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以來,創新藥板塊迎來又一波大漲。
就在2025年國家醫保目錄調整正式啟動當天,7月11日,A股藥明康德漲停,常山藥業漲超15%。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7日,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近一年漲幅達124%。
與此同時,依據醫藥魔方數據,今年上半年,國產創新藥海外授權(License-out)交易總金額已接近660億美元,趕超2024年全年總額。
“資本市場上的體感很直觀,創新藥行業已出現一定回暖跡象?!痹淘c總經理費建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元禾原點是一家專注于早期投資的市場化投資機構,生物醫藥是其重點投資板塊之一。業內人士分析,回暖或與今年接連釋放的政策利好密切相關。
先是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創新藥目錄”,接著,7月1日國家醫保局和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千呼萬喚的“丙類目錄”以“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目錄”的名義落地。自此,國產創新藥加速邁入“醫保+商保”的多元支付時代。
以中國創新藥元年2015年為起點,到2025年,正好走到第一個十年節點?;仡^看,2015—2024年,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創新藥數量爆發,到2024年累計達到704款,位居全球首位。但面向前方的挑戰仍在,創新藥企何時真正走出寒冬?

作為投資人,費建江明顯感到,相較去年,今年接觸的多個創新藥初創企業都表現出更高的研發投入意愿。他認為,這一輪國產創新藥商務拓展(BD)熱潮正重塑行業信心。BD交易中,海外授權是最活躍的形式之一。
一位創新藥企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BD有主動和被動兩種。2023—2024年,有相當多BD是被動的,其中不少企業的動機是緩解巨大的資金短缺壓力,用技術換取更多現金流。創新藥企盛世泰科CEO余強說,這本質上是把未來的利潤提前預支,而當藥企的核心資產被賣掉后,后續管線能否順利接棒以支撐下一輪估值,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前述藥企負責人還透露,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曾邀請幾家創新藥企召開內部座談會,討論海外BD中的“賣青苗”現象?!敖Y果,所有藥企都異口同聲地建議,不要針對這一現象出臺約束政策,因為連‘青苗’都賣不了時,能活的機會也就沒有了?!?/p>
多位受訪藥企負責人指出,創新藥BD熱潮背后折射的,是中國創新藥企長期面臨的資金困境。更進一步說,是中國創新藥企無法在中國的市場上獲得足夠資金與商業回報,去支撐自身創新和研發?!斑@是一個赤裸裸的現實。為什么現在多數創新藥企都爭相做海外BD?因為國外的市場上才有錢?!?/p>
創新藥行業對資本市場的依賴程度遠超其他行業。“雙十定律”在醫藥行業廣為人知,即至少需要耗時10年、投入10億美元,才可能開發出一款新藥。前述藥企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所在公司已上市一款臨床價值很高的創新藥,研發周期是11年,從研發到臨床開發共計投入20億元。上市后,每年還要繼續在該藥物上投入約3億元,用于開發其他適應證。但是,這款創新藥年均銷售額還不到2億元?!皵底址浅K淡,剛夠養它的商業化團隊。這樣一算,扭虧為盈根本遙遙無期,只能依靠持續的外部融資來維持公司的研發與運營?!?/p>
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對行業的影響都具有放大效應。在費建江看來,當下,從一二級市場對創新藥領域的整體投資來看,遠沒達到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規模。多位受訪藥企負責人指出,今年的形勢比去年還要嚴峻,“很多投資人也沒錢了”。于是,越來越多的創新藥企被投資機構追討和要求回購。
整體而言,目前,創新藥領域的投資結構呈紡錘形,有限的資金流向了研發早期或晚期團隊。一方面,不少天使投資人愿意把錢投給初創企業“賭未來”;另一方面,對于已有產品上市的藥企,一些地方政府資金很愿意出手,尤其是一些三、四線城市,訴求很明確,希望借此招商引資一兩家“原本夠不著”的創新藥企,條件是將生產基地遷入當地,以實現政府產業升級的考核指標,“創新藥企的名頭很好聽”。
大部分正處于“燒錢”的臨床階段的中小型創新藥企,生存最為艱難。“這類企業目前占70%以上,它們采取的生存策略有兩種,要么裁員,比如把50—80人的團隊全部解散,只留下2個人;要么就是把手上已有的產品想辦法BD掉?!庇鄰娬f。
行業冷熱不能只看資本市場上的短期波動,真實的行業現狀,從身邊就可以發現。一位不愿具名的創新藥行業人士觀察到,今年以來,他所在的園區,藥企退租時,被要求自己找人接手。而過去,退租后場所自動歸還,由園區按排隊先后順序重新分配?!艾F在我中午去園區食堂吃飯都不用排隊。前幾年,這是不可想象的。”
為何創新藥行業仍沒有走出資本寒冬?“歸根到底,是創新藥的定價問題還沒有解決?!比蚪】邓幬镅邪l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藥學院首任院長丁勝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創新藥研發本質上是市場行為,不是單純的科研項目,市場定價決定了一切。
丁勝說,由于當前的創新藥支付端存在困境,醫保定價不合理,造成藥物上市后缺乏足夠的商業回報,甚至可能兜不住成本。“投資人怎么會愿意讓資金進入一個注定虧本的買賣?同樣地,企業又怎么會有動力去做成本高、風險大的創新?”


