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搖滾往事》這組專題采寫,我腦子里第一時間跳出來的是我的大學同學陳松。大學時,陳松是我們中文系的“異類”。他迷上了打鼓,宿舍里總是能看到他手里握著筷子,跟著節拍器敲擊桌沿,據說有時他還偷偷地跑去音樂系的琴房操練。那會,有一個身材高挑一頭長發的校外“無業青年”總是來宿舍樓串門,陳松與其相談甚歡。循規蹈矩的我們覺得那長發家伙扯一些不著四六的東西,將他喚作“傳教士”。
畢業后,從一些同學口中得知,陳松參加了個樂隊,有時會在上海的一些酒吧演出。后來才知道,他畢業后沒多久就加入了上海有名的搖滾樂隊“月蝕”,樂隊主要成員之一就是“傳教士”劉海峰。“月蝕”解散后,陳松和三名成員一起組了個叫“水晶蝶”的樂隊,成了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上海灘搖滾樂隊的“頂流”。
我想,能夠真正遵從自己的內心和情懷,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并最終在上海灘搖滾史上留下自己的輝煌與高光,陳松比起絕大多數人來都活得精彩與通透。那段青春的回憶,他應該不會留下什么遺憾與后悔。
想采訪他時,才得知陳松已經移民去了加拿大。網上刷到一個博主的視頻里,他在努力學習操作割草機,聲音未變,“痞氣”依舊。祝這位前“水晶蝶”的鼓手,我的老同學,在異國他鄉的人生下半場依然精彩。(劉朝暉)
有些詞到上海話里,怎么不認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