后,評估了CBUTS的有效性,不僅與 f-x 反卷積[2]和 DRR[11] 等傳統方法進行了對比,還與noisy2noisy[17]、 CMVB[12] 等無監督方法以及DnCNN[13]、U-Net[14]等監督學習方法進行比較。
2.1 數據集與訓練細節
本文使用來自開源平臺(https://wiki.seg.org)的合成與野外地震數據。為提高數據集質量,訓練集以合成數據為主,并加入一定比例的真實數據,以增強模型泛化能力。由于地震數據規模龐大,將數據集劃分為符合網絡輸入要求的訓練樣本。表1詳細列出了合成訓練數據集的信息,包括數據名稱、樣本數量、地震道數、采樣點和采樣間隔等。表2展示了測試數據集的詳細情況。


實驗在PyTorch環境下進行,使用了配備36GB內存的NVIDIAGeForceRTX4090GPU平臺。網絡的訓練參數如表3所示,其中數據切片大小為 128×128 ,批量大小為16,迭代次數為100,學習率在訓練過程中從 10-3 變化到 10-4 ,并采用Adam優化器。超參數 η 設置為 1,λ 設置為20,達到了較好的去噪效果。

2.2 評價標準
為了定量評估不同方法在合成數據上的去噪性能。本實驗選擇信噪比(SNR)和結構相似度(SSIM)作為評價指標。信
噪比表示為

結構相似度表示為

其中: d 為干凈地震數據; d* 為去噪后地震數據 ;μd 和 μd* 分別為 d 和 d* 的平均; σd 和 σd* 為 d 和 d* 的方差; σdd* 為 d 和 d* 的協方差; C1=(Lk1)2 和 C2=(Lk2)2 表示穩定性常數 L 為地震數據取值區間 ;k2,k1 分別為0.01和 0.03 。
此外,通過局部相似性圖評估去噪效果,信號泄露越多,圖中顏色越紅。比較野外數據的去噪性能時,采用f-k頻譜分析識別信號的頻率成分,更好評估去噪效果。
2.3 消融實驗
為了驗證互補掩碼的比例、去噪網絡、LEDFF對去噪效果的影響,在測試數據集上進行了消融實驗,并使用SNR和SSIM進行評估。
當跡線掩碼比例過大時,波形中結構特征明顯的部分可能被過度掩蓋,從而導致預測結果不準確。因此選擇跡線掩碼比例為 10%~50% 進行消融實驗,隨機掩碼根據跡線掩碼比例互補性自動調整。表4展示了在測試數據集上的去噪性能。當跡線掩碼比例為 25% 左右時,SNR和SSIM都達到較佳的表現。這表明,在互補盲點策略中,通過跡線掩碼與隨機掩碼的互補采樣有效削弱了噪聲的空間聚集性,從而實現更優的去噪效果。

去噪網絡對去噪性能的影響:為評估STU-Net對去噪性能的提升,本文基于CNN的U-Net、SCU-Net,和基于Transformer的STU-Net進行對比實驗。圖4展示了CBUTS框架使用不同的網絡的效果,使用STU-Net時,SNR和SSIM均優于U-Net和SCU- ??Net 。驗證了STU-Net能夠利用局部信息和全局特征有效提取盲點信息,從而顯著提升去噪性能。

LEDFF對去噪性能的影響:為評估LDWTB中引入擴張卷積對去噪性能的提升,本文通過對比LEDFF和FNN進行對比實驗。圖5展示了在測試數據集上的去噪性能,使用LEDFF的去噪效果在SNR和SSIM指標上均優于FFN。進一步說明LEDFF通過引入擴張卷積,增強了相鄰信息的交互并改善了去噪性能。

2.4合成數據的去噪結果
首先,根據Marmousi2模型合成的地震數據進行實驗,并采用滑動窗口分割的切片數據來測試訓練效果。圖6(a)展示了所選Marmousi2數據的測試樣本。圖6(b)顯示了在原始數據中加入高斯噪聲后,生成信噪比為5dB的噪聲數據。

圖7(a)\~(d)分別展示了不同方法在合成數據上的去噪效果。通過紅色標注區域可以發現,在圖7(a)中,DRR去噪的結果在微弱的信號被隨機噪聲淹沒時,提取有效的地震信號變得困難,導致細節信息無法準確恢復。圖7(e)中為DRR去噪之后的殘差圖,整體而言,雖然大部分噪聲被去除,但局部較強的信號出現存在丟失。圖7(b)使用noisy2noisy進行去噪,可以明顯觀察到提取的有效信號較弱且不連續。圖7(f)中殘差圖表明,噪聲未被有效去除,導致有效信號連續性較差。圖7(c)展示CMVB的去噪效果,結果清晰,但邊緣信息未有效恢復。圖7(g)為CMVB的殘差圖,可以發現,有少量有效信號殘余。圖7(d)展示了CBUTS去噪效果,紅色箭頭所指部分保留了原有的紋理信息,同時去除了隨機噪聲(見電子版)。
圖7(i)\~(1)展示了DRR、noisy2noisy、CMVB、CBUTS的局部相似圖。圖7(i)和(k)區域大都顯示為綠色,說明大部分有效信號較好地保留,但少部分區域仍存在能量泄露。根據圖7(j)中noisy2noisy的局部相似圖的結果,較多區域顯示為紅色,表明在有效信號和去除的噪聲相似度較高,存在明顯的能量泄露。
圖7(k)存在少量區域為紅色,說明有效信號較好地保留。圖7(1)為CBUTS局部相似圖,顯示該方法能量泄露更低,表明信號保留更完整。