為了解決創新藥支付難題,近日,沸沸揚揚傳了半年多的“丙類目錄”終于落地。
7月1日,國家醫保局和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若干措施》,提出16條具體措施,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增設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目錄。
與基本醫保內的甲類目錄(醫保全額報銷)和乙類目錄(醫保報銷比例在70%—90%)不同,商保目錄內的創新藥由商業保險公司報銷,這也意味著,藥企將有更大議價空間。
在以公立醫院為主的中國醫療體系下,為了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中國創新藥企都想通過國家醫保談判(以下簡稱“國談”),實現“以價換量”。多位專家指出,經過醫?!办`魂砍價”后,創新藥價格降幅可達50%—70%。以依沃西單抗為例,這是一款療效居于國際前沿水平的國產肺癌領域雙抗類腫瘤藥,納入醫保后,價格從每支2299元降至736元。但與此同時,上市初期的自由定價紅利期則越來越短,從過去的4—5年降至現在的1—2年。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將此稱為“上市懸崖”?!皣馐恰畬@狡趹已隆?,我們是剛上市價格就掉下去了。國產藥企辛苦做出一個新藥,但利潤空間一下子被壓縮了,收益預期也瞬間落空?!彼麑Α吨袊侣勚芸氛f。
但對創新藥企而言,這是“唯一的游戲規則”。前述創新藥行業人士說,去年,他所在公司有一款降糖類創新藥獲批上市,雖然還沒到今年9—10月的醫保談判期,但對于最終定價,他已心知肚明,“最高線不會超過每片5元,超出4元的每一毛,都是我們的勝利。因為國談的價格基本是貼著同類藥物的最低價,哪怕我們的產品在同類中臨床數據是最好的”。
新增設的商保目錄,會是第二個游戲規則嗎?
