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游人如織,全國各地來學習“取經”者絡繹不絕。此情此景讓全國人大代表、黨委書記閔洪艷感慨萬千:“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游財,持續深入踐行‘兩山’理念,贏來了奮發好時光。”
2023年以來,作為“堰河經驗”發源地,在學習運用“堰河經驗”,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上走在前、成聲勢、見實效,讓“堰河經驗”在谷城“百花齊放”,成為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勁動力。
高位推動,“縣委全會”進堰河
2023年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在召開,深人總結“因地制宜、找準發展路徑的科學思維”“統籌保護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的先進理念”“壯大集體經濟、推動共同富裕的有效機制”“走好群眾路線、實行共建共享的管用方法”“干部沖鋒在前、務實拼搏奉獻的優良作風”等方面的經驗,審議通過《中共委關于開展向黨委學習的決定》和《學習“堰河經驗”促進全縣鄉村全面振興實施意見》,號召全縣各級各部門向學習。
為深入學習黨委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經驗,由縣委書記帶頭領辦基層黨建重點項目,推動縣、鄉、村三級書記在鄉村振興中擔當作為、奮發有為。
“我們將著力從‘推動黨建引領大深化、茶葉產業大發展、旅游業態大變樣、產業規模大增長、基礎設施大升級、村莊環境大改造、服務能力大提升’等7個方面提升堰河功能,補齊短板弱項,不斷強化‘頭雁作用、帶動作用。”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五山鎮黨委書記杜曉溪這樣介紹她領辦的2025年基層黨建重點項目。
同時,委還制定了《堰河整體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建立黨委政府負總責、農業農村部門綜合協調、有關部門協作配合的工作機制,推動各部門資源下沉,整合涉農項目298個、涉農資金3.06億元,全力支持鄉村建設,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
競賽促動,“富民強村”樹標桿
2023年以來,委號召12個鄉鎮(開發區)推選16個村(社區)對標對表堰河,圍繞“書記強、發展好、鄉風正、環境美、治理優”等5項要點,開展“富民強村”標兵競賽活動,推動政策、資金、資源、項目等向參賽村傾斜。
“我們就是要充分發揮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全縣形成學堰河、追堰河、超堰河的濃厚氛圍,激發各要素新活力,整縣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委組織部副部長陳洪濤說。
五山鎮熊家崗村就是其中一個參賽村。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熊家崗村黨支部組織村“兩委”干部到堰河等先進典型村考察學習,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召開黨員群眾大會研究規劃了朝天椒產業。
“以往只是單純的種植、烘干,產業單一,價格也上不去。”熊家崗村村民丁雪平說,“現在,我們搞了辣椒育苗大棚,向外銷售辣椒種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生產了自己的辣椒醬,打造了‘熊崗紅品牌,通過電商直播進行售賣,大大增加了村里就業和村民收入。”
截至目前,熊家崗村已種植朝天椒200畝、帶動周邊村鎮種植朝天椒近1300畝,拓展了“育苗、種植、烘干、深加工、電商”等業態,帶動就業300余人,發放務工費近30萬元。
如今的熊家崗村,結合石花霸王醉酒窖藏基地、綠茶、朝天椒等資源,因地制宜制定了紅、白、綠“三色”產業融合發展戰略,從昔日的“負債村”變成了如今的“富裕村”。2024年,熊家崗村在“富民強村”標兵競賽活動中獲得60萬元資金支持。
盛康鎮雙堰村建設“稻蝦共作”基地、紫金鎮官坊村聚攏致富能人、石花鎮將軍山村推行“三愛工程”…以為標兵,每年拿出240萬元的資金進行扶持獎勵,著力培育一批“堰河式”鄉村振興示范村。

抱團聯動,“串線連片”共發展
一枝獨秀不是春,抱團共富有奔頭。閔洪艷和村民們發現:“一個村再怎么發展,資源也有限。必須變單打獨斗為區域聯動。”
近年來,五山鎮以被確定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片建設試點為契機,以堰河為中心,輻射周邊熊家崗村、下七坪村、田家河村等7個村,共同打造4 1+7 大堰河共富圈”;規劃實施84個項目,連片打造“茶香之旅”精品旅游線路。
在總結五山鎮經驗的基礎上,采取地域連片、項目聯建、業態聯合等方式,構建差異化、協同化發展的新格局,建設南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涉及盛康鎮和南河鎮7個村,囊括18個子項目。
依托自然資源和產業優勢,按照“黨支部 + 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推進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茨河鎮探索實施產業鏈黨建聯建,爭取各類扶持資金570萬元,組建產業鏈聯合黨組織8個,充分發揮其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支撐、聚合、輻射作用。
圍繞茶葉、食用菌等6條農業產業鏈,大力推廣堰河“以產業為依托,合作社 + 基地 + 農戶”聯合經營模式,建立五山石花、茨河廟灘等6個鄉村振興示范片,組建農村聯合黨組織13個、推動27個村抱團發展,組織103家龍頭企業與88個村“牽手”,打造“趙灣故事”“萬里山”等57個特色品牌。
“通過成立聯合黨委,有專業公司提供技術和銷售支撐,解決了我們蜂蜜產量少、價格低、質量不高的發展瓶頸。”茨河鎮白龍廟村黨支部書記熊少林介紹。
節會帶動,“聚友聯商”釋活力
1月7日,農歷臘月初八,“打年貨·游堰河”年俗文化節火熱啟幕。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走進這個充滿歡樂與溫馨的鄉村盛會,感受濃濃的傳統年味。
一年一度的“年俗文化節”,不僅讓游客感受到了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以會聚友,以節聯商。學習推廣堰河連續12年舉辦“年俗文化節”的成功經驗,推動部分典型示范村圍繞各自特色產業,舉辦不同主題農旅博覽會。
冷集鎮朝陽湖村依托黃桃資源、千畝大草坪,舉辦“鄉村音樂節”;城關鎮老君山村全力打造櫻花經濟,舉辦“櫻花節”;紫金鎮孫家溝村弘揚茶歷史、講好茶故事、振興茶產業、打造茶名片,舉辦“茶文化節”…
節會活動現場,的電商主播紛紛架起設備,運用“手機是農具、直播是農活”的新理念,推動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冷集的醬牛肉、廟灘南川的貢芋、盛康的醬煲肉、開發區的葵花油、趙灣的香菇木耳特色產品琳瑯滿目。通過參加展會和網上銷售等方式,不但走出省外、走向全國,而且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
“活動開展以來,我們共舉辦了農副產品展銷20多場次,線上線下銷售收入達到10億元,間接拉動經濟收入30億元。”商務局副局長胡明春介紹,“下一步,我們將按照Δ°1+N′ 模式,不斷提升谷城特色商品的品牌影響力,豐富消費場景,活躍消費市場,挖掘消費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