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當前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戰略和重要發展方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體抓手,更是帶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完善農村生產方式,改善農村生活面貌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發展進程的逐漸加快,城鄉地區的經濟收益差距逐漸加劇,農村地區面臨著發展問題和諸多挑戰,如何更加高效合理地促進農村的高質量發展,及時解決“三農\"問題是現階段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題。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下,加速推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鑒于鄉村經濟是農村地區的核心經濟形態,它直接關聯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會穩定的維護。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探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鄉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諸多限制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并持續優化其發展路徑,以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推進貢獻鄉村經濟的應有之力。
一、鄉村振興戰略概述
1、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針對農業農村發展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內涵豐富,目標宏偉,旨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體來說,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主要涵蓋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壯大鄉村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措施,提高農業競爭力和農民收入;生態宜居強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推動綠色農業和循環農業的發展,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建設美麗鄉村,創造一個山清水秀、生態平衡的生活環境;鄉村文明主要是指在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基礎上更好地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倡導文明鄉風習俗、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等,形成健康向上的鄉村文化氛圍;治理有效強調的是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鄉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意味著要通過以上各方面的努力,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工作隊伍。同時,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努力實現農業農村的全面振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2、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現實意義① 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共同富裕
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制約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可以促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城鄉差距的存在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大障礙,推進鄉村振興可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資源、人才、技術向農村流動,促進城鄉要素的合理配置,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
②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優秀文化傳承
首先,鄉村振興有助于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農村地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承地,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可以加強對傳統村落、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既提升農村的文化軟實力,又豐富了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其次,鄉村振興有利于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村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生態資源供給地,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施鄉村綠色發展行動,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動農村能源革命,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貢獻。
③ 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鄉村地區擁有著廣大的人口,同時農業生產也是保障糧食科學供給的重要來源,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實施可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而通過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能夠更好地保障生態安全,同時進一步促進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從而為國家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意義
1、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農業現代化不僅僅是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的現代化,更包括農業管理體系、生產方式和農業產業鏈的現代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引入尖端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有助于減少資源的不必要消耗,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拓展農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鏈,可以有效地延伸農業的產業鏈條,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提高農村經濟的活力,進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傳統農業在農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其經濟效益相對較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特色手工業等新興產業,可以引導農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生產向多元化產業發展轉變,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還能吸引城市人口和資本回流農村,促進城鄉互動和共同發展。
2、有利于聚集農村人力資本要素
農村人口素質和技能水平直接影響鄉村經濟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力,鄉村振興被整治下,通過將關注重點放在教育領域加大對農村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投人,可以顯示農民的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增強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減輕農業生產壓力,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同時,通過推廣農業科技和信息技術,提升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可以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3、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公平
