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科普人員的科普能力,改善科普工作的效果和有效性,有必要對其開展相應的培訓。雖然科普人員所接受的教育告訴了他們該如何去開展研究,如何做實驗,如何發表研究結果,但是卻幾乎沒有教給他們該如何向外行受眾去傳播科學。如果說傳播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技能的話,那么它就是可以習得的,是可以通過相應的培訓獲得并進一步提升的。
新修訂的《科普法》第三十九條明確:國家加強科普工作人員培訓和交流,提升科普工作人員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建立專業化科普工作人員隊伍。這也就相應地要求,加強科普人員的培訓是開展科普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相應的調查也表明,雖然絕大多數甚至幾乎所有的受訪科研人員都認識到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實踐層面上還存在著“知行反差”,至少其中存在著的一個原因就是科普技能的缺乏和不足。
當然,我們的科普工作也在與時俱進,需要與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態勢協調同步,科普的理念也需要從“知識補課”向“價值引領”轉變,科普的目的也需要調整到讓公眾“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在能力的維度上可以參與科學問題的決策,與之相對的是,針對科普人員的科普培訓也需要迭代升級。因為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參與科學決策就不僅僅涉及科學知識這一個淺層次的問題,更需要參與者具備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實際問題一定不是單一維度的,也未必是線性的,甚至是各種情況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況,需要相關人員調用各種資源加以解決,科學則是一種牽涉其中的必不可少的資源,因而研究真實情境中的科學問題就十分必要,同時這也是科普發揮作用的地方。
據初步統計,當前面向科普人員的技能培訓確實更多地著眼于“技能”層面上,包括但不限于如何撰寫科普文章,如何做科普演講,如何拍科普視頻,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內容等等,當然也有對科普政策的解讀,科普發展趨勢的研判等相對形而上的內容。當然這些培訓也確實給科普人員提供了必要的支撐,有效地提升了科普的技能和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或者說需要進行迭代升級,以與科普工作的要求相適應。
從科普工作的目標受眾這一最終落腳點的角度來說,科普并不是要讓每個人都成為科學家,而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夠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同時我們也需要承認,科學理解世界的方法與人們的日常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在開展科普工作的過程中注重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維度,唯其如此,科普才能真正達到效果。但是從科普工作者本身來說,在對其進行科普技能培訓的時候也需要有相關課程的配置。
就當前面向科普人員的培訓來說,著眼于實用技能的培訓會導致“對文化中的科學作用的深刻理解”存在不足,因為這種理解需要考慮當前科學在其中得以運作的文化動態,以及科學家可以在這種動態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也就意味著需要培訓這些科普工作者作為科研領域的專業人員如何去傳播他們的知識、經驗和精神氣質,用科林斯的話來說,這是一種存在于專家身上的“內隱知識”,即他們所擁有的能夠執行專業任務卻無法解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一種技能,這其實可以被理解成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在內的一套價值觀。
因而面向科普人員的培訓課程需要加強這個維度上的內容開發,讓接受了培訓的科普人員知道如何去傳播和普及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中是如何遵守科學的精神氣質的,即哪些方面體現了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又是如何一以貫之地踐行的,以及這些維度在自己的工作中發揮了哪些重要的作用,產生了什么樣的結果,甚至包括這些維度被公眾所理解和掌握將會產生什么樣巨大的社會效果。要讓公眾理解科學,就需要他們去理解科學的精神氣質,而在讓公眾理解之前,從事科普的人員首先需要去了解,把這些“內隱知識”發掘出來,做到可辨識,可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