本文選擇采用DnCNN、U-Net經典的有監督方法進一步評估,以更好地對比去噪性能。為了比較這些方法在不同噪聲水平下的去噪結果,將不同等級高斯噪聲添加到合成數據集中。將去噪結果的SNR和SSIM作為評價依據。表5、6展示在不同噪聲水平下的去噪結果。CBUTS去噪結果中的SNR和SSIM高于其他方法。


2.5野外數據的去噪結果
為了驗證CBUTS實際應用效果,本次實驗采用野外示例來自四川的疊前數據。該數據共收集了30個炮點。圖8(a)顯示的是其中一個單炮信息,由384個地震道組成,每道有1536個采樣點,采樣間隔為 1mm 。通過觀察,野外數據受到各種復雜因素干擾,包含隨機噪聲和背景噪聲。這使得野外數據可解釋性較差。如圖8(b)所示, f-x 反卷積的整體噪聲抑制效果并不明顯。紅色邊框1中地震信號保留較弱,紅色箭頭所指區域紋理不清晰。圖8(c)顯示了DRR的結果。DRR成功去除大量背景噪聲,但同時存在部分有效信號跟隨背景噪聲一同去除。圖8(d)顯示了noisy2noisy的去噪結果,邊界框1中的一些殘留噪聲影響了事件紋理的平滑度,且箭頭所示區域有效信號連續性較差。圖8(e)顯示了CMVB的去噪效果。整體來看去噪效果清晰,但存在局部細節未被有效恢復,邊框1中區域證實了這個結論。圖8(f為CBUTS的去噪效果圖。在邊框1展示CBUTS抑制隨機噪聲的同時,同相軸更為連續。紅色箭頭所指方向也體現出地震信號的細節保留能力更好。
圖9(a)\~(e)分別顯示了圖8中邊框2放大部分的不同去噪結果。圖9(f)~(j)分別顯示了不同結果去噪后的殘差。
f-x反卷積的去噪結果中,去噪效果較差,地震信號不連續。DRR去噪效果較為清晰,但從其殘差中發現,過多的微弱地震信號未被有效保留。noisy2noisy去噪效果中紋理保存較為完整,但其殘差中發現細節信息丟失。CMVB能夠保留能量較強的地震信號,但殘差中少量微弱地震信號無法保留。相比之下,CBUTS表現優異,在有效抑制隨機噪聲的同時,能夠清晰地保留有效信號的細節。
局部相似性,如圖10所示,用于計算去噪數據與殘留數據之間的相似性。圖10(a)\~(c)表明, f-x 反卷積、DRR和noisy-2noisy方法都存在較高的能量泄漏。表明這些方法在保留有效信號方面效果不佳。圖10(d)顯示CMVB抑制能量泄漏方面表現較好。在圖10(e)中,相比于其他方法,CBUTS能夠有效降低能量泄露,在去除隨機噪聲的同時,更好地保持同相軸的連續性。


