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統介紹歐幾里得距離、曼哈頓距離、切比雪夫距離等多種距離概念,詳細闡述它們的基本原理,并通過豐富的例題展示其在幾何、函數最值等領域的應用.這些距離概念不僅拓展了數學研究的范疇,還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為解決各類問題提供了有利工具.
1引言
距離概念在數學發展進程中不斷演變與拓展.從經典的歐幾里得距離出發,隨著數學理論及實際應用需求的增長,涌現出一系列距離概念.這些距離概念在數學的不同分支,如泛函分析、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地理學等眾多學科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深入剖析這些距離概念,對于理解數學結構的本質、解決實際問題以及推動跨學科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2各種距離概念及其應用
2.1 歐幾里得距離
在二維平面中, A(x1,y1),B(x2,y2) 兩點間的歐幾里得距離 在 n 維空間中, X(x1,x2,…,xn),Y(y1,y2,…,yn) 兩點間的歐幾里得距離
它基于勾股定理,是傳統幾何中兩點間距離的量化.
例1 已知實數 x,y 滿足 x2+y2=4 ,求 的最小值.
由 x2+y2=4 ,可得
則原式等價于
其幾何意義為圓 x2+y2=4 上的點 P(x,y) 到點
A(4,0) 與 B(0,1) 的距離之和.根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可得 ∣PA∣+∣PB∣?∣AB∣ .又
,當點 P 為線段 AB 與圓 x2+y2=4 的交點時,
取得最小值
本題巧妙地將代數表達式轉化為歐幾里得距離形式,借助圓和兩點間距離的幾何性質求解最值,充分體現了歐幾里得距離在處理最值問題時直觀、有效的特點.
2. 2 曼哈頓距離
在二維平面中, A(x1,y1),B(x2,y2) 兩點間的曼哈頓距離 d(A,B)=∣x2-x1∣+∣y2-y1∣ .在 n 維空間中, 兩點間的曼哈頓距離
.曼哈頓距離適用于網格狀空間,它反映了沿坐標軸方向移動時兩點間的路徑長度.
例2已知點 P(x,y) 在圓 (x-2)2+y2=1 上,點 Q(m,n) 在直線 2x+y-5=0 上,定義兩點間的曼哈頓距離 d(P,Q)=∣x-m∣+∣y-n∣ ,求 d(P,Q) (204號的最小值.
由已知易得直線與圓相交,這意味著在圓上沂 存在點 P(x,y) ,同時該點也在直線 2x+ 上(即直線與圓的交點).
對于在直線 2x+y-5=0 上的點 Q(m,n) ,當 Q 取直線與圓的交點時,點 P 與點 Q 重合,即 x=m 且y=n .當 x=m 且 y=n 時, d(P,Q)=∣m-m∣+ ∣n-n∣=0. 直線 2x+y-5=0 與圓 (x-2)2+y2=1 相交,存在點 P 與點 Q 重合的情況,所以兩點間曼哈頓距離 d(P,Q) 的最小值為0.
該解析思路清晰,先判斷直線與圓相交得出 點 P 與點 Q 重合的結論,再結合曼哈頓距離 的定義推導出最小值.
2.3 切比雪夫距離
在二維平面中, A(x1,y1),B(x2,y2) 兩點間的切比雪夫距離 d(A,B)=max{∣x2-x1∣,∣y2-y1∣} .在 n 維空間中, X(x1,x2,…,xn),Y(y1, y2,…,yn) 兩點間的切比雪夫距離 d(X,Y)= max1?i?n{∣yi-xi∣} .切比雪夫距離著重考慮各維度差值中的最大值,用于衡量多維度數據差異.
例3已知 A(1,2),B(3,4),C(5,1) ,求點 A 到線段 BC (包含端點)上的點的切比雪夫距離的最小值.
設線段 BC 上的點為 P(x,y) ,根據兩點間的切比雪夫距離公式可得
d(A,P)=max{∣x-1∣,∣y-2∣}.
先求出線段 BC 的方程,由兩點式可得 .即 3x+2y=17 ,所以
,則
當 時,兩邊平方得 (x-1)2? (13-3)2,解不等式得3≤≤11,則3≤≤5,此時d(A,P)=|x-1| ,在 x=3 處取得最小值2.
當 時,同理可得 xlt;3 或
11,與 3?x?5 矛盾.
綜上,點 A 到線段 BC (包含端點)上的點的切比雪夫距離的最小值為2.
本題將切比雪夫距離與線段上的點相結合,通過建立距離表達式并分類討論求得最小
值.在解題的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切比雪夫距離、線段方程以及不等式等知識.
2.4閔可夫斯基距離
在 n 維空間中, X(x1,x2,…,xn),Y(y1,y2,…, yn )兩點間的閔可夫斯基距離
其中 當 p=1 時,其為曼哈頓距離;當 p=2 時,其為歐幾里得距離;當
時,其為切比雪夫距離.閔可夫斯基距離是一種廣義的距離度量,通過參數 ΣP 的變化統一了多種常見距離形式.
例4閔可夫斯基距離是衡量數值點之間距離的常見方法,設點 A(x1,y1),B(x2,y2) ,閔可夫斯基距離 N* ).若點 A,B 分別在 y=ex 和 y=x-1 的圖像上,求 Dρ(A,B) 的最小值.
