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本主義教育;北京大學;教育思想;人才培養【中圖分類號】G647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5)06—0099—06【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5.06.013【作者簡介】(1986—),男,江蘇南通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博士生。
一、近代中國教育面臨的沖擊和影響
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一直處于遲滯狀態,在受到西方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和影響下,才思變革。最早提議并倡導學習西方的是少數思想開明的有識之士,雖然歷經科舉考試洗禮,但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西學”的影響,主要代表人物有鄭觀應、宋育仁、王韜、陳虬等。他們的思想逐漸影響到少數地方官員,并逐漸采取了一系列推動教育發展的實際措施。自19世紀下半葉以后,中央政府的權力在風雨飄搖中開始松動,相反地,地方政府的權力逐漸擴充,在教育領域也掌握了諸多話語權。但各省督撫的對外接觸程度、內在接受程度,因地不同,因人而異,其反映各殊其趣、迥然不一,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傳統教育在外觀層面上雖已崩潰和大范圍變化,但其精神仍然寄生于新的教育形式之中,內在的機理變革仍舊瞞跚不前。
1905年科舉制度的廢止,標志著中國傳統教育體系的徹底改變。這種制度性巨大斷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價值真空與知識失序:一方面,傳統士人失去了制度性依托,“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路徑不復存在;另一方面,“西學東漸”帶來的新知識體系尚未完成本土化整合。在此背景下,蔡元培敏銳捕捉到教育體系重建的時代命題,其早年參與創辦中國教育會的實踐,已顯露出融合中西的教育理念雛形。面對“中體西用”的保守主義與“全盤西化\"激進主義之爭,蔡元培在柏林大學的學習經歷(1908—1911)為其提供了超越性視角。通過對洪堡教育理念的系統性體察和創造性轉化,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則,既打破傳統教育的經學壟斷,又避免簡單移植西方模式。這種文化自覺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1912年)中得到系統闡述,標志著中國現代教育思想的正式確立。
人本主義思想對蔡元培的影響很大。中國與西方,鑒于文化的不同,對人格的理解和詮釋存在相當大的鴻溝。近代以后,伴隨著中西文化和文明的深度交流,人格內涵也在逐漸嬗變,折射了鮮明的時代烙印。作為一種關注人的本質和價值的思想,它強調人的主體性、自主性和自我實現的教育理念。這一思想發源于古希臘,承襲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人文教育,推崇人性、反對神性的傳統,是中西方人文思想的精華。20世紀中期,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的心理學家將其進一步發展,成為當代重要的教育理念。人本主義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即教育應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自我價值和理想為核心目標。作為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關注個體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強調個體的重要性,注重人的個性發展和自我實現,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和追求幸福的能力。這對中國傳統教育中存在的過于重視結果而強迫學習、強制灌輸的教育理念而言,無疑是一種有價值的補充和中和。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實踐便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思想的深刻影響。在全球化時代的教育改革的當下,蔡元培教育思想顯現出新的闡釋空間。其“兼容并包”對文化多元主義的啟示,美育理論對技術理性異化的批判,公民教育思想對核心價值構建的參照,都構成重要的思想資源。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時代,其強調的“健全人格”培養理念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應對教育異化提供了具有鮮明價值導向的人文主義方案。
二、蔡元培教育思想內核
民國成立后,隨著政體變更,思想一時解放,高等教育的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掀起批判傳統文化和教育的熱潮。在各類思潮的持續沖擊下,關注教育的學者不再簡單地將“中體西用\"視為圭桌,而是根據自已的見識和學識,紛紛提出各種主張,成為教育思想上五彩繽紛的時代。以蔡元培、胡適、陶行知、晏陽初、梅貽琦、張伯苓、經亨頤、葉圣陶等為代表,作為民國教育脊梁和靈魂式的人物,形成了民國燦若星斗的杰出教育家群體,對近代中國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此,教育界掀起了理論新思潮,對高等教育領域的人才培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我們回首民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可以發現,盡管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但在教育領域,它卻是一段開創性的重要時期。民國時期的大學不僅為現代高等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石,更是成為了今日諸多著名學府的前身。