圖11(a)表示去噪之前的f-k頻譜圖,圖11(b)\~(f)分別 噪結果的 f-x 頻譜圖。相比之下,CBUTS展示了該方法對去陌表示使用 f-x 反卷積、DRR、noisy2noisy、CMVB、CBUTS方法去 低頻和高頻的噪聲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3結束語
本文提出了一種互補盲點和U型Transformer的地震數據去噪框架(CBUTS)。首先,提出一種互補掩碼盲點策略,其通過結合跡線掩碼和隨機互補掩碼對訓練樣本采樣,能夠有效削弱噪聲相關性,并引導模型關注不同的數據特性。其次,引入可見盲點損失函數有效降低了信息損失。最后,提出一種基于Transformer的U型盲點網絡STU-Net進一步削弱噪聲相關性,LDWTB是網絡的核心模塊,每個塊包含窗口多頭自注意力(W-MSA)和局部增強擴張前饋網絡(LEDFF)。其中,W-MSA通過對地震數據全局特征分析預測盲點信息;LEDFF對FFN改進并引入擴張卷積增強其地震細節信息的提取能力。實驗證明,CBUTS與經典以及先進的有監督和無監督方法進行比較,有效地去除隨機噪聲并保留有效信號。在未來的研究中,將考慮相干噪聲去除,以進一步提升去噪框架的泛化能力。
參考文獻:
[1]薛亞茹,蘇軍利,馮璐瑜,等.三維地震數據頻域無監督隨機噪 聲壓制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23,58(6):1322-1331. (XueYaru,SuJunli,FengLuyu,etal.Anunsupervised random noisesuppression method in frequency domain for 3D seismic data [J].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23,58(6):1322-1331.)
[2]Naghizadeh M,Sacchi M.Multicomponent f-x seismic random noise attenuation via vector autoregressive operators[J].Geophysics, 2012,77(2):91-99.
[3]AbmaR,Claerbout J.Lateral prediction for noise attenuation by t-x and f- X techniques[J].Geophysics,1995,60(6):1887-1896.
[4]Liu Guochang,Chen Xiaohong. Noncausal f-x-y regularized nonstationaryprediction filtering for random noise attenuationon 3D seismic data[J].JournalofAppliedGeophysics,2013,93:60-66.
[5]SacchiMD,UlrychTJ,WalkerCJ.Interpolationand extrapolation usingahigh-resolution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J].IEEE Trans onSignal Processing,1998,46(1):31-38.
[6]Guo Daifei,Zhu Weihong,Gao Zhenming,etal.Astudy of wavelet thresholdingdenoising[C]//Proc of the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Signal Processing Proceedings and the 16th World ComputerCongress 2000.Piscataway,NJ:IEEE Press,200O:329-332.
[7].Trad DO,Ulrych TJ,SacchiMD.Accurate interpolation with highresolution time-variant Radon transforms[J]. Geophysics,2002, 67(2): 644-656.
[8]謝晨,徐天吉,錢忠平,等.基于多尺度卷積自編碼器的地震噪 聲智能壓制方法及應用[J]:石油物探,2024,63(1):79-90. (XieChen,Xu Tianji,Qian Zhongping,etal.Anintelligent denoisingmethod based on multi-scale convolutional auto-encoder and its application[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24, 63(1):79-90.)
[9]Oropeza V,Sacchi M. Simultaneous seismic data denoising and reconstruction via multichannel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J].Geophysics,2011,76(3):25-32.
[10]HuangWeilin,WangRunqiu,ChenYangkang,etal.Damped multichannel singularspectrum analysis for 3D random noise attenuation [J].Geophysics,2016,81(4):261-270.
[11]Chen Yangkang,HuangWeilin,Yang Liuqing,et al.DRR:an open-source multi-platform package for the damped rank-reduc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seismology[J].Computersamp; Geosciences,2023,180:105440.
[12]Yu Siwei,Ma Jianwei,Wang Wenlong.Deep learning for denoising [J].Geophysics,2019,84(6):333-350.
[13]Ronneberger O,Fischer P,Brox T.U-Net: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bio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M]//Navab N.,HorneggerJ, WellsW,et al. Medical Image Computing and Computer-Assisted Intervention-MICCAI 2015.Cham:Springer,2015:234-241.
[14]Lehtinen J,Munkberg J,Hasselgren J,et al.noise2noise:learning image restoration without clean data[EB/OL].(2018-03-12). https:// arxiv.org/abs/1803.04189.
[15] Shao Dan, Zhao Yuxing,Li Yue,et al.noisy2noisy:denoise prestack seismic data without paired training data with labels[J].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2022,19:8026005.
[16]Xie Yaochen,Wang Zhengyang,Ji Shuiwang.noise2same:optimizing a self-supervised bound for image denoising[EB/OL]. (2020- 10-22). https://arxiv.org/abs/2010.11971.
[17]Krull A,Buchholz TO,JugF.noise2void-learningdenoising from single noisy images [C]/1 Proc of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rn Recognition. Piscataway,NJ: IEEE Press, 2019:2124-2132.
[18]Wang Zejin,Liu Jiazheng,LiGuoqing,et al.Blind2unblind:selfsupervised image denoising with visible blind spots [C]// Proc of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Piscataway,,NJ: IEEE Press,2022:2017-2026.
[19]Gao Lei,Liang Dongsheng,Min Fan.Unsupervised denoising for seismic data with complementary mask blind spot strategy[J].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2024,221:105307.
[20]Wang Zichun,Fu Ying,Liu Ji,et al.LG-BPN: local and global blind-patch network for self-supervised real-world denoising[C]// Procof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Piscataway,NJ: IEEE Press,2023:18156-18165.
[21]Zhang Dan,Zhou Fangfang,Jiang Yuwen,et al.MM-BSN:selfsupervised image denoising forreal-world with multi-mask based on blind-spot network [C]// Proc of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Workshops.Piscataway,NJ:IEEE Press,2023:4189-4198.
[22]Vaswani A,Shazeer N,Parmar N,et al.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EB/OL].(2023-08-02).https://arxiv.org/abs/1706.03762.
[23]高磊,喬昊煒,梁東升,等.融合梯度預測和無參注意力的高效 地震去噪Transformer[J].計算機科學與探索,2025,19(3): 1342-1352.(Gao Lei,Qiao Haowei,LiangDongsheng,et al.An efficient seismic denoising Transformer with gradient prediction and parameter-free attention[J].Journal of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5,19(3):1342-1352.
[24]Liu Ze,Lin Yutong,Cao Yue,et al. Swin Transformer: hierarchical vision Transformer using shifted windows [C]// Proc of IEEE/CV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Piscataway,NJ: IEEE Press,2021: 9992-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