宋瑞霖強調,醫藥界長期呼吁,僅依靠基本醫保獨自承擔高投入、高風險以及投資周期長的創新藥是不現實的,應構建起與中國當前創新藥發展水平相匹配的醫藥支付體系。商保目錄的出臺,就是一項重要的制度性調整?!搬t保的重點是‘保基本’,商保則是醫保的重要補充?!?/p>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醫保+商?!钡碾p目錄機制下,創新藥企申報時可以二選一,提高了選擇上的靈活性,特別對于50萬元以上,甚至上百萬元的高價藥,如CAR-T細胞療法或基因治療產品,如果在醫保談判中不愿意大幅降價,就可以選擇先進入商保目錄。
根據《若干措施》,商保創新藥目錄重點納入創新程度高、臨床價值大、患者獲益顯著且超出基本醫保保障范圍的創新藥。通過協商合理確定商保目錄內藥品結算價。
不過,余強說,新政最終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支付難題,仍有很多細節待落地。在金春林看來,關鍵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哪些創新藥適合進商保,有沒有一套篩選標準;二是商保目錄內的藥品定價怎么測算,協商與談判的區別又是什么。
7月1日,在國家醫保局召開的“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發布會上,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對媒體稱,設立商保目錄的初衷,是希望入選藥品在臨床上具有明確且顯著的優勢?!熬拖穸际侵委煾腥镜乃幬铮股貜膸酌X到幾千塊的都有,背后的臨床價值差異可能非常大?!?/p>
那么,藥物價格如何更精準地反映其臨床價值?與醫保和藥企的兩方談判不同,商保目錄創新藥的價格要在醫保、商保公司與藥企三方之間協商。
宋瑞霖提醒,雖說商保目錄是醫保目錄的補充,但商業保險不能僅作為醫保的追隨者,需構建一套獨立的支付體系,其藥品的定價應基于市場需求和參保人的實際支付能力?!耙欢ú荒茏屝姓嗔Υ媸袌鲎鰶Q定,否則可能讓部分創新藥陷入‘醫保不保、商保也不保’的兩難局面。”
前述發布會上,國家醫保局也特別強調“將充分尊重商業健康保險的市場主體地位,價格協商方面,商保專家有重要決策權”。不過,現實中,商保公司能在定價中有多大話語權,還很難說。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品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昊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由于中國存在大量不同性質的商保公司,國有的、民營的以及中外合資的,這些保司之間的保險理念、支付能力和運行模式都有很大區別,最終如何達成共識,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透露,關于價格協商,是由某一家保險公司獨自談判,還是由政府幫助統一設定某個區間,有關機制正在討論中。
多位專家預測,由于2025年是首年執行商保目錄,各方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國家醫保局會盡力協調,但最終“端上來的盤子”可能規模會很小。“比如幾款CAR-T細胞療法和罕見病用藥。關鍵還要看今年有多少藥企愿意申報這個新的通道?!?/p>
2025年,基本醫保目錄和商保創新藥目錄談判將同時進行。對創新藥企而言,今年擺在談判桌上的選擇多了一個:企業不僅可同時申報醫保和商保目錄,還可同時參加兩個目錄的談判與協商?!跋冗M行醫保談判,價格談不攏,再去協商。這是被允許的,但最后只能進一個(目錄)?!眹裔t保局有關負責人說。
不過,多位創新藥企負責人指出,目前,業內對商保目錄的興趣暫時不大,更多企業仍選擇進入醫保。核心原因有兩點,一是中國目前的商保受益人群規模很小,與醫保遠遠無法相比,這就意味著,創新藥進入商保后的市場存在“天花板”;二是即使創新藥進入商保,也不意味著就能進入醫院?!叭朐弘y的主要障礙依然存在?!?/p>
金春林說,相對于價格高低,創新藥企更看重的是藥物能覆蓋多大的市場體量。與集采的“帶量采購”不同,創新藥放量的不確定性體現在各個環節,如藥物的上市時間、進入醫院的速度、醫生開處方的實際情況,以及具體怎么結算。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最終利潤。
艾昆緯公司2022年報告顯示,全國3300家三甲醫院,近五年只有10%左右的醫院采購了醫保目錄內的創新藥?!叭绻朐弘y的問題不解決,創新藥定價再怎么放開,實際上還是很難讓患者真正獲益?!眮喪⑨t藥董事長兼CEO楊大俊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指出,多年來創新藥企最大的困擾,是花費了大量精力與資源進入國談,也接受了降價,但這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多數都卡在了國談到入院的“最后一公里”上。
余強介紹,一款創新藥,從進醫保到入院銷售起量,至少需要兩年。進入醫保后,藥企還需投入大量資金在“鋪醫院上”,各省的銷售代理去和三甲醫院一家家談,拜托醫院盡快召開藥事會并進行新藥引進?!耙恍┤揍t院甚至有隱性‘門檻’,新藥入院的條件是藥企每年給醫院幾十萬科研贊助費?!鼻笆鰟撔滤幮袠I人士說。

“藥事會”的全稱是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負責審核新藥引進、制定用藥目錄與監督合理用藥。按照規定,創新藥引進前需經藥事會集體審核投票。多位藥企負責人透露,很多醫院會找各種理由不開藥事會,“有的醫院一兩年才開一次”。
國家層面也注意到了創新藥的準入困境。《若干措施》中專門提出一條:鼓勵醫保定點機構于藥品目錄更新公布后3個月內召開藥事會。此外,對商保目錄的創新藥,還給予“三除外”支持,即:不計入醫保自費率指標、不納入集采替代藥品監測、不納入按病種付費范圍。醫保和商保目錄內的創新藥都可不受“一品兩規”限制。
多位醫藥行業人士認為,這是對醫院的一種“松綁”。問題是:醫院的大門真的打開了嗎?
