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坐轎子,吹著和煦的風去過千座山,看過千種風景,但只是走馬觀花,一味地在新鮮感中游走,沒有與任何山產生具體的連接,也沒有通過山來培養出自己堅毅的品質、豐富自身的認知,最終淪為虛空,一無所獲。
也有人在登山時流過無盡的汗,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力氣、百分之百的真誠、百分之百的韌性,在這個深人探索的過程中,形成了堅忍的意志,保留了精神力、專注力,學會了認識事物的方法。
觀此二者,由此可知,登山如此,做人亦如此:風景太多,與其乘風覽千山,不若俯首攀一山;世界太豐富太多元,與其一輩子在各種可能性之間奔跑,總是淺嘗輒止,缺乏磨煉,不如在一個行業、一個領域深耕。
在文化領域,縱觀古今,干一業,愛一業,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粗能甘,紛華不染”,林徽因和梁思成記錄、保護那一座座古老的建筑瑰寶,用雙腳丈量祖國的千山萬水;“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告別繁華都市,獨自穿過重山與長河,走入大漠深處,用錦繡年華換來民族文化的星火不息;“可巧手以繼拙作,不可庸工以當精制”,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對鐘表反復雕刻,讓數百件文物“起死回生”。
在科學領域,放眼天下,擇一事,終一生,不易真心,不改大志。
“憂國之憂,盡己之力”,南仁東以二十二年的心血鑄就中國天眼,助推中國躋身強國之列;黃旭華不畏萬難千辛,“以身許國三十載,樂在驚濤鑄重器”,終成“中國核潛艇之父”;屠呦呦四十年潛心研究青蒿素,夙興夜寐,有效降低瘧疾死亡率;袁隆平獻身農田五十年,“喜看稻菽千重浪,喜聞稻谷百里香”。
追溯根源,“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不疾不徐、不急不躁、專注執著、精益求精的價值選擇,是刻在中華民族血脈里的文化基因。
揆諸當下,“攀一山”既能為個人的進步引入一泓清泉,也能為國家的發展注入一汪活水。在春和景明的時代里,青年人當俯首攀一山,干一業,愛一業,擇一事,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