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444X(2025)03-0121-04
國際DOI編碼: 10.15958/j . cnki. gdxbysb.2025.03.016
真實可信的資料對于學術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時期以來,隨著戲曲觀念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戲曲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匯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特別是“副文本\"理論①的引入,使得我們對資料的認識已不再局限于正文本本身,而是旁及序跋、書信、日記、廣告、附錄、發刊詞、年譜、年鑒、檔案、方志、引語、注釋、筆名、圖像等貌似與正文本距離遙遠,甚至稱不上文本的史料。副文本的特色和價值也逐漸引起了更多戲曲學者的注意。如果把某些副文本系統地整合起來,就可以建構更有特色的當代戲曲史。
在此意義上,朱偉明、黃蓓主編的《當代湖北戲曲資料選編·檔案文件卷(1949—2020)》(湖北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以下簡稱《選編》)一書的出版,就不僅具有了“還原歷史現場的戲曲史價值”,更為當代湖北戲曲的研究拓展了空間。
《選編》是朱偉明教授主持的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自“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戲曲史(湖北卷)\"的階段性成果之一,由朱教授及其團隊遍訪湖北省內各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部門、戲曲院團保存的珍貴資料,并進行精心遴選、整理、校勘而成。內容涵蓋1949年至2020年期間,湖北省不同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戲曲政策文件、計劃總結、會議記錄、重要講話、戲曲會演、節賽通知、新聞報道、戲劇評論、統計報表等原始資料,能從不同角度幫助當代戲曲、地方文化研究者重回歷史現場,近距離觀察當代湖北戲曲的改革、創作、演出、傳播、交流、教育等實況。
就筆者管見,該書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珍貴的史料價值
《選編》珍貴的史料價值,首先體現在別具一格的選“材\"標準上。
與以往的戲曲資料集相比,《選編》最大的特色是尤為重視文藝政策文件的搜集。1949年以后的戲曲發展與文藝政策變遷密切相關,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戲改,還是新世紀的轉企改制、非遺保護,我們都能看到戲曲發展軌跡與同時期文藝政策之間的緊密聯系。編者獨具慧眼地發現了當代戲曲發展背后這一重要的歷史動因,將其作為重要的切入口進行觀察,著力搜集不同時期的文藝政策文件資料。
比如通過195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文教廳關于禁演十四出戲目的通令》、1955年《湖北省人民委員會頒發民間職業劇團登記管理辦法的命令》、1960年《湖北省文化局關于制訂戲曲藝術教育計劃的意見(草案)》、1962年《湖北省文化局關于對專(市)縣戲曲劇團進行改制工作的通知》、1974年《關于舉行全省地方戲曲移植革命樣板戲調演的通知》、1976年《關于湖北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科(中專)招生的通知》、1979年《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文化局關于進一步做好恢復上演優秀傳統劇目的幾點意見》2007年《關于公布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2011年《關于加快全省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資料,一幅當代湖北戲曲發展演變、與時俱進的歷史畫卷,仿佛栩栩如生地鋪展在讀者眼前。
除了政策性文件,會議講話、工作總結、統計報表、新聞報道、節賽通知等史料文獻,也是編者關注的領域。如果說,戲曲文本與舞臺呈現是戲曲藝術的正文本,那么,這些資料就如同戲曲的副文本,就像我們進入正文本的“門檻\"①。與傳統的戲曲劇本集、戲曲史論資料集、戲曲音樂資料集、戲曲表演資料集等關乎戲曲本體的資料不同,它們不再局限于戲曲自身,而是將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戲曲生態環境,讓我們意識到戲曲其實是存在于副文本所呈現的史料語境或當時的文化生態圈之中的,讓我們\"目睹”戲曲生于斯長于斯的彼時彼境的真實狀態。這體現了編者獨到的學術視野和研究格局。
其次,體現在所選資料的真實可信上。《選編》堅持目驗原書的原則,據編者自述,“本次匯編的湖北戲曲資料,絕大部分來自湖北省、武漢市兩級檔案館\"[15,課題組成員“分頭前往湖北省文旅廳、湖北省檔案館、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文旅局、武漢市檔案館、武漢市圖書館、武漢漢劇院、黃石漢劇團、荊州市檔案館等文化單位和院團,用復印、拍攝乃至手抄的方式搜集到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戲曲史料\"[1]5,這保證了本書所選文件資料的可靠性。
