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貝殼”,還有許多你意想不到的“花邊小新聞”。經常買“二手房”的寄居蟹當起了偵探,對這些不為人知的殼的奧秘進行了深挖——
旋轉方向之謎
螺殼有左旋、右旋之分。把螺的殼頂朝上,螺口面向觀察者,通常情況下,如果螺口在右側,即螺殼沿著中軸順時針生長,叫作“右旋螺”;如果螺口在左側,即螺殼沿中軸逆時針生長,就叫“左旋螺”。
自然界絕大多數螺殼都是右旋螺,左旋螺則十分罕見。關于這一現象的成因曾有多種解釋,但唯一被實驗驗證的觀點是:螺殼左旋或右旋的特征由一特殊單基因控制,就像雙向開關一樣,該特征同時受到母體基因型的調控。因此,只有同時繼承了來自雌雄螺左旋基因的后代,才有機會發育成為左旋螺。
貝殼動物會“打洞”
你撿過的貝殼里,是不是有一些被打了規整的圓孔?這些有著渾圓洞洞的貝殼不一定是人類丟失的項鏈吊墜,而可能是肉食性海螺的作品。你相信嗎,海螺之間,竟也會互相“食用”。肉食性海螺的齒舌像一輪銼刀,在酸液的配合下,無需多大氣力就可以在獵物的貝殼上鉆出一個小孔,然后吸食獵物的身體。
刺客的“毒”門絕技
芋螺大家族是出了名的用毒高手。芋螺屬有500多個物種,幾乎每種都有自己獨特的毒素配方。
有些螺還具備致命的注毒能力,比如大名鼎鼎的地紋芋螺,諢名“殺手芋螺”,它們的身體構造特殊,毒腺制造好毒液后,會灌注到箭一樣的齒舌上。如果你是一條正在睡覺的小魚,它們就會顫顫巍巍地舉著吻部靠近你,發射!你就毫無知覺地被吞食了。
芋螺的毒液是神經毒素,能在瞬間使小魚麻痹,而中招的往往是在海邊撿拾貝殼的人,或者是光腳走在海床上的潛水者。雖然這些毒液并不是為人類準備的,但當芋螺感到生命受到威脅時,也會毫不猶豫地予以還擊。因此,在有芋螺分布的海邊玩耍時,可千萬要離它們遠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