值得關注的是,以蔡元培為杰出代表的這些學者非常重視西方現代教育理論的引進,堅持突出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主張培養現代公民,通過知識傳授、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導他們關注社會、關心民生。“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1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是蔡元培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培育具備“完全人格”的人才意義重大,“蓋國民而無完全人格,欲國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慮焉\"[2]。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中西結合、古今融通,具有社會性、整體性和全面性的特點,是一個符合現代人格結構系統,也是一個古今融合、中西合璧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復雜思想體系[3]。作為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人物,蔡元培在清末民初社會轉型期構建的“五育并舉\"教育思想體系,不僅實現了對傳統教育范式的革命性突破,更在深層維度上完成了啟蒙理性的本土化建構,深刻體現了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新理念。
三、蔡元培人本主義教育實踐
蔡元培積極擁護新文化運動的浪潮,力推學術探索的深化,并實踐了人本主義教育的先進理念。從1916年12月上任到1927年8月辭任,蔡元培差不多擔任了十年的北大校長。他認為,教育是國家興旺之根本,是國家富強之根基。他堅持教育的宗旨是健全人格的培養,反對簡單的知識灌輸和單一的馴化;呼吁教育的科學化,注重加強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育人對象、育人體系的系統研究,注重教育內容的實際應用,要求解放個性,發展個性,反對脫離現實,使培育出來的人才具備獨立的判斷力、理性的思維、開闊的視野、較強的社會責任心;在他們身上既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核,又展現了典型的現代公民意識[4]
(一)倡導完全人格教育,推崇個性培養
對于人本主義教育而言,真正的人本教育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從校園生活民主開始,需要讓學生自身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并通過真正的學生自治培養公民的意識和能力。有鑒于此,培養公民就成為各級各類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文化教育改革的先鋒,蔡元培認為:“教育有二大區別:日隸屬于政治者,曰超軼乎政治者,專制時代(兼立憲而含專制性質者言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針以標準教育,常為純粹之隸屬政治者,共和時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治地位以定標準,乃得超軼政治之教育。\"[5]據此,“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教育方針應分二:一普通,二專門,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公民健全之人格”,在專門學校教育,“務養成學問神圣之風習\"[6]
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時,北大校內官僚氣息濃厚,積習弊端不一而足,“不少人以上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對研究學問沒有興趣,讀書就是為了混資歷謀取官位,教員中也有不少是不學無術的,課堂講授敷衍塞責,學校里缺乏學術研究的空氣,封建復古的陳腐思想泛濫”7]。為切實改變風氣,蔡元培號召廣大學生繼承傳統,排除各種雜念,潛心研究學問,“依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8]
蔡元培根據中國國情,參照西方近代教育思想,構建了與時代相符的教育理論體系。他創造性地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五者以公民道德為中堅,蓋世界觀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軍國民教育及實利主義,則必以道德為根本”[9]。他的教育理論包括提倡完全人格教育,力倡“尚自然、展個性”,主張教育獨立。他強調學習和應用的關聯,注重理論和實際的聯系,強調學習技能的重要性。這些均充分詮釋了西方教育理念和中國教育實際相結合的成果。
(二)改革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潛心鉆研
民國初年高等教育面臨的形勢、內容與清末相比發生巨大變化,教學內容的變革也提上日程。黃炎培在多年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于1913年發表《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指出:“今之學子,往往受學校教育之歲月愈深,其厭苦家庭鄙薄社會之思想愈烈,桿格之情狀亦愈者,而其在家庭社會間所謂道德身體技能知識,所得于學校教育堪以實地應用處,亦碌碌無以自見。”[0]這對蔡元培亦有很大的觸動。