不僅如此,《選編》對所選文獻還一一標明出處,專門繪制了《文獻出處表》作為附錄,既便于復核,又便于檢索。正文對原始文獻凡有重要改動或因原文件無標題而由編選者根據文獻內容另擬標題的,均以頁下注方式說明。這種充分尊重原始資料的做法,極大提升了本書的文獻價值。
總之,《選編》致力于收集文藝政策文件并確保資料真實可信的努力,使得本書幾乎可以成為當代湖北戲曲的原態歷史。這些堪稱“副文本”的真實的檔案文件極為珍貴,它們是我們真正能返回歷史現場的憑據。它們與新中國成立后的湖北戲曲史共生同步,顯現、還原并建構著湖北當代戲曲史。
二、滿足地方戲曲研究的新需求
自20世紀初王國維開創了中國現代戲曲史學的研究以來,戲曲文獻資料的搜集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關漢卿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齊魯書社,1989年)、《中國戲曲志》(中國ISBN中心,1990一1999年)、《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ISBN中心,1992—1999年)、《歷代曲話匯編》(黃山書社,2006—2009年)、《中國歷代劇論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稀見明代戲曲叢刊》(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明傳奇佚曲全編》(中華書局,2021年)、《明清戲曲序跋纂箋》(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等,不同類型的文獻資料層出不窮,它們為戲曲研究構筑了堅實的文獻平臺。
21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觀念的引入,強化了人們對戲曲非遺屬性的認識,戲曲研究也變得更加立體、多元。特別是隨著昆曲、粵劇、藏戲、京劇相繼入選世界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出現了一些新的學術熱點,比如對非遺劇種、活態傳承、戲曲圖像、戲曲政策、海外戲曲傳播、戲曲口述史、新中國成立后戲曲發展規律等問題的探討,都是以往被忽略或涉獵不多的。新的學術熱點需要更多文獻的支撐,以前被忽略的邊角余料因而有了新的文獻價值,但現有的戲曲資料集已無法滿足研究的新需要。
僅就新中國成立后戲曲發展規律的提煉而言。眾所周知,新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與新中國相關藝術政策密切相關。不同地域的地方戲雖然各有其獨特的發展軌跡和藝術成就,但又受制于統一的國家政策和時代氣候。而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相關的政策文件比較零散,缺乏系統的整理,搜尋和使用比較麻煩,急需編纂一批收羅完備、方便使用的戲曲政策文件資料集。
在這方面,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曲研究》編輯部、吉林省戲劇創作評論室評論輔導部編《戲劇工作文獻資料匯編》(1984年)及其《續編》(1985年),劉忠心、張冠嵐、孔瑛編《戲劇工作文獻匯編:文件·政策·法規卷(1984—2012)》(2015年)收錄了1940年至2012年期間黨和政府關于戲劇工作的重要指示、決定、決議和通知,國家領導和專家關于戲劇工作重要講話的摘要,重要戲劇活動的評論、通訊和報道的摘要等。這些資料對新中國戲曲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有助于從亞者和愛好者了解國家層面的戲劇方針政策。
但關于地方層面的戲曲政策法規等的資料搜集,尚屬少見。朱偉明、黃蓓主編的《選編》正滿足了地方戲曲研究的這一新需求。從收錄范圍看,《選編》只涉及湖北省內的相關檔案文件資料,但其價值并不僅僅限于幫助構建湖北地方戲曲史研究的史學框架,對其他地方劇種發展規律的提煉,乃至對整個戲曲研究空間的拓展都具有借鑒和啟迪意義。
三、嚴謹認真的治學典范
朱偉明教授與其團隊一向以治學嚴謹著稱。早在朱教授主持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劇的發展歷史與藝術形態研究”時,其團隊最先著手完成的就是近百萬字的《漢劇研究資料》的編寫,這不僅將湖北地方劇種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而且為該項目最終成果《漢劇史論稿》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
《選編》的出版亦是朱教授領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戲曲史(湖北卷)”前期資料準備工作的一大創獲。
該書在體例安排與內容選擇上的精心設計都為學界樹立了新的典范。
《選編》在編排體例上以年代為序,每年內又以時間先后為序。少數時間難以確定者,則排在該年度最后。這大大提升了本書的使用效率。
