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我去市民公園散步,被“寧鄉四髯”的雕像吸引。要說雕像最特別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四人年紀輕輕,都留著長胡須。這是為何呢?且聽我慢慢講
“寧鄉四髯”是何叔衡、姜夢周、謝覺哉、王凌波的合稱。他們四人早年都在云山書院讀書或任教,由于志趣相投,便相互勉勵,共同探討救國救民的道路。當時寧鄉舊派人物害怕革命,認為革命者都是年輕人。為了隱藏身份,他們就都留著長胡須,借以掩護革命活動。
時間回到1901年,在沙田一家名為“小金陀館”的私塾里,謝覺哉、姜夢周、王凌波共同求學。何叔衡在小金陀館不遠處的一家私塾教書,也時常過去切磋求學之道。從那時起,“四髯”便開始了密切交往。他們四人義行鄉里,為窮人打抱不平。在他們的影響下,更多的同學加入反帝反封建的行列。
1907年,姜夢周考入了寧鄉駐省中學,謝覺哉考入了省立商專,王凌波則就讀于湖南省立高等學堂。三人畢業后與何叔衡一起革新寧鄉教育,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謝覺哉一生,不謀私利,不圖虛名,廉潔奉公,數十年如一日,甘做人民的公仆。他常常對子女說:“我是共產黨人,你們是共產黨人的子女,不許有特權思想。”
何叔衡與毛澤東、蔡和森等同學志同道合,積極參加革命活動,為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姜夢周主要從事教育工作,他團結進步教師,銳意教學改革:規定統一教材,實行“薄費多徒”,招收女生,定期考核教學效果等。
王凌波積極參加、組織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曾主持湖南國民黨黨務工作,積極支持開展工農運動和民眾運動,堅決反對國民黨右派的反動行為。
如今,到公園散步的人,總會在雕像前駐留。老人把孩子帶過來,瞻仰他們的風姿,講述他們的故事。更有老師把課堂搬到雕像前,讓學生銘記紅色革命事跡,傳承和弘揚偉大的革命精神。
“寧鄉四髯”是寧鄉人的驕傲,“寧鄉四髯”的精神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