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大音樂核心素養不僅是對學科內涵的深度挖掘,更是學科發展全面、系統、科學的指導框架。當前,初中音樂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學理念、方法等方面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間,在教學內容、評價體系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改革現行的音樂教學模式、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迫在眉睫。
一、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現狀與成因分析
(一)教學理念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師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和認識不夠,在實際的教學中,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將重點放在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傳授上,忽略了對學生審美感知、創意實踐、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方面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主動性和創新性思維得不到提高。其形成原因有三。第一,教師現有的知識、技能等趕不上音樂學科發展的速度。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雖然認識到課程與教學需要改革,但他們要改變已有的工作習慣來適應,這往往要通過增加額外的工作量才能實現,因而,許多教師無法承擔。第二,長期以來教師相對穩定的職業特征和已經形成的教學習慣和思維模式難以改變,較難接受或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第三,教師不了解教學改革的實質以及可能帶來的效果,通常對新教學理念的認識只停留在概念的差異上,沒有通過內在聯系深人了解其必要性和有效性。
(二)教學方法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繁多,有講授、學唱、欣賞、演示、談論、合作探究等。當前,音樂課堂教學方法單一,以前兩種為主,未順應課改、教改的要求,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降低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以及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存在上述問題原因有三:其一,教師認知不足,只停留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層面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需求以及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其二,教學資源不足,樂器、道具等限制了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音樂類書籍、音像資料的缺乏限制了學生探索的空間;其三,教師可利用的時間少,很難投人大量時間去實踐,特別是對于承擔多項教學任務的教師來說是一個較大的挑戰。
(三)教學內容
目前,以人教版音樂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雖然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音樂知識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音樂是一個流動的文化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時代的人們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表達,其教材內容更新周期較長,導致一些具有新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未能及時納入。第二,我國幅員遼闊,音樂類型豐富多彩,但教材篇幅有限,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流行音樂涉及甚少,不利于學生繼承和發展優秀的音樂文化,也不利于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個性發展。第三,教學資源適配性差,一些歌曲范唱在速度、力度、情緒等方面的處理上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契合;另外,一些歌曲伴奏質量不高,且編曲過于傳統,不符合當代學生的審美。
(四)評價體系
目前,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評價主體單一。雖然學生是評價的主體,但在實際過程中,學生卻處于被動或次要的地位,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與見解等,從而導致評價結果參考價值低。第二,評價方式單一。學生的音樂成績以樂理、樂常卷面測評分為主,或以學生演唱某首歌曲的情況和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表現來評價,這樣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第三,評價自的無指向性。教學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績、能力、態度等方面的鑒定,也是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實際教學評價過程中,存在“唯成績”論。
二、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影響因素
(一)學生
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原有的認知結構影響著音樂教學的效果。當前,音樂教材內容與風格較為單一,曲目也較為陳舊,長期以來在藏族音樂風格的影響下,學生的音樂偏好和認知均有所差異,因此,對教材內容不感興趣,雖然喜歡上音樂課,但僅僅局限于其所鐘愛的流行音樂,這樣一來教學只能聚焦在以唱歌為主的簡單音樂活動上。另外,受教學資源的限制,學生音樂基礎薄弱,在演唱歌曲時,單純使用胸式呼吸且音準較差,缺乏共鳴腔體的運用;在演奏樂器時,缺少科學的方法和規范化的訓練;在鑒賞時,對作品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對其蘊含的音樂結構、創作手法等理解不夠。
(二)教師
教師的專業水平影響著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也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與質量。首先,受地區經濟、交通、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教師難以接觸到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按部就班,缺乏創新意識。其次,教師對教育教學研究的主動性欠缺,在進度安排、教學內容設計等方面做不到因材施教;同時,也沒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靈活運用小組創作、音樂游戲或競賽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再次,在課改、教改背景下,教師受外界因素以及自身科研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在課程實施中往往以“忠實”和“改編”取向為主,呈現出“一邊倒”的極端化現象。例如,教師極少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態度以及認知能力等,完全照本宣科。又如,現行的教材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教師便將其摒棄,隨機自選內容進行教學短時間內學生情緒高漲、效果較好,但長期下來,缺乏理論體系的支撐,必然會破壞學生的知識體系。最后,現行的音樂教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也缺乏與本土優秀音樂文化的結合,導致學生興趣不濃、認同感不高。
(三)學校、家庭及社會環境
