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在西藏已有3500多年的悠久種植歷史,是最適宜西藏高海拔地區種植的特色農作物,西藏獨特的高寒氣候條件孕育了青稞這一適應性強的作物,它不僅是當地農牧民的主要糧食來源,也是畜牧業重要的飼料保障。截至2023年底,西藏青稞播種面積 192.47hm2 ,產量達到84.36萬 t 山南市作為西藏的重要農業產區,在青棵種植方面有著重要地位,今年山南市共落實糧播面積 47080hm2 ,其中青稞 33840hm2 ,完成秋收 58560hm2 ,完成率 100% 。為保障青稞種植,山南市共籌措種子798.55萬 kg、農藥38.97t、化肥 7605.55t 積造農家肥74萬t;統籌資金2400萬元,建設青稞標準化基地 8666.67hm2 ;建設自治區級良種繁殖基地 980hm2 ,市級自發在非糧食主產縣建設種子田 168.67hm2 全市青稞良種覆蓋率達 94% 。然而,在青稞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問題嚴重影響著青稞的產量和質量,因此,開展高寒地區青稞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應用研究,對于保障浪卡子縣青棵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寒地區青稞種植生態環境與主要病蟲害種類
1、高寒地區青稞種植生態環境特點
浪卡子縣年平均氣溫較低,冬季漫長而寒冷,極端低溫可達 -20% 以下,這對青稞的生長周期和生長速度產生一定影響,使得青稞的生長緩慢,生育期延長。高原地區空氣稀薄,大氣透明度高,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可達3000h以上,充足的光照有利于青稞的光合作用,積累養分,但強烈的紫外線輻射也可能對青稞植株造成一定的傷害。當地晝夜溫差可達 15°C 以上,較大的晝夜溫差有利于青棵干物質的積累,提高青稞的品質,但也增加了青稞遭受凍害的風險,由于高寒地區氣候條件惡劣,土壤發育程度低,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較低,土壤肥力不足,限制了青稞的生長發育。
2、高寒地區青稞主要病蟲害種類(1)高寒地區青稞蟲害類型
① 青稞蚜蟲
青稞蚜蟲是浪卡子縣青稞種植中常見的蟲害之一,蚜蟲以吸食青稞植株的汁液為生,導致青稞葉片發黃、卷曲,生長受阻,蚜蟲繁殖速度快,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短時間內可大量繁殖,嚴重影響青稞的產量和質量,一般每株青稞上蚜蟲數量達到10只以上時,就會對青稞的生長產生明顯的危害。
② 青稞粘蟲
青稞粘蟲是一種暴食性害蟲,主要以青稞葉片為食,粘蟲幼蟲食量大,會在短時間內將青稞葉片吃光,嚴重影響青稞的光合作用,一般在青稞生長的中后期,粘蟲容易大規模爆發。當青稞田內粘蟲幼蟲數量達到5頭 /m2 以上時,就需要進行防治。
(2)高寒地區青稞主要病害類型
① 青稞銹病
青稞銹病是浪卡子縣青稞種植中較為嚴重的病害之一,銹病主要危害青稞的葉片和莖稈,發病初期,葉片上會出現黃色小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斑點逐漸擴大,形成銹褐色的皰斑,銹病的發生會導致青稞葉片早衰、干枯,影響青稞的光合作用和養分運輸,降低青稞的產量,當青稞田內銹病病葉率達到 10% 以上時,就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② 青稞白粉病
青稞白粉病主要危害青稞的葉片、莖稈和穗部,發病初期,葉片表面會出現白色粉狀霉層,隨著病情的加重,霉層逐漸擴大,覆蓋整個葉片,導致葉片發黃、干枯,白粉病的發生會影響青稞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降低青稞的產量和品質,當青稞田內白粉病病葉率達到 15% 以上時,需要進行防治。
③ 青稞黑穗病
青稞黑穗病是浪卡子縣青稞種植中不容忽視的病害之一,該病主要危害青稞的穗部,在青稞抽穗前,病株外觀與健康植株差異不明顯,較難察覺,但到了抽穗期,病穗會明顯表現出異常,原本正常的穗粒被黑粉狀物所替代,這些黑粉狀物是病原菌的冬孢子堆。隨著病情發展,黑粉散出,不僅影響該植株的產量,還會借助風力等傳播途徑,侵染周圍健康植株,一旦田間病穗率達到 5% 以上,就會對青稞的產量和品質產生顯著影響,導致青稞減產,且收獲的青稞質量下降,因此當病穗率達到 5% 以上時,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高寒地區青稞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1、青稞主要病蟲害物理防治
在高寒地區青稞主要病蟲害的物理防治中,燈光誘捕和色板誘殺是兩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燈光誘捕,利用害蟲普遍具有的趨光性這一特性,在浪卡子縣的青稞田內科學設置頻振式殺蟲燈。考慮到青稞田的實際情況和防治效果的最大化,一般青棵田設置殺蟲燈1盞 /2hm2 ,這是因為若設置過于密集會造成資源浪費,而設置間隔過大則無法有效覆蓋足夠的區域,難以達到理想的誘捕效果,將燈的高度設置在距離地面 1.5m 左右,這一高度既能保證燈光可以吸引到飛行高度范圍內的害蟲,又能避免因燈過高或過低影響誘捕效率。在害蟲成蟲羽化高峰期,每晚從日落至日出時開啟殺蟲燈,此時正是害蟲活動頻繁、趨光性最強的時段,通過這種方式,可有效誘捕青稞蚜蟲、粘蟲等害蟲,顯著減少害蟲的蟲口密度,從而降低害蟲對青稞植株的侵害程度。而色板誘殺主要針對具有趨黃性的害蟲,如蚜蟲等,在青稞田內懸掛黃色誘蟲板時,需按照青稞田懸掛20塊 /667m2 的標準進行設置,這樣的數量既能全面覆蓋青稞田,又能合理控制成本,誘蟲板的高度應與青稞植株高度相近,確保害蟲能夠容易地發現并飛向誘蟲板。由于誘蟲板在使用過程中會不斷粘附害蟲,隨著時間推移其誘捕能力會逐漸下降,因此每隔7-10d更換1次誘蟲板,以保證誘殺效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2、青稞主要病蟲害生物防治
