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子治療技術》是康復治療學等專業的核心課程,涉及多種物理治療技術原理、操作及應用。隨著康復醫學發展,經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tDCS)這一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技術因在臨床康復治療中成效顯著而備受關注。將tDCS引入該課程教學,既能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及時接觸前沿技術,拓寬專業視野;又能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手能力,使其更好地契合臨床康復治療工作需求。因此,探討tDCS在《物理因子治療技術》課程中的應用,對完善課程建設、培養高素質康復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前沿案例具有新穎性、真實性和復雜性的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將前沿案例引入《物理因子治療技術》課程,讓學生圍繞案例展開探究,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tDCS技術的原理、應用和研究方法,同時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可以向學生提出啟發式問題:“為何相同刺激參數下,部分被試工作記憶改善顯著而另一些效果微弱?”以此引導學生結合文獻探討個體解剖差異、基線認知狀態、焦慮狀態水平等因素對tDCS治療效果的影響。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個體大腦結構和功能差異,如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神經連接強度與代謝活動不同,會影響tDCS調節神經元興奮性的效果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嘗試設計后續實驗驗證假說。有的小組提出用fMRI和DTI等更精確腦成像技術評估被試大腦結構與功能,分析個體解剖差異與療效關系;有的小組設計分層實驗,按被試基線認知狀態和狀態焦慮水平分組,給予相同參數tDCS刺激,觀察認知改善情況。此過程讓學生深入理解tDCS技術應用,掌握科研方法,培養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科研素養的重要環節,模塊化實驗將復雜的實驗內容分解為相對獨立的模塊,每個模塊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便于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實驗技能。將tDCS-認知行為測試聯合實驗范式進行標準化、安全化改造后應用于課堂教學,設立獨立實驗模塊,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完整的科研實驗流程,從實踐中加深對tDCS技術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例如,在《物理因子治療技術》課程中,教師可以設置“tDCS認知調控”獨立實驗模塊,學生2~3人一組,在教師嚴格監督下參與完整實驗流程。以“陽極tDCS刺激左側DLPFC對言語工作記憶的影響”實驗為例,被試篩選時,學生依據實驗要求制定標準,排除患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疾病及服用影響神經系統藥物者。電極定位安放環節,學生運用頭部解剖知識和定位方法,精準將電極置于左側DLPFC對應頭皮位置,保證接觸良好,并設置合適電流強度(如1mA)與刺激時間(如20分鐘)。認知任務執行階段,學生指導被試完成數字廣度或詞語記憶等言語工作記憶任務,記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等行為數據,同時采集tDCS刺激前后的大腦影像數據。最后,學生用數據分析軟件處理數據,比較刺激前后被試工作記憶表現和大腦靜息態網絡連接變化,驗證刺激效果。此過程讓學生掌握tDCS操作方法,提升科研實踐能力。
在課程考核方面,應將tDCS相關內容納入考核體系。理論考核部分,除了考查學生對tDCS基本原理、技術特點等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外,還應設置一些綜合性的題目,如分析tDCS在不同疾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方案選擇依據,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可結合前沿案例,考核學生對tDCS在認知障礙治療研究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實踐考核則重點考查學生的設備操作技能和臨床應用能力。可以通過現場操作考核和案例分析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現場操作考核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tDCS設備的正確操作,包括電極放置、參數設置等;案例分析考核則提供實際的臨床案例,要求學生根據案例情況制定合理的tDCS治療方案,并闡述方案制定的理由和預期治療效果。同時,對于參與模塊化實驗的學生,還可根據其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如實驗設計合理性、數據采集準確性、數據分析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核,全面評估學生對tDCS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應用該技術。
總而言之,經顱直流電刺激在《物理因子治療技術》課程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前沿案例驅動探究式學習和模塊化實驗賦能專業學生科研訓練,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科發展。在今后的教學中,應進一步優化tDCS在課程中的應用策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機會和實踐平臺,以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康復治療專業人才。
(作者單位: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