對于查閱到的資料,也并非盡數收錄,而是根據需要嚴加篩選。據編者透露,課題組把在湖北省、武漢市兩級檔案館查閱的相關資料全部轉化為電子版后,總篇幅達200余萬字,最終經多次斟酌、商議,僅保留了約85萬字。15由于種種原因,部分具有相當歷史價值卻未能全文選錄的文件,以“資料存自”的形式附于書末,并標注了館藏地點,便于讀者查閱。從該書后記還可以看到,直到完稿時,編者仍心有不甘,對一些文件因為查尋到的是尚未入檔的紙質版本或其他原因而檔案號暫缺仍感到遺憾,可見編者對該書完備性的追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課題立項開題不久,就趕上了新冠疫情的大暴發,而課題組所在的武漢又是當時全國的重災區。在這種危及生命安全的嚴酷環境下,課題組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心力,是難以想象的。朱偉明教授及其團隊這種潛心治學、一絲不茍、為讀者著想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在當下比較浮泛和追求物質的學術環境中,顯得尤為可貴。
總而言之,《選編》收錄內容別具一格、真實可信,體例精當,彌補了地方戲曲資料在政策文件方面的缺憾,為地方戲曲文獻的整理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對戲曲研究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不僅如此,編者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也為學界樹立了良好的典范。
當然,《選編》的價值與啟示遠不止以上數端。它所提供的歷史信息和歷史語境不僅直接參與了當代湖北戲曲史的建構,對1949年以后新中國戲曲發展規律的總結也極具價值。它還為我們打開“戲曲史”的概念和拓寬中國當代戲曲研究視野提供了特殊的路徑,使我們在進行戲曲作品或戲曲現象、戲曲活動的再解讀乃至重寫戲曲史時有了創新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國戲曲史的研究方法,拓展了戲曲研究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朱偉明,黃蓓.當代湖北戲曲資料選編·檔案文件卷(1949-2020)“前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24.
(責任編輯:涂艷劉劍)
Restoration of Historical Scenesand Expansion ofResearch Space:A Reviewon Selected CompilationofContemporary Hubei Opera Materials: Volume of Archived Documents(1949 -202O) Edited by ZHU Weiming and HUANG Bei
CHENJianping/Departmentof Literature,National AcademyofChinese TheatreArts,Beijing1Ooo73,China
Abstract:SelectedCompilationofContemporaryHubeiOperaMaterials:VolumeofArchivedDocuments(1949—2O2O),editedby Prof.ZHUWeimingfromtheSch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atHubei UniversityandAsociateProf.HUANGBeifrom theScholofArtsatWuhanUniversityfilsthegapinlocaloperamaterialsintermsofpolicydocuments.Thepolicydocumentsof Hubeioperacolectedandorganizedinthisvolumeare mainlysourcedfrom HubeiProvincialArchivesandWuhan MunicipalArchives,whichnotonlynsuretheauthenticityandcrdibilityofthematerials,enablingreaderstohavethecredentialstoetuto thehistoricalscenes,butalsometthenewdemandsofcolectingarchivaldocumentsinlocaloperaresearchbyenrichingheresearchmethodsofChineseoperahistoryandexpandingtheresearchspaceforoperas.Furthermore,theeditors’rigorousandmeticulousacademic atitude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KeyWords:policy documents of operas;restoration of historical scenes;expansion of research space;paradi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