醫院推行按病組/按病種(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之后,醫保部門對醫院的考核趨嚴,醫院出于總體控費考慮,往往傾向于優先使用集采中選低價藥,而非高價創新藥。另外,醫保自費率,即醫保目錄外自費項目占比,以及集采替代藥品監測,即監測醫院是否優先使用集采中選藥品等指標,都限制了公立醫院對創新藥的選購。
陳昊認為,政策上的所謂“松綁”,很難從根本上對醫院引入創新藥的行為產生影響,“因為總的帽子是摘不掉的”。他解釋,公立醫院總的用藥品類與規模是有限的,“中國頂級的三甲醫院,可能也就只需約800個品種”。近年來,醫保藥品目錄不斷擴大,相應地,目錄外藥品的空間就越來越小?!凹词箯娭埔筢t院每個月都開一次藥事會,能引進的新藥總數仍非常有限?!?/p>
他建議,要解決創新藥的入院難題,長期來看,最根本的舉措是實行醫藥分業,這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常見的一種制度設計,即將醫療行為與藥品銷售徹底分離,醫院與藥房獨立運營,讓醫生處方自然流轉,醫院只需收取相應的服務補償費用,也不用再受用藥規模和藥占比等限制。
楊大俊則建議,從患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未來國家可以出臺相應政策,讓每年所有成功進入國談的創新藥“一步到位”,直接準入醫院。特別是藥監局附條件批準上市的創新藥,“因為每年這類藥物的數量非常少,門檻也很高,其中一條重要的準入條件,就是藥物可滿足臨床急需”。
與藥企類似,多數商保公司也在等待政策的進一步明晰。
由中再壽險、鎂信健康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中國創新藥械多元支付白皮書(2025)》(以下簡稱《白皮書》)中列出一組數據:2024年我國創新藥械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620億元。其中,醫?;鹬Ц墩急?4%;個人現金支付占比49%;商業健康保險支出約124億元,僅占7.7%,支付結構失衡顯著。
“和商保接近1萬億元的保費規模相比,賠付在創新藥的比例是很少的。”鎂信健康首席創新官馮昊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他看來,這一支付格局凸顯出兩個問題:一是商業健康險支付占比尚沒有達到理想水平;二是患者自費負擔過重。
陳昊指出,國家一直強調要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但如果商保整體的“盤子沒有做大”,人們購買商業健康險的動力不足,對創新藥的支付就是“無源之水”。在他看來,商保參保意愿不足,也與醫保和商保之間的界限不清有關?!斑@是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從實踐來看,這些年,醫保的報銷比例、服務范圍都在不斷提高,醫保納入創新藥的數量也在持續增長。而醫保泛福利化的后果,就是商保的空間被擠占?!?/p>
他認為,國家在解決創新藥的支付難題之前,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醫保的‘保基本’,保的到底是什么?”

