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閱讀題綜合性很強,注重考查同學們的核心素養、閱讀能力、科學精神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下面以一道中考真題為例,對該題型進行剖析。
原題再現
例閱讀下面文章。
太陽能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晝夜、季節及天氣等因素對持續、穩定地利用太陽能有較大影響。
儲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 Ca(OH)2/CaO 儲熱體系受到廣泛關注,其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脫水反應器可將太陽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存儲起來,需要能量時,水合反應器中發生反應釋放熱量。
除 Ca(OH)2/CaO 儲熱體系外,科研人員對其他體系也進行了研究。圖2列舉了幾種儲熱體系的儲熱密度(單位質量儲熱材料的儲熱量),它們的反應原理可表示為:A?B+C ,吸熱; B+C?A ,放熱。這些儲熱體系均借助物質相互轉化來實現能量的存儲和釋放。




總結提升
中考化學試題中的科普閱讀題一般都是介紹新材料、新科技、新藥品、食品安全、化學與能源、化學與環境等方面的說明文,文章中會包含物質的組成、結構、變化、性質、用途及其制法等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一般以文字、圖表、示意圖、流程圖等多種形式呈現。
科普閱讀題需要同學們運用自己已經形成的化學觀念,結合比較、分析等科學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對化學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認識和責任擔當。
同學們在解答科普閱讀題時,一般可以遵循如下四個重要過程,
一、通讀全文,歸納文章主題,圈畫關鍵信息
科普閱讀題往往篇幅較長,涵蓋眾多化學知識與現象描述。同學們應先通讀全文,對內容有整體認知,了解文章圍繞何種化學主題展開,如化學物質的性質、化學反應原理、化學的應用等。
閱讀時,拿筆圈畫關鍵信息,如物質的名稱、特性、反應條件、實驗數據等。同學們應著重關注這些關鍵信息,以為后續解題奠定基礎。
二、從題中的圖表、流程圖等提取主要信息
1.數據表格
呈現實驗數據、物質性質對比(如溶解度、導電性)或變量關系(如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關注點:橫向比較不同條件下的數據差異,縱向分析變量趨勢,注意單位(如℃、g/L)。
2.示意圖/模型圖
展示微觀結構(如分子、原子排列)實驗裝置(如過濾操作)或反應過程(如光合作用、電池原理)。
關注點:結合圖例和標注,理解箭頭、顏色區分或比例尺的含義(如顏色深淺表示濃度變化)。
3.流程圖/步驟圖
描述工業生產流程(如合成氨、海水淡化)或實驗操作步驟(如粗鹽提純)。
關注點:關注步驟順序、反應條件(如高溫、催化劑)和副產物(如循環利用的物質)。
4.曲線圖/折線圖
表示物質性質隨條件變化(如溶解度曲線 ??pH 變化曲線)或反應趨勢(如質量隨時間變化)。
關注點:分析拐點(如反應結束時間)斜率(變化速率)和平臺區(平衡狀態)。
5.對比分析
通過多組實驗或不同方案的優缺點比較(如傳統工藝對比綠色化學)。
關注點:提煉差異(如效率、環保性)并聯系題目解決問題(如選擇最佳方案)。
三、聯系所學知識,靈活遷移運用
科普閱讀題雖然是以新情境、新材料呈現的,但考查的核心仍是初中化學觀念。答題時,同學們要將試題信息與所學化學觀念緊密聯系,要基于真實的情境,依據常見的物質性質,運用研究物質的一般思路與方法多角度分析和解決題目中有關化學變化的實際問題。通過知識遷移,把新知識融人已有知識體系,從而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四、規范答題表述,確保條理清晰
組織答案時,語言表達要規范、準確、簡潔。涉及化學用語書寫的,如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務必保證書寫規范。
變式探究
閱讀下面的科普短文,回答相關問題。
氨是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可用于制造硝酸和氮肥,氨主要來自人工合成。1909年,弗里茨·哈伯成功利用氮氣和氫氣合成出氨。工業合成氨的流程如圖3所示。
為了找到合成氨反應合適的催化劑,人們做了6500多次實驗,發現鐵觸媒效果較好。在鐵觸媒作用下,用體積比為1:3的氮氣和氫氣合成氨,當容器中氨的含量不再發生變化時(平衡時),測得氨的含量分別與溫度和壓強的關系如圖4所示。
1913年第一座合成氨工廠建立。如今全球合成氨年產量超千萬噸,其中大約85% 的氨用于生產氮肥,緩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資源與龐大的糧食需求之間的矛盾。


(1)工業上可用 方法獲得合成氨的原料 N2 (2)甲烷和 H2O 高溫下反應得到CO和原料氣 ΔH2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從“合成塔\"中出來的氣體是 (選填\"純凈物\"或\"混合物”)。(4)科學家研究合成氨反應催化劑的目的是(5)按下列條件進行合成氨反應,平衡時氨的含量最高的是 (選填字母)。a.200大氣壓、 300°C b.200大氣壓、 .500°C c.400大氣壓、 .300°C d.400大氣壓、 .500°C
答案:(1)分離液態空氣
(3)混合物(4)加快 反應速率(5)c
(作者單位:沈陽市第三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