在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高寒地區的青稞種植中,生物防治作為綠色防控的重要手段,對于青稞主要病蟲害的防治起著關鍵作用,主要包括釋放天敵和利用生物農藥這兩個方面。釋放天敵是一種生態友好且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在青稞田中,蚜蟲是常見且危害較大的害蟲,而瓢蟲、草蛉等則是蚜蟲的天然克星,為了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需合理控制天敵的釋放數量,一般來說,青稞田適宜釋放瓢蟲100-200頭 /667m2 ,草蛉50-100頭/667m2 。這個數量范圍是經過實踐驗證的,既能保證天敵有足夠的食物來源,又能避免因數量過多導致青稞田生態平衡過度波動,在釋放天敵時,時間和天氣的選擇尤為重要。應選擇在蚜蟲開始繁殖但尚未大規模爆發的時期進行釋放,這樣可以讓天敵及時發揮作用,控制蚜蟲數量的增長。同時,要避免在大風、暴雨或極端高溫、低溫等惡劣天氣條件下釋放天敵,因為這些天氣可能會對天敵造成傷害,影響其生存和繁殖能力,例如,在晴朗、微風的上午或傍晚進行釋放,能為天敵提供相對適宜的環境,使其更好地適應新的生存空間。利用生物農藥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舉措,蘇云金芽孢桿菌、白僵菌等生物農藥因其對環境友好、對人畜安全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青稞病蟲害的防治,以青稞粘蟲為例,在其發生初期,使用蘇云金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是一種有效的手段。按照用藥量 50-75g/667m2 的標準進行噴施,能對粘蟲起到顯著的控制作用,在配制農藥時,要準確按照1000倍液的比例進行稀釋,確保農藥濃度合適,既不會因濃度過低影響防治效果,也不會因濃度過高對青稞植株造成損害。噴霧時,要均勻地覆蓋青稞植株的各個部位,特別是粘蟲容易聚集的葉片和莖稈,以保證粘蟲能夠接觸到足夠的生物農藥,從而達到控制其危害的目的。通過合理釋放天敵和科學使用生物農藥這兩種生物防治方法,能夠在不破壞高寒地區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效控制青稞主要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為青稞的優質高產提供有力保障,同時也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要求。
3、青稞主要病蟲害生態調控(1)青稞合理密植管理
在浪卡子縣高寒地區,合理密植是調控青稞生長生態環境、預防病蟲害的關鍵措施之一,該地區氣候寒冷,熱量資源相對不足,且土壤肥力較低,這些因素決定了青稞種植密度不能過高或過低,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一般確定種植青稞15萬-20萬株 /667m2 較為適宜。若種植密度過低,土地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單位面積產量難以提高;而種植密度過高,則會導致植株之間競爭激烈,通風透光條件變差,當植株過密時,田間空氣流通不暢,濕度容易升高,這為病原菌的滋生和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有利于一些喜濕害蟲的繁衍。例如,青稞銹病和白粉病在通風不良、濕度高的環境下更容易發生和蔓延,合理的種植密度能使青稞植株獲得充足的光照,促進光合作用,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時,良好的通風條件有助于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病原菌的侵染概率,從而有效預防病蟲害的發生,保障青稞的健康生長,提高青稞的產量和品質。
(2)輪作倒茬技術
輪作倒茬是浪卡子縣高寒地區防治青稞病蟲害的一項重要生態調控策略,在該地區,實行青稞與豆類、油菜等作物的輪作倒茬,能夠有效減少王壤中病原菌和害蟲的積累,由于青稞長期連作,一些病原菌會在土壤中逐年積累,當達到一定數量時,就容易引發病害的大面積發生。而不同作物對養分的需求和吸收能力不同,輪作可以改善土壤養分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一般每隔2-3年輪作一次較為合適,這樣既能打破病原菌和害蟲的生存環境,減少其滋生和繁殖的機會,又能使土壤得到適當的休養生息,在輪作周期內,嚴格避免連續種植青稞,以防止病蟲害的惡性循環。例如,豆類作物具有固氮作用,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為后續青稞種植提供良好的土壤肥力條件;油菜則可以改變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結構,抑制一些病原菌的生長,通過合理的輪作倒茬,不僅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還能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青稞田園清潔管理
在浪卡子縣高寒地區的青棵種植過程中,清潔田園是減少病蟲害越冬基數、降低來年病蟲害發生幾率的重要措施,在青稞收獲后,田間會殘留大量的病殘體、雜草等,這些都可能成為病蟲害的越冬場所,病原菌和害蟲會在病殘體和雜草中潛伏,等待來年環境適宜時再次侵害青稞。因此,及時清除田間的病殘體和雜草至關重要,對于病殘體,應將其集中收集,采用燒毀或深埋的方式進行處理。燒毀病殘體時,要確保完全燃燒,以殺死其中的病原菌和害蟲;深埋病殘體時,深度應在 30cm 以上,使病原菌和害蟲難以存活和繁殖。同時,徹底清除田間雜草,減少害蟲的棲息和繁殖場所,通過清潔田園,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的越冬基數,減少來年病蟲害的發生源頭,為下一季青稞的種植創造一個相對清潔、安全的生態環境,從而減少病蟲害防治的成本和難度,提高青稞的產量和質量。