為了真正體現人本主義教育的靈魂,開創民主討論、自由研究的良好學術環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科學真理,蔡元培建議遵循“循思想自由的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充實北大的課堂講授素材。他認為:“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11]他不但允許一些有學術專長的舊派學者,如錢玄同、劉師培,在北大繼續上課,同時,也允許馬克思主義作為專門學術課程在北大講授。講文學的,有黃侃、劉半農、朱希祖、魯迅、周作人;講史學的,有王國維、沈伊默。學生則可以根據興趣自由選擇聽課,不受外來因素的干擾。這種學術民主和自由講學的風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啟發了學生的靈感,更主要的是通過教師講授學問來吸引學生研究學術,實現“師生從游”,促進學生形成深層次思考的習慣,自主尋求真理,學生獨立思考和求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圍繞授課內容,“兼容并包”還包含在參考甄別的基礎上吸納國外先進的科技成果。蔡元培指出:“今世為中西文化融合時代,西洋之所長,吾國自當采用”,“世界的科學取最新的學說”[12]。當時遴選的一些教材,大多數是采用西方國家科學的一些最新成果,如物理系三、四年級的《近代物理》,講授內容大多數選自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學講課的最新內容[13]。蔡元培為了籌辦生物學系,曾經與法國巴斯德生物學院聯系,協商在北大建設分院。后來由于困難太多,未能實現。他熱情邀請唯心主義哲學家杜威先生到北大講授哲學。這些做法都較為全面地反映了蔡元培在吸收外國科學文化最新成果方面來培養人才的開明態度。
(三)主張選科制度,側重發展個性
人本主義教育內核體現在承認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幫助學生發展個性和特長,提倡因材施教。這也是蔡元培倡議實行選科制的基礎。他認為選科制有利于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之余,認真學習其他學科,可以充分拓展知識范圍,改善知識結構,展示學生個性,充分挖掘潛力,實現自主充分發展。1918年,蔡元培率先在北大廢除了年級制,實行選科制。在《新教育與舊教育之歧點》的演講中,他明確指出是否尊重、發展個性,是新式教育和舊式教育的一個重要區別;“教育者,語氣守成法,毋寧展個性\"[14]。他認為大學階段的直接培養目標是學識廣博的“通才”,使受教育者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領域的發展,培養專才的使命應該由其他教育機構來承擔。而大學應加強通識教育,實現學問修養與人格修養并舉。他反對對學生進行千篇一律、單調枯燥的要求和訓練,主張根據每個學生的特性,開展個性化培養。“蓋世界為有機的組織,有特長者不可強屈之以普通,世界有進化之原則,有天才者尤當利用之為先導,此后新教育,必將改年級制而為選科制。”[15]
當時,北大的年級制使“銳進者無可見長,而留級者每因幾門課程之不及格,須全部復習,興味毫無,遂有在教室中瞌睡,偷閱他書,及時曠課之弊,而其弊尤傳染其他同學\"[16]。為解決這些問題,蔡元培建議施行選科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判斷,自由制定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1921年,蔡元培強調,所謂“選科制”,是“學生只有相對的選擇,無絕對的選擇,除必修科以外的科學,才有選擇權\"[17]。學生的選修課范圍不受限制,覆蓋了本系和外系,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綜合性和廣泛性,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寬學術視野。
(四)號召男女平等,推行男女同校
人本主義教育強調學生的平等和尊嚴。蔡元培是我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啟蒙者和先行者,素來主張男女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1912年初,蔡元培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牽頭擬定壬子癸丑學制,明確規定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權。由于守舊勢力的強力阻擾,高等學校到五四運動前夕仍未實現男女同校。1915年,湖南省教育會提出改革方案,建議設立女子高等學校,“許女子有人大學之機會\"[18]。1919年4月,教育部正式將原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改組為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這是近代中國設立的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機構。但是男女分校,彼此防備,戒備森嚴
1919年12月,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校務會上提出“中國女子高等教育最不發達,中等學校畢業以后,女子幾無上進之路,本校各科功課有宜于女子旁聽者,可否通融辦理,容其旁聽\"[19]。校務會一致通過了陶行知的提案,并決定于1920年夏天正式招生。
北大和南高師的大膽決定,在社會上激起了軒然大波。教育部即于四月致函告誡北大:“惟國立學校為社會視聽所系,所有女生旁聽辦法,務須格外慎重,以免發生弊端,致于女學前途轉茲障礙,斯為重要。\"[20]但是兩校仍勇敢堅持推行。蔡元培還在上海《中華新報》上發表了與該報記者的談話,他認為:“大學之開女禁問題,則予以為不必有所表示,因教育部所定課程,對于大學學生,本無限于男子之規定,就像選舉法中選舉權沒有男女之規定一樣,就是從歐美各國來看,所有大學都是男女兼收。\"[21]1920年2月,北大首先招收鄧春蘭、王蘭等9名進人文科旁聽,以后又招收正式生。與此同時,南高師也公開面向社會招考女生。經過一系列公開、嚴格的選拔程序,南高師從一百多名應考女生中,錄取正式生8人,旁聽生50人[22]。此舉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各校紛紛仿效,蔚然成風。1921年教育部通令各地速設女子中學,或者相當學校附設女子中學部。1922年20余所大專院校招收了女生。
(五)提倡成立學生社團,提高綜合素養
