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冀北電網新能源裝機容量已突破8000萬千瓦大關,率先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占比“雙主體”。傳統新能源發電方式如同依賴“火車頭”的“車廂”,自身難以主動維持電網電壓和頻率穩定,易引發過電壓、振蕩等系統安全風險。在此背景下,亟需開展主力電源型新能源技術攻關,讓新能源具備自主“構網”能力,主動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在“雙碳”戰略目標的強力驅動下,我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經歷了跨越式發展。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作為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的先行者,截至目前,冀北清潔能源基地新能源裝機容量已突破8000萬千瓦大關,占統調裝機比例超過 80% ,率先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雙過半。隨著新能源從原來的補充性電源成長為主力電源,如同一顆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必須要承擔遮風擋雨的責任。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如何使新能源發電具備類似于火電機組的支撐能力,成為擺在電力研究人員面前的共性難題。
何為主力電源型新能源?其核心內涵在于,新能源不僅要實現裝機規模上的主體地位,更需主動承擔起維護電網安全穩定的關鍵責任。主力電源型新能源應具備自主構建并維持電網電壓與頻率的能力,能夠主動提供慣量響應、暫態頻率支撐以及無功調節等功能,其對外特性應盡可能接近傳統的同步發電機。在以傳統同步機組為主的電力系統中,傳統新能源發電類似于火車車廂,需要同步機組這個火車頭拖著才可以行駛。隨著新能源裝機占比越來越高,好比火車車廂越來越多,便會造成系統承載力不足,進而引發過電壓、寬頻帶振蕩等新型安全穩定問題。這就需要對新能源進行改造,使其具備自驅能力,類似于和諧號每個車廂都有驅動電機一樣,在車頭與車廂共同驅動下才能讓整列火車跑得更快更遠。
目前,構網型控制技術(Grid-formingControl)是實現新能源主力化的主流技術路徑,是與跟網型控制(Grid-followingControl)相對應的變流器兩類基本控制策略,它賦予新能源類似同步發電機的自主建立電壓、頻率的能力。構網型控制技術在大規模新能源匯集系統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多維度、深層次的挑戰,具體表現為設備性能距離主力電源尚有不小差距、設備選型與配置原則缺失、跟/構網設備協同控制復雜、測試評價體系不完備等方面。
面對重重挑戰,冀北公司敢為人先,率先開展構網型技術的探索與實踐,逐步構建起清晰的技術攻關與示范路徑。早在2017年就依托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成功建成包括59臺2兆瓦風電、24臺500千瓦光伏和2臺5兆瓦儲能的世界首座百兆瓦級虛擬同步發電機電站,使風光儲電站具備模擬常規火電機組的調頻/調壓外特性的功能。2022年冀北公司獲得“大規模新能源主動支撐控制技術”國網公司科技攻關團隊、“風光儲并網運行與實證技術”國網公司實驗室雙命名,為項目繼續開展攻關奠定了基礎。同年,還啟動了風光儲登高行動計劃,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應用構網技術升級風光儲,從而實現友好并網技術的再次引領。在此基礎上將其納入張承地區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子工程一“構網型風光儲主動支撐與匯集組網科技示范工程”,從設備、場站、系統、實證四個方面對構網型技術開展攻關與示范,計劃對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的596兆瓦新能源進行改造,并擴建150兆瓦風電光伏,涵蓋構網型風機、構網型光伏、構網型動態無功補償裝置、構網型儲能、同步調相機等多類主動支撐模式。
依托張承子工程一,項目團隊對主力電源型新能源運行原理、控制策略、試驗測試等關鍵技術開展攻關,提出了新能源機組穩態/暫態全工況構網控制策略,創造性構建了包含9大類、231項嚴苛測試工況的構網型設備性能測試評價體系,并完成了11個型號設備的實驗室硬件在環測試,實現了構網型風、光、儲、動態無功補償裝置四大類主流技術路線的全覆蓋測試,其中包括國內首臺構網型風儲一體機、首臺雙星型構網型動態無功補償裝置等標志性產品。
新能源從裝機主體躍升為安全穩定的責任主體,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不可逆轉的趨勢和必由之路。面向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深化主力電源型新能源技術攻關,在技術研究、工程示范、標準引領等多個維度持續發力,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冀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