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問世界上什么動物最危險,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兇猛的或有毒的,比如尖牙利爪的獅子和老虎,力大無比的河馬和大象,藏在陰影中的蝎子和毒蛇……的確,這些動物非常厲害,它們的攻擊往往是致命的。
但是,這些動物要想成為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殺手,存在一個共同的劣勢,那就是數量不夠多,人們不容易遭遇它們。因此,在動物界“年度致死人數”的榜單上,冠軍不是毒蛇猛獸,而是無處不在的昆蟲。無論古今,都是如此。
傳播疾病的昆蟲
即便將昆蟲按不同的科屬分類排行,位居榜首的仍然是一類昆蟲,那就是我們整個夏天都要面對的蚊子。
蚊蟲叮咬看似尋常,大多數時候只會起個包,癢一會兒。但是,由于基數實在太大,由蚊子偶然傳播的各種疾病每年會導致75萬~100萬人死亡。這是因為,蚊子傳播的疾病種類實在太多了。
最常見的蚊子有三個屬:伊蚊屬、庫蚊屬和按蚊屬。它們“各有所長”:
伊蚊擅長傳播病毒病,其中包括肆虐非洲和南美洲的黃熱病,至今仍在熱帶地區時不時爆發的登革熱,以及一度占據新聞頭條、引起全球恐慌的寨卡病毒。
庫蚊能傳播乙型腦炎,以及流行于非洲、歐洲和美洲的西尼羅熱。
最有名的蚊傳病當數瘧原蟲引發的瘧疾,由按蚊“獨家”傳播。這是因為瘧原蟲的生命周期中有一個階段必須在按蚊體內進行。按蚊叮咬了瘧疾患者后,血液中的瘧原蟲會進入按蚊體內,發育增殖。待按蚊下次叮人時,它就通過自己的唾液,把瘧原蟲傳給下一個受害 者。
除了蚊子,其他一些吸血昆蟲也能在動物殺手榜上占有一席之地。亞洲干旱地區的白蛉能夠傳播利什曼原蟲病,南美洲的錐獵蝽能夠傳播恰加斯病,非洲常見的采采蠅則會傳播非洲錐蟲病。這些昆蟲每年各自會造成1萬~1.5萬人死亡。
古代的災星
在昆蟲威脅人類生存的方式中,更可怕的是吃光人類的食物。最擅長這件事的昆蟲是蝗蟲。
中國作為歷史上受蝗蟲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面對的主要是東亞飛蝗的威脅。東亞飛蝗分為散居型和群居型。一般年景里,它們數量不大,密度很低,都是散居型,危害很小。但是一旦遇到大爆發的年份,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這時,無數的蝗蝻(蝗蟲的幼體)聚在一起,在高濃度的群體信息素的“召集”下,性情大變,切換到群居型的行為模式:所有的蝗蝻朝著同一個方向移動,一同進食,把所有能吃的植物吃光。
如果不跟隨群體的腳步,一只蝗蝻很可能會餓死。于是,饑餓推動著蝗群橫掃大地,所到之處寸草不留。化為成蟲后,蝗群有了飛行的能力,推進步伐大大加快,破壞力成倍上升。
蝗災的結果,是農田里的莊稼被徹底摧毀,人們沒了食物。在古代,通信和運輸都不發達,一個地方爆發蝗災時,往往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援。受災的人們往往活活餓死,即使逃荒到別處也是九死一生。在中國古代,這樣的事并不少見。
在有史書記載的2700多年間,光是有記錄的地區性或大面積蝗災就有900多次,平均不到3年就會爆發一次,每次都會造成人口的大量減少。可以說,在大部分時間里,蝗蟲是比蚊子厲害百倍的人類“殺手”。
直到1949年以后,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政府的大力治理,東亞飛蝗的數量年年都被控制在較低的水平,“蝗災”這個詞才真正遠離了中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