學校、家庭及社會環境也影響著音樂教學。首先,學校將音樂學科視為副科,對其重視程度不足,在課程安排、教學資源分配等方面給予的支持也十分有限。其次,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為了追求合格率、升學率,音樂教學時間一再被擠壓甚至被替代,導致教學活動難以順利開展。再次,一些家長對音樂教育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其對孩子升學及未來發展沒有太大的幫助,因此不支持孩子在音樂方面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而影響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最后,學生自幼成長在濃郁的藏族音樂環境中,較少觸及其他音樂風格,雖然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對學生的學習和審美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片面的認知也給整體音樂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三、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引入藏族音樂文化,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深人了解本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形成持久而深沉的內在學習動力。例如,在器樂教學時,引人甘南藏族地區特有的口弦琴、牛角琴、扎木聶、鷹笛等,讓學生對其構造、音色等有一定的認識,隨后逐漸學習課本中相似或相近的音樂知識、音樂作品等,形成有效的知識遷移。又如,在音樂鑒賞時,引人耳熟能詳的歌曲《美麗卓尼》,深人分析歌詞中“洮河”“三格帽”“禪定古剎”“巴郎鼓”等特定事物對歌曲內涵和意境的獨特表達,培養學生審美感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2.引入流行音樂元素,促進學生對多元音樂的理解
當前,流行音樂元素融合了多種風格,如搖滾、說唱、Ramp;B(節奏藍調)、民謠等,深受學生歡迎。教師可利用以下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第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征合理地融人流行音樂元素,從而加深學生對多元音樂文化的理解。例如,以“勵志”“感恩”“搖滾音樂中的古典元素”為主題設計音樂教學單元。第二,采用對比分析教學,將流行音樂與教材內容結合,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民族音樂的差異,進而體會多元音樂融合的魅力。第三,拓展課外活動,舉辦各種音樂活動,指導學生嘗試融合不同風格演奏或演唱,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將核心素養提升落到實處。
(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1.專業知識與技能
教師在專業上不能走“獨木橋”,多專多能型更加貼合當前的音樂教學要求。首先,要具備扎實的樂理、和聲、復調、曲式、音樂史、音樂美學等基礎理論知識。其次,要具備精湛的鋼琴演奏、聲樂演唱、即興編配、伴奏、舞臺藝術指導與實踐等能力。
2.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教師的教學語言需要掌握語音、語法、語匯等,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來表現特定的情境。例如:在陳述作曲家生平與創作背景時,要言簡意賅,有條理地指出關鍵點即可;在描述作品意境時,要具體生動,且富有畫面感,讓學生結合原有的認知結構,形成“有意義”的學習。
3.教育教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同時肩負著新時代教書育人的偉大使命,他們還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開發者、人際關系的藝術家等。首先,教師需要潛心學習、用心實踐,總結經驗以確保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其次,教師應充分利用本土優秀的音樂教學資源,實現對教材的補充與延展。最后,教師需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知識,樹立良好的教育觀,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促成學生自信、自立品格的形成。
(三)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1.改進教學方法
首先,重點關注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和方法。其次,善于運用情境教學,創設與地域音樂文化相關的教學情境。例如,在鑒賞戲曲音樂時,可以播放南木特藏戲的圖片、視頻,并講述其動人故事,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戲曲音樂的獨特藝術魅力。最后,應當注重協作交流,運用分組學習、共同探討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進一步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2.整合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特點、教學目標以及學科內容價值和知識能力等。第一,注重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現行的教材對學生而言難度過高,遠遠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注重基礎性知識的教授。第二,教學內容要貼近現實生活。現行的教材內容以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為主,學生因長期在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下對其知之甚少,故要以學生當下的知識背景為前提,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促進知識遷移。
3.優化教學資源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挖掘地域特色來豐富教學內容,按照課程編制的基礎和原理編寫符合學生、教師、學校以及學科發展規律的校本教材。其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獲取更多優秀的文獻、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讓學生及時接觸到前沿的音樂風格。再次,建議學校加大對音樂教學設備的投人,配備齊全樂器、音響等設施,為音樂教學提供良好的硬件條件。最后,完善音樂教室、音樂功能室等,為學生提供專門的學習和實踐場所。
四、結語
自前,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現狀既有令人欣喜之處,也存在著亟待改進的問題。我們看到了學生對音樂的熱愛,以及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高度認同,也看到了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資源不足等阻礙音樂教育發展的問題。文章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雖然不全面,但是能較好地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教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希望更多的音樂教育工作者關注音樂教學,通過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挖掘音樂資源等手段,讓音樂課堂教學豐富多彩,從而培養出具有豐富情感、良好審美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接班人。
((甘肅省卓尼縣第一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專項課題“核心素養下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以卓尼縣第一中學為例”(立項號:GS[2023]GHBZX92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 焦雅卓.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伊寧:伊犁師范大學,2024.
[4]韓霜.初中音樂課堂中歌唱教學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