三、高寒地區青稞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應用策略
1、制定青稞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案
在高寒地區青稞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控是確保產量和品質的關鍵環節,為了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防治方案,需要深入考慮青稞生長環境的特殊性以及病蟲害的發生規律。要對青稞種植區進行全面的病蟲害調查,明確主要病蟲害種類及其發生時期,通過長期的監測和記錄,建立病蟲害發生檔案,分析病蟲害與氣候、土壤、種植結構等因素的關系,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數據支持。針對調查結果,制定具體的防治措施,對于蟲害,可以采取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例如,利用物理方法如頻振式殺蟲燈、黃藍板等誘殺害蟲;生物防治方面,可以釋放天敵昆蟲或使用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在必要時,選擇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治,但要嚴格控制用藥量和用藥時期,避免對環境和青稞造成危害。對于病害,應注重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通過合理輪作、深翻土壤、科學施肥等農業措施,增強青稞的抗病能力,根據病害的發生特點,選擇適當的藥劑進行防治,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和輪換使用,防止病害產生抗藥性。此外,綜合防治方案還應包括病蟲害防治的應急機制,一旦發生病蟲害暴發,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現場調查和指導,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病蟲害的擴散和蔓延。
2、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
可以編寫青稞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手冊或操作指南,發放給種植戶,手冊內容應簡潔明了,圖文并茂,方便種植戶在生產中隨時查閱和學習,此外,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建立微信公眾號、QQ群等,為種植戶提供線上技術咨詢和指導,及時解答他們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為了增強培訓效果,還可以建立技術示范點或示范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青稞種植區作為示范點,展示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效果。
3、完善青稞種植區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完善是青稞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的重要保障,為了提高青稞種植區的病蟲害防治能力,必須加強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要完善灌溉設施,在高寒地區,灌溉是青稞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可以建設節水灌溉系統,如滴灌、噴灌等,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效率,并且要加強對灌溉設施的維護和管理,確保設施的正常運行和有效使用。其次,要完善排水設施,青稞種植區應建立良好的排水系統,防止積水對青棵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可以修建排水溝、排水管道等設施,確保雨水和灌溉水能夠及時排出,此外,還要建設病蟲害監測站點,在青稞種植區設置監測點,配備先進的監測設備和技術人員,定期對病蟲害進行監測和調查,通過監測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及時掌握病蟲害的發生動態和趨勢,為科學防治提供依據。同時,要加強對青稞種植區的生態保護,通過種植天敵喜食的植物、設置天敵棲息地等方式,營造有利于天敵生存和繁殖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穩定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
綜上所述,高寒地區青稞的種植對浪卡子縣乃至西藏地區意義重大,然而病蟲害問題不容小,通過深入研究青稞種植生態環境與病蟲害種類,綜合運用物理、生物防治及生態調控等綠色防控技術,并實施科學的集成應用策略,如制定綜合方案、加強技術培訓與指導、完善基礎設施等,可有效應對病蟲害挑戰,這不僅能保障青稞的產量與質量,維護當地農牧民的切身利益,還能促進青稞產業可持續發展,保護高寒地區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單位:851100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浪卡子鎮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