設 ,則
(
(20
設 , h(x)=x-ex-1 h′(x)=1-ex .令 h′(x)gt;0 ,得 xlt;0 ;令 h′(x)lt;0 得 xgt;0 ,所以 h(x) 在 (-∞,0) 上單調遞增,在(O,+∞ )上單調遞減,
,即 h(x)? -2 ,則
故 Dρ(A,B) 的最小值為
本題通過閔可夫斯基距離構建函數關系,利用導數研究函數單調性來求解最值,充分展
示了閔可夫斯基距離作為一種廣義距離度量的靈活性和強大功能.
2.5 豪斯多夫距離
在歐氏空間中,對于兩個點集 A={a1 , a2,… |an} 和 B={b1,b2,…,bn} ,豪斯多夫距離包括單向豪斯多夫距離和雙向豪斯多夫距離.單向豪斯多夫距離
(204號 ,表示點集 A 中的點到點集 B 中的點的最小距離的最大值;同理,有
雙向豪斯多夫距離
(20用于衡量兩個點集間的距離,反映了點集間的最大不匹配程度.
例5在平面直角坐標系 xOy 中,對于給定的點集 M,N ,若 M 中的每個點在 N 中都存在點使得兩點間的距離最小,且所有最小距離的最大值存在,則記此最大值為 d(M,N) .已知橢圓 c 0 (agt;bgt;0) 的離心率為
,其短軸上的點的集合記為 M ,橢圓 C 上的點的集合記為 N ,且 d(M,N)=1
(1)求橢圓 C 的方程.
(2)已知直線 ξl 與橢圓 C 相切,且與圓 O:x2+ y2=16 交于 A,B 兩點,線段 AB 上的點的集合記為G ,圓 o 上的點的集合記為 H
(i)若點 P 為圓 O 上的一個動點,當△PAB的面積最大時,求 d(G,H) :
(ii)求 d(G,H)+d(H,G) 的值.
(求解過程略).
(2)(i)依據幾何性質,當 ΔPAB 面積最大時,∣AB∣ 確定,此時直線 l 與橢圓相切且盡可能靠近圓 O 的圓心.設切點為 Q ,連接 OQ , OA ,因為直線 l 與橢圓相切,所以 OQ⊥l .利用橢圓的參數方程設切點 ,則切線 ξl 的斜率為
根據點斜式可寫出切線 ξl 的方程,由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出圓心 O 到直線 ξl 的距離,進而得到 d(G,H)=2
(ii)根據(i)可求出 d(G,H)=4-d (其中 d 為圓心 O 到直線 ξl 的距離).對于 d(H,G) ,即圓 O 上的點到線段 AB 的最小距離的最大值,當圓 O 上的點向線段 AB 作垂線時, d(H,G)=4+d ,所以d(G,H)+d(H,G)=4-d+4+d=8.
這種解法巧妙地運用了幾何性質和橢圓的參數方程,將代數運算轉化為幾何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計算過程,但對幾何直觀能力和參數方程的運用技巧要求較高.
2.6 “t-距離”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 P1(x1,y1),P2(x2 y2 )兩點,記
稱其為點 P1 與點 P2 之間的“ t- 距離”.該距離概念從獨特角度衡量兩點間的距離,為幾何圖形和空間關系研究提供新思路.
例6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定義兩點 A1(x1 y1 )和 A2(x2,y2) 之間的“ t. 距離”為
求點 A1(0,0) 與點 A2(2,3) 之間的“ t- 距離”若點A(x,y) 和點 A(1,1) 之間的“ t- 距離”為 ,求點 A 的軌跡圍成的封閉圖形的面積.
對于點 A1(0,0) 與點 A2(2,3) ,有
若 ,則
不妨設 解得 x=0 或2,此時
,即 0?y?2. 由對稱性可知,當 y=0 或2時, 0?x?2 ,所以點 A 的軌跡是邊長為2的正方形,其圍成的封閉圖形的面積為 2×2=4
點本題通過“ t- 距離”的定義先求解出兩點間的: t- 距離”,再根據給定的距離值確定點的軌,該過程充分體現了“ t- 距離”概念的獨特性.
例7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點 P(3,4) ,若點 Q(x,y) 與點 P 的“ t- 距離\"為 ,求點 Q 的軌跡所圍成圖形的周長.
由“ t- 距離”的定義可知
當 時,解得 x=5 或1,此時
,即 2?y?6
時,解得 y=6 或2,此時
,即 1?x?5
因此,點 Q 的軌跡是邊長為4的正方形,其周長為 4×4=16
本題通過給定“ t- 距離”的值來確定點的軌跡,并進一步求解軌跡圖形的周長,考查了
學生對“ t- 距離”概念的靈活應用能力以及對幾何圖形性質的掌握情況,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距離概念與幾何圖形關系的綜合分析能力.
3小結
新概念背景下的各種距離具有獨特的定義和性質,它們在數學理論研究及實際應用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數學研究的不斷深人以及跨學科知識應用的日益廣泛,距離概念將持續為解決復雜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其理論和應用也有望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