人本主義教育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高素質公民。因此需要提升學生民主參與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公共溝通,掌握公共決策,發展沖突管理能力,強化品德教育,善于探究社區公共議題,推動社會改造方案形成。為充分拓展學生潛在才藝,蔡元培提倡成立多種社團、創辦刊物。五四前后,各種社團紛紛成立,影響較大的有“雄辯會”“進德會”“新潮社”“國民雜志社”“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新聞學研究會\"\"社會主義研究會\"\"平民教育演講團\"“哲學研究會\"及“音樂研究會\"等,這些社團、學會大多有自己的刊物。他還支持學生成立自治組織,參與學校管理和學術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參與精神。
1918年,蔡元培創立進德會。1918年6月,教員人會者有76人,職員中人會者92人,學生中有103人[23]。他更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策劃組織各類社團,提高組織和籌劃能力。顧頡剛曾回憶道:“靠了蔡先生的敦促和領導,以及學校經費上的幫助,許多會居然組織起來了;不但每系有會,而且有書法研究會,畫法研究會,一個個成立起來了,誰有什么技藝就被拉進什么會。\"[24]從1917—1923年,北大先后成立學生社團40多個。其中,有以陶冶學生情趣、發揮個人特長為目的音樂會、體育會、辯論會、書法研究會等;有以研究學術、交流學問為目的的歷史學會、國文學會、數學會、心理學會、新聞研究會、教育研究會、考古學會、歌謠研究會等;有以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精神為目的的,如學生銀行、平民教育講演團、消費會社、校役夜校、成美學會等;有以改造社會為理念的,如社會主義研究會、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少年中國學會、工讀互助團等[25]。諸多社團的出現,使學生不僅有了正當且豐富的課外生活,而且師生之間在友好平等的氛圍下,互相切磋、質疑問難,形成了濃厚的學術研究氣氛。
(六)支持創辦多種刊物,促進學術交流
人本主義教育注重構建包容寬松、自由探討的學術平臺,倡導自由開放的學術交流。為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知識,拓寬信息渠道,提升學術研究的興趣,蔡元培在北大大力倡議創辦各種刊物。最先出版的是《北京大學日刊》。該刊于1917 年11月16日發刊,聲明不刊登討論政治與宗教問題的稿件,以溝通信息、收登師生討論駁難的學術文章為宗旨。1919年1月,北大又創辦了《北京大學月刊》,作為“本校教職員學生共同研究學術、披露心得之機關”,由各系的系主任輪流負責編輯[26]。他支持創辦進步的學術刊物《新青年》,為中國的青年提供了一個思考和表達的平臺,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在蔡元培的全力支持下,北大社團多如繁星,各類特色鮮明的刊物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出來,活躍了校園文化氛圍,獲得北大學生的普遍歡迎。其中《新潮》《國民》《少年中國》《新聞周刊》《國故》《數理雜志》《音樂雜志》等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呂思勉指出:“還記得民國八九年之間,北京大學的幾種雜志一出,若干種的書籍一經印行,而全國的風氣,為之幡然一變;從此以后,研究學術的人,才漸有開口余地;專門高深的研究,才不為眾所譏評。\"[27]
四、結語
教育是社會的鏡子,它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也決定了社會的未來。鑒于人本主義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也需要家庭、社會和政府的多元合作,蔡元培在北大的教育理念強調了公共精神、生活化教育和參與度的重要性,致力于培育更有責任感、更關心社會問題的公民。蔡元培在北大教育改革領域的實踐和創新,探索了近現代中國教育以人為本的全新理念,豐富了人才培養體系,獲得了“塑造北大靈魂之人”的崇高贊譽。經過一系列持續深入的改革,北大“學風丕振,聲譽日隆”,師生人數頓增。蔡元培的教育改革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培養了大批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領袖。這些學生在五四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社會變革和進步。在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氛圍中,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各學科領域中的開山之作先后問世。例如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用新學術觀點和方法寫成的中國古代哲學史;徐寶璜的《新聞學》,被蔡元培譽為新聞界的“破天荒之作”。
蔡元培在北京大學以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為核心的教育改革,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突出價值。在學術界的光輝史冊上,蔡元培無疑為中國教育事業樹立了巍峨的豐碑,其貢獻之巨,有目共睹。蔡元培的教育改革不僅改變了北京大學的面貌,也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其影響深遠,值得深人研究和借鑒。蔡元培教育思想體系的歷史價值,不僅在于其推動了傳統教育的現代轉型,更在于其開創了中國教育的現代性建構路徑。這種以啟蒙理性為內核,兼具文化主體性與開放性的教育哲學,在文明對話日益深化的今天,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思想活力。
【參考文獻】
[1][5]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1—43,1.
[2][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44.
[3]韓立云.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多重維度[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8(06):71-75+125.
[4]蘇云峰.中國新教育的萌芽與成長(1860—1928)[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9.