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重要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鄉村振興背景下要求實施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以此來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保障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產業發展期間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和休閑農業,利用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可以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另外一個重大難題,通過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提升農村社會的整體和諧水平。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又能夠進一步改善農村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供給,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可以有效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水平,構建和諧穩定的農村社會。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產業結構單一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問題是較為突出的一個。在鄉村地區,農業產業往往過于集中于某些特定的糧食作物或養殖業,缺乏多樣化的產業結構,種單一的產業結構使得農民在面臨市場風險時,缺乏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容易導致農民收入的大幅波動。在很多鄉村地區,農業產業往往只注重生產環節,而對于加工、銷售等環節則關注不足,使得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民收益有限,再加上產業鏈條的不完整進一步影響,鄉村經濟的發展最終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單一性。從技術角度來看鄉村地區農業技術水平普遍較低,農業技術水平的不足限制了農業產業的創新和發展,使得農業產業結構難以優化,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同時,很多農民群眾傳統生產理念根深蒂固,素質普遍較低,他們在面對市場競爭時缺乏足夠的競爭力。
2、特色產業發展不足,同質化競爭突出
盡管部分鄉村擁有獨特資源稟賦,但特色產業普遍存在“小、散、弱\"問題,難以形成競爭優勢。部分地區盲目效仿“農家樂\"\"采摘園\"模式,缺乏差異化定位,鄉村旅游項目內容雷同,客源競爭激烈,經營效益持續下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優質農產品多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品牌溢價能力弱,在一些地區,雖然優勢農產品具有百年種植歷史,但缺乏統一品牌, 80% 以上產品以原料形式低價外銷,10萬特色產業對現代農業技術應用有限,數字農業、冷鏈物流滲透率不足 15% ,導致產品質量與市場拓展受限。
3、人才流失嚴重,鄉村內生動力不足
當前,鄉村“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加劇,人才短缺成為制約發展的核心瓶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比例超 70% ,留守人口中60歲以上占比超過 25% 。農村農業生產環節農業科技人員、職業經理人等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很多農業大縣每萬名農業從業者中僅有5名技術人員,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3名。再加上農村地區的人才引進機制缺失,導致鄉村在創業支持、公共服務等方面吸引力不足,高校畢業生返鄉率不足 3% ,且多集中于基層行政崗位,難以支撐產業創新需求。
4、資金支持不足,資源配置失衡
目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長期低于10% ,部分偏遠地區道路、水利設施老化率超 40% 。農村地區的金融支持力度較為薄弱,農業貸款余額僅占金融機構總貸款余額的 5% ,且多流向規模化企業,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進行農業規模化生產過程中,土地流轉、稅收優惠等政策分散于多部門,執行中常出現“政策打架\"或“最后一公里\"梗阻,規模化生產環節常常會因為因土地性質界定不清,導致特色產業園建設停滯2年。
四、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
1、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傳統農業向多元融合型產業升級
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應該重新打造\"三鏈融合\"現代農業體系,支持建設區域性農產品加工園,推動農產品加工率從目前的 55% 提升至 70% 以上,重點開發富硒大米、高鈣果蔬等功能性產品,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在拓展農業產業鏈是依托直播電商、社區團購等新業態,建立“田間一云端一餐桌\"直供鏈。建設縣域冷鏈物流中心,實現農產品損耗率從 25% 降至 10% 以下。同時要注重加強農產品價值提升培育地理標志產品,通過品牌溢價提升利潤率。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打造“農業 .+ 文旅 + 康養\"綜合體。
2、強化科技創新驅動
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注重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和有效應用,推廣智慧農場管理系統,充分應用大疆農業無人機、極飛智慧農業平臺實現精準播種、變量施肥,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整合土壤、氣象、市場數據,指導生產決策。與此同時,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要加強生物技術的突破創新大力發展抗逆作物品種(如耐鹽堿水稻)生物農藥,降低生產成本與生態風險。
3、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引育留用\"全鏈條機制
人才培養過程中實施“三鄉人才”工程,人才引進期間設立返鄉創業基金,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選派科技人員下鄉,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在人才培養環節應該進一步完善鄉村教育體系,有力推動職業教育改革,重點在職業院校開設智慧農業、電商運營等專業,定向培養“農創客”,同時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建立田間學校,培訓結束之后通過考核頒發職業資格認證。針對現有的人才隊伍要進一步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改善鄉村醫療、教育條件,建設人才公寓,解決子女人學問題,允許農技人員以技術入股合作社,分享經營收益。
4、加強生態保護:推動綠色發展模式轉型
農業生產過程中要著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環節積極推廣應用低碳技術,大力發展稻漁共作、林下經濟等,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滴灌、微噴灌,使農業用水效率從0.55提升至0.7以上。同時要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實施農藥化肥減量行動,針對所在地區的糞污資源化利用現狀大力建設區域性沼氣工程,保證糞污資源化利用率超 90‰ 與此同時要加快推動生態價值轉化機制建設,對生態保護地區給予財政轉移支付,開發林業碳匯項目,農戶可通過植樹造林獲得碳匯收益。
5、構建“財政 + 金融 + 社會資本”多元投入體系
為確保資金支持到位,應該優化財政投入機制,對專項資金進行有效的整合將分散的農業補貼、產業扶持資金整合為“鄉村振興專項資金”,重點投向基礎設施與科技創新,這樣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冷鏈物流等項目,政府以特許經營、可行性缺口補助等方式分擔風險。此外,要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推廣“鄉村振興卡”,提供低息貸款(年利率 3%~4% ),覆蓋農機購置、大棚建設等需求,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發氣象指數保險、價格保險等新產品,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盤活\"沉睡資產”
綜上所述,鄉村經濟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核心環節和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實現中國現代化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追求。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實施需要以促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出發,不斷探索促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應路徑和工作模式,并在經濟發展期間認真探討和總結其中所存在的諸多不足和面臨的挑戰,充分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加強金融支持,探索適合鄉村地區的產業發展路徑,并注重完善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強化人才培養與引進,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鄉村建設,利用科技賦能產業創新,提升鄉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可持續性。進一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農村電商產業和數字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民群眾經濟收益和改善生活面貌,如此才能夠更好地助推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