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作家朋友赴采風,當車輛抵達目的地時,我原以為置身桐鄉縣城,未曾想到崇福鎮規模竟如此宏大,堪比縣城。事實上,崇福早在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即設立崇德縣,直至1958年才并入桐鄉,成為縣屬鎮。盡管如此,它的縣史已逾千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千年橫街,古韻悠悠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橫街。腳下是長條形石板鋪就的路,被歲月打磨得溫潤如玉,每一步都仿佛踏入時光的深處。崇福鎮這座因京杭大運河而興盛的古鎮,橫街無疑是其最耀眼的一顆明珠。隋朝開鑿大運河穿鎮而過后,沿河兩岸人口逐漸聚集。地處運河之畔的橫街,全長約350米,寬約3米,呈東西走向,南北兩側不時伸出許多巷弄,宛如魚骨一般。放眼望去,街道兩旁古宅林立,白墻黛瓦,飛檐翹角,既簡潔古樸,又清新淡雅,盡顯江南水鄉的婉約韻致。屋檐下的紅燈籠隨風搖曳,平添了幾分溫馨與浪漫。
漫步在橫街,每一塊石頭仿佛訴說著過往的故事。隋唐時期,崇福便是漕運商運的重要通道;南宋時期,宋室南遷,沿著京杭大運河,從都城臨安出發,崇福成為南北必經之路,也因此成為京畿重地。橫街應運而生,南來北往的人們在此交匯,商賈云集,豪族聚居,一派熱鬧繁盛景象。
人文薈萃,名士風流
橫街不僅商業繁榮,更是望族集聚、名士鄉賢生息之地。這里名門望族輩出,如繁星閃爍。明代布政使勞永嘉的故居、清初浙派詩人代表人物吳之振的守愚堂、清末著名畫家吳滔的故居、辛亥女杰秋瑾摯友徐自華的故居等皆坐落于此。這些建筑多為磚雕門樓、梁枋雕刻、馬頭墻高筑的清末民初風格
頤志堂是徐自華曾祖父徐克祥于清嘉慶道光年間購置呂氏舊宅后所建,為多進式廳堂建筑。門樓為騎樓,門廳為上下兩層樓,面闊三開間。正廳為一字形平廳,三開間,前置軒廊,落地長窗。前樓廳為三開間,有左右廂樓。后樓廳為五開間,兩側有廂樓。各種磚雕十分精美,我注視一門楣上一組磚雕,中間為隸體“清風明月\"字樣,左右各有兩幅磚雕,分別為呦呦鹿鳴、松鶴延年,寓意美好的生活。還有兩幅人物磚雕,栩栩如生,寄托著主人的情感
頤志堂現為徐自華紀念館。三道門依次遞進,匾額分別為“一門風雅”\"讀書頤志\"\"讀書寶田”,彌漫著書卷之氣。1873年,著名詩人徐自華誕生于此。頤志堂有琴言室、月到樓等建筑。徐氏一門風雅,詩書傳家。徐寶謙祖孫三代時常在琴言室分韻賦詩,于月到樓彈奏樂器、演唱昆曲,被鄉鄰傳為盛事。這與徐寶謙倡導的“風月閑談書畫詩”“家聲最好讀書聲”的家風密不可分。徐自華與秋瑾結拜姐妹并加入同盟會,成為莫逆之交。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秋瑾策劃起義在即,深感勝負難料,來崇福與徐自華告別。當得知起義經費短缺,徐自華當即傾盡奩中飾物,約值黃金三十兩,資助起義。誰知這一次竟成訣別。起義失敗,秋瑾遇難,無人敢為其收殮,徐自華不顧生命危險,趕赴紹興,后將其葬于西子湖畔。此后,徐自華、徐蘊華姐妹追隨孫中山,辦教育、啟民智,成為真正的革命者。天井一隅,是一尊徐自華塑像。她坐在椅子上,手捧一卷書正若有所思。一旁的石榴盛放,蒼松遒勁,映著才媛的身影,也襯出她襄助革命不凡的一生。
待雪樓是晚清詩人、金石家蔡載樾、蔡錫琳父子的舊宅,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該樓主建筑為三間樓廳,廳前天井有墻門。這里曾發生過一件風雅之事,由待雪樓主蔡載樾召集,海寧方成珪、錢泰吉,江蘇沈竹賓等好友齊聚一堂,蔡家兄弟子侄輩及女婿徐亞陶也齊來參加,眾人吟詩作文,好不快哉。我原以為待雪樓這富有詩意之名是文人雅士特意為之。現在才知,因方成珪號雪齋,故名“待雪樓”。方雪齋當時感動不已,吟詩兩律。以好友之名定為樓名,待雪樓待的是人不是雪,可想感情之深厚、待人之真誠。遙想當年,真是光風霽月般美好。而今,這里是老年人研學字畫的場所,四壁掛滿了他們的作品,待雪樓已賦予了新的內涵。