[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40.
[7]梁柱,王世儒.蔡元培與北京大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16.
[9]部爽秋.歷屆教育會議議決案匯編·全國教育會聯合會[Z].上海:上海教育編譯館,1935:185.
[10]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247.
[11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J]北京大學月刊,1919,1(01).
[12]蔡子民先生言行錄(下冊)[M.北京:新潮社,1920:349.
[13]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第二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8:337.
[14][15]蔡元培.新教育與舊教育之歧點[N].北京大學日刊,1918-06-06.
[16]羅家倫.論大學廢止年級制[J].新潮,1920,2(03):12—18.
[17]蔡元培.北大開學演說詞[N].北京大學日刊, ?1921-10-12
[18]舒新成.中國新教育概況[M].上海:中華書局,1928:86.
[19南京大學校史資料選輯(內部印行)M].南京大學,1982:78.
[20]梁柱.蔡元培與北京大學[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59.
[21]谷鐘秀,楊永泰,等.蔡子民先生之談話[N].中華新報,1919—12—13.
[22蕭超然,等.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45.
[23]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記蔡子民先生辦講德會[J].責善半月刊,1940(01).
[24]顧頡剛.蔡元培先生與北京大學[J].東方雜志,1934,31(01).
[25]北京大學學術事業[J].中華教育,1924,14(04).
[26]蕭超然,等.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27劉海燕.教會大學與我國高等教育近代化[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2.
Abstract: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 faced unprecedented new circumstances,challenges,and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m educational trends. Upon assuming the role of 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Cai Yuanpei was determined to implement reforms. Deeply influenced by modern Westem educators and their philosophies,he keenly recognized the eras imperative to reconstruct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dedicated himself to transforming Peking University, fostering an atmosphere of \"academic pursuit\" and \"intellectual freedom\". Centered on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Five Domains of Holistic Education\" and grounded in humanistic educational principles,Cai vigorously advocated for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ducation,emphasizing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and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He reformed the curriculum to guide students in dedicated scholarly pursuits and introduced an elective course system to nurture their unique talents. He championed gender equality by boldly implementing co一education and encourag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to enhance their overall competencies. Cai Yuanpe's educational reforms were extensive in scope, innovative in approach,bold in execution,and multifaceted in implementation,drawing widespread a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They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modem Chinese education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humanistic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educational thought; talent training
(責任編輯肖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