圍繞商保創新藥目錄的各種官方解讀中,有一個關鍵詞很難繞開:“真創新?!?/p>
一邊是國家藥監局加速批準國產創新藥上市,2025年上半年,已有近40種1類創新藥獲批上市,數量接近2024年全年總量48種。另一邊是國產創新藥研發的同質化現象突出,靶點扎堆,特別是針對PD-1、HER2、EGFR等成熟靶點,藥企紛紛布局,業界形容現在是“百團大戰”式“內卷”。
根據清華大學藥品監管科學研究院與醫藥魔方聯合編纂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創新藥產業》,中國在全球熱門靶點中的貢獻度最高,Top20靶點中有18個靶點的藥品數量在全球占比超過50%。
金春林指出,國內現在所謂“創新藥”,多數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原始創新藥,只是在國外已有靶點的基礎上“稍微做點結構上的修飾或改造”,也就是模仿型(Me-too)藥物。很少有藥企從臨床真實需求出發,針對新靶點的首創新藥(First-in-Class)不僅數量極少,而且技術和資金門檻都非常高。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專家指出,一方面,中國的創新藥研發比國外起步要晚,有一個逐步從跟隨到原創的過程;另一方面,當下的資本環境以及制度與政策環境中,也存在著阻礙源頭創新的因素。在我國,創新藥的研發雖以企業為主體,另一類研發力量——醫院也不容忽視。
在藥物的臨床研究階段,有兩種核心模式,一種是更常見的由企業主導,以新藥注冊申報及上市為最終目的的GCP試驗(遵循“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即GCP),另一種是由醫療機構發起,重點在于探索新療法的“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以下稱“IIT試驗”)。
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長聘教授曾小峰團隊最近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一項IIT試驗成果,研究甲氨蝶呤治療骨關節炎的效果。他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IIT試驗的價值非常大,可以直接解決醫生在日常臨床中遇到的一些核心問題,但目前,多數藥物臨床研究仍集中在GCP,真正由醫生發起的IIT試驗在數量上就不多,高質量的更是鳳毛麟角。
“首要問題還是錢?!痹》褰忉?,IIT試驗也要按照GCP的標準執行,這意味著要投入大量資金,僅靠中國醫生手上的課題經費往往杯水車薪,“比如我們最近申請到了一個600萬的課題,聽起來不少,但在真正的藥物研發中,這點錢連最基礎的化驗費用都不夠”。在他看來,醫院如果沒有外部的企業資源支持,很難推動系統性的藥物創新研究。
另一重限制來自政策。2024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家疾控局等單位發布了一項針對IIT的政策?!夺t療衛生機構開展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管理辦法》的第12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當使用已經批準上市的藥品,在其適應證范圍內開展臨床研究。
曾小峰解釋,這條新規對醫院的藥物創新造成了很大限制,IIT試驗是為了探索新的藥物和治療路徑,如果只能“老藥新用”,就無法推動創新藥的原創性研發?!澳壳暗乃幬镅邪l和臨床需求間存在明顯脫節。很多有價值的研究,往往源自臨床一線醫生的觀察?!?/p>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藥物臨床試驗機構Ⅰ期病房主任李安寧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一些常見的精神疾病如分裂癥和抑郁癥,只有30%左右的患者能在治療后達到臨床痊愈。藥物的副作用問題也很突出,比如很多常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患者使用后可能會出現食欲增加、體重增加,以及血糖和血脂的異常。因此,從尚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角度,精神類疾病相對其他疾病領域,對新靶點藥物的需求更迫切。
IIT試驗做源頭創新的入口被堵住后,臨床醫生的研發熱情也受到了影響?!坝袝r我們感到成就感不足,只能幫企業去完成它們的GCP任務,就是走個流程,無法自己探索無人區?!币晃欢啻螀⑴c臨床研究的一線醫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多位專家建議,未來,政府可以考慮通過設定研究門檻,有條件、逐步地放開監管,“不能‘一刀切’堵死,至少應為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提供特殊的進入通道,允許臨床醫生也開展‘真創新’嘗試”。
在宋瑞霖看來,醫院天然就是創新的源頭,只有醫院深度參與整個創新鏈條,創新藥的源頭創新才有可能真正發生。他認為,下一步,推動醫療機構與企業的深度融合非常關鍵?!搬t院擁有資源和臨床問題,企業具備轉化能力,兩者之間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創新閉環?!?/p>
金春林指出,中國創新藥的發展已進入追求源頭創新的階段,但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過去主要是“跟跑”,現在正向“真正并跑”的階段過渡,這一過程,需要時間積累和系統性的支持,國家也需要同步給予更多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
創新藥行業寒冬何時才能真正過去?
“很簡單,一方面看患者能否從中真正獲益,這涉及創新藥的臨床可及性和‘真創新’的程度;另一方面要看支付難題能否解決,行業是否有足夠的商業回報去持續投入研發,這也決定了藥企和投資人對未來的信心。”前述創新藥行業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