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看過一個有趣的熱門帖子,主題大概是“曬曬你最喜歡的玩具”,網友反應之熱烈出人意料,跟帖數千,更想不到的是,曬玩具的絕大多數為中年人。
其中一個故事我印象很深。那位網友發了一只已經面目全非的玩具熊照片,是剛上小學那年外婆送她的禮物,從此,每天睡覺她都抱著這只玩具熊。小熊陪伴她上了小學又上寄宿中學,離開家鄉念大學,后來結婚生子,這只玩具熊見證了她前半生所有重要時刻。曬圖的時候小熊已經30歲,毛禿了,鼻子掉了,破敗不堪,仍然被擺在她床頭。
誰說成年后,就不再需要玩具了呢?幾年前,演員瑪格特·羅比在《詹姆斯·科登深夜秀》上開玩笑說:“拜托,誰也別對我30歲還每晚抱著兔子睡覺這事進行精神分析。”下面一片理解的笑聲和掌聲。
玩具曾賦予我們天馬行空、將幻想與現實結合、創造一個嶄新世界的魔法,隨后又在所謂成長和成熟中被我們刻意疏遠。幼稚、裝嫩的批判讓人們羞于展露內心對玩具的不舍,但當現代社會變遷演變為一場浩大的拆解工程,使人際關系變得流動、短暫和脆弱,這種擔憂又變得不值一提。且在隨之而來的壓力下,迫使人們回頭從簡單的事物中找到安慰。美國的自然療法醫生莎拉·甘奈特說,重溫童年樂趣已經成為壓力之下成年人的一種治療解決方案。
近幾年,英語文化中出現了一個新詞——Kidult(大小孩)。英國《每日星報》解釋說,這是“kid”(孩子)和“adult”(成人)的組合詞,指那些對傳統兒童愛好感興趣的成年人,年齡范圍從20多歲到50多歲。收集娃娃,購買玩具,Kidult將成年人的生活與重溫童年樂趣的愿望都融合在一起。
在國內,Kidult同樣正當時。《2025年中國IP玩具行業報告》顯示,IP玩具需求不斷擴張。“大小孩”群體消費崛起,美國成人已成為最大玩具消費群體,中國預計也將延續這一趨勢。
在越來越原子化的生活中,人的孤獨和失重感是顯而易見的,當“人—人”的社會關系支持越來越難以獲得的當下,“人—人”關系之外的情感聯結被重新看見——玩具們點燃了冬日的火把,成為治愈與溫暖的象征物。在小小玩具構成的烏托邦里,人們得以短暫棲息。
無論樂高、變形金剛、毛絨兔子還是拉布布,大膽承認自己依然需要它們吧,不必不好意思。畢竟這些玩具“對小學生可能有點幼稚,對成年人剛剛好”。

@早餐想喝小米豬:我們每個人都曾是小孩子,只是少數人記得。
人流就是促進城市發展建設的動力,也是促進城市景區消費的源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