來鷺草堂是吳滔故居。吳滔是清末著名畫家,與吳昌碩、吳秋農合稱“三吳”,其次子吳待秋列“海上四大家”即“三吳一馮”(吳待秋、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之首,所作山水畫不落窠臼、自成一派。其孫吳養木曾任蘇州國畫院院長,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孫吳雍為蘇州國畫院畫師。自吳滔始,吳家一門四代皆擅丹青,在當今畫壇實屬罕見。
市井繁華,煙火人間
臨街建筑多為兩層磚木結構,排門式店鋪一家緊挨著一家,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當鋪錢莊、皮貨商鋪、茶館酒樓和手工作坊一應俱全。褪了色的雕花、生了苔蘚的墻磚、吱呀作響的木門,都見證了曾經的繁華。
永豐當臨街僅一開間石庫墻門,內砌有堅固厚實的風火墻,二進廂樓中柜房、號房等俱全。善長典也是一家當鋪,臨街門面雖是一開間,但從第二進開始面寬五間。斑駁的石門框、粗壯的立柱,仍能讓人想象當年的盛況
時不時見到老字號、非遺手工、書畫文創、名人工作室等店鋪,仿佛時光倒流,回到那個手工藝盛行的年代。蒸籠騰起的白霧裹著甜香撲鼻而來,那是“媽媽的味道”。七八個竹編蒸籠疊成小塔,糯米粉摻入三成粳米粉,蒸出的糕有筋道且不會黏牙。糕體隱隱透出豆沙的暗紅,甜而不膩,口感恰到好處。這種糕形狀像銀錠,舊時考生進京前都要吃上一塊,討個“必定勝”的好彩頭。做松花糕的師傅手持鍋鏟,將琥珀色的麥芽糖漿澆在松花粉上,糖漿遇冷凝成半透明的薄片,裹入核桃碎與桂花蜜,切成菱形小塊。我買了幾塊松花糕,咬上一口,松花粉像雪花一樣紛紛紛落下。
老字號醬園,黑漆大門上貼著春聯,依舊紅艷艷的,一股濃郁的醬香撲面而來。店內靠墻擺著一排陶缸,上面貼著紅紙標簽一—豆瓣醬、甜面醬、腐乳等。店主正用長柄木勺從缸中舀醬裝入顧客帶來的瓶罐。“茶色朦朧”院內,幾位客人在茅屋下,或坐在木凳上,或倚在竹椅上,泡一壺杭白菊茶,聽聽老街上的奇聞軼事,時光在慵懶中悄然流逝
弄堂幽深,歲月靜好
羊行弄、保安弄、半片弄、西寺弄、立總管弄、廟弄地面全部用青石板鋪設而成,只有二三米寬。穿過一條條窄長的小弄,仿佛步入舊時的歲月。兩邊的墻壁很高,抬頭可見“一線天”。有的墻上布滿了爬山虎,有的圍墻探出了薔薇花,溢出的是尋常生活情趣,歲月如此靜美。
每個弄堂名字的后面都有一段故事。廟弄與廟有關。過去,從廟弄北面穿過甬道,可直通城隍廟。保安弄全長170米、寬2米。弄南原有座石板橋,叫保安橋,弄因此而得名。我行走在弄中,狹長而幽深,兩側為高聳的風火墻,不知深幾許。想當年吳滔先生無數次通過此弄,赴各地寫生。立總管弄,寬只有1.2米,是最窄的一條弄堂,也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條弄堂。相傳陳萬青、陳方全兩兄弟家境貧寒,發奮讀書。陳萬青中乾隆辛丑(1781年)科一甲二名進士(榜眼),陳萬全中乾隆甲辰(1784年)科二甲一名進士(傳臚)。陳氏兄弟幼時寄住南門會館,每日去崇福寺三香吟館讀書,必經過立總管弄。傳說,陳萬青是文曲星下凡,每次經過立總管弄,總管菩薩總要起立致敬。一次被弟所見,說了聲“總管菩薩立起來了”。這一說,總管菩薩再也坐不下來了,立總管弄因此叫出了名。
不知不覺已走到橫街的盡頭,一棵高大的皂莢樹濃蔭蔽日,已有120余年。幾位老人坐在樹下閑聊,想來是不約而至。一旁的古運河碧波蕩漾,倒映著兩岸的綠樹人家。千年橫街深情地守望著運河,在汨汨不息的運河水滋養下,愈加高古典雅。那種崇文厚德之氣,恰似運河之水,綿綿不絕,流淌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