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來自肯尼亞、美國、奧地利和瑞士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布拉格舉行的戈爾德施密特地球化學會議上展示了一項研究結果,指出肯尼亞的某些無花果樹不僅能結出果實,還可以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以碳酸鈣“石塊”的形式將其深藏在樹干和周圍土壤中,從而實現碳封存。
所有樹木都會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碳,從而形成樹干、樹枝、根和葉。而某些樹木會用二氧化碳生成草酸鈣晶體,當樹木的部分組織腐爛時,這些晶體會在細菌或真菌的作用下轉化為碳酸鈣。這一過程會提高周圍土壤的pH值,同時增加某些營養物質的可用性。碳酸鈣中的無機碳在土壤中的留存時間通常比有機碳長得多,是一種更有效的二氧化碳封存方式。
研究團隊在肯尼亞桑布魯種植的3種無花果樹中發現,Ficus Wakefieldii(桑科榕屬植物)在將二氧化碳作為碳酸鈣封存方面最為有效。現在,他們正通過量化樹木的需水和果實產量,并對不同條件下封存多少二氧化碳進行更詳細的分析,以評估這種樹是否適合農林業種植。
研究人員表示,科學界迄今為止已經發現多種能形成碳酸鈣的樹木。這意味著,在種植樹木時,這可能是一個重要且未被充分探索的有助于緩解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徑。
◎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