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的心智也在慢慢成熟。回首過往,那些哭過的、笑過的、苦過的、甜過的、瘋狂過的日子皆令人難忘,每一種經歷都在豐富我們的人生履歷,每一種人生都同樣精彩。
——題記
岔路上的第一步
我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人擁有選擇的自由,卻沒有逃避選擇的自由。”人生即是一連串的選擇,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始終置身于選擇的洪流之中。
不過,對很多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并沒有多少選擇權,因為選擇權都掌握在父母手上,小到日常衣著、興趣班,大到升學擇校,這些都由父母說了算。我也一樣。那時,我激烈地反抗父母執意讓我就讀私立初中的決定——只為和好朋友上同一所初中,然而最終不得不服從父母的安排,進入那所陌生而壓抑的學校。
初中三年,我奮斗了三年,只為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績,換取自主選擇高中的權利。終于,我如愿以償,考上了全市唯一的非寄宿制重點高中。雖然父母和親戚們都勸我選擇更好的寄宿學校,認為走讀會浪費時間,但我仍堅持自己的決定,代價是:每天早晨不得不6點半前起床,在晨光中追趕公交車;晚上則要在下班高峰期的人潮里艱難地擠上車。此外,我還要抵抗學校周邊形形色色的誘惑——商場琳瑯的商品、奶茶店誘人的招牌,無一不在拉扯我的腳步。或許在別人看來,這樣的堅持毫無意義,但只有我清楚,每天的奔波與忍耐,都是為了守住自己的選擇。
無悔選擇,無畏前行
由于我們高中采取模仿大學的教學模式——倡導自由、自覺的學風,那些自律性稍弱的學生,極易在寬松的環境中迷失自我。當全市陷入升學焦慮的漩渦,自由的學風在家長眼中便成了原罪。而只要我的成績稍有波動,父母便會將其歸咎于我當初的抉擇。帶著我的不甘,也帶著對母校的熱愛,我發誓一定要考上重點大學,一雪前恥,為母校爭光。
整個高一,我拼盡全力學習,終于在高二分班時順利進入了重點班。然而,短暫的欣慰很快被新的焦慮取代:與其他寄宿制學校相比,我們學校不設早修與晚自習,每日平白缺失三小時學習時間;重點班的老師上課節奏特別快,常常還沒等我理解前一個知識點,下一個概念就砸了過來,筆尖永遠跟不上老師的思路,更多的時候,我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問題。我偶爾也會想,如果當初選擇了寄宿制學校,或許就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高效地完成作業,還能省去通勤時間。但我一想到,這所學校是我遵循本心選擇的,這是我第一次自己決定人生道路,就算咬牙堅持到眼眶發酸,也絕不回頭。
高三時,學校安排了晚課,還在晚課后新增了晚自習,這意味著我每天晚上都要10點20之后才能回家。從喧鬧的市中心乘車返回城郊的家,我獨自走在空蕩的深巷里,看著自己的影子在路燈下被拉長,又隨著腳步前行逐漸隱入巷子盡頭的黑暗,這場景就像我當初力排眾議做出人生第一個重要選擇時,早已預見這條路上的孤獨一樣。當我走到家樓下時,眼前驀地出現了媽媽等我歸家的身影。我突然感到鼻子一酸:父母或許仍不認同我的選擇,卻用沉默的守護為我筑起一道退路。
不同的道路,同樣的精彩
懷著我的夢想,帶著父母的期許,我自信滿滿地奔赴高考的戰場。只可惜,由于基礎沒有打牢,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中,我只以“差一點過一本線”收場。看到成績的那一刻,我感覺所有的人生藍圖都化成了齏粉。
其實,高考并不是人生的終結,而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我明白這個道理,但在真正踐行之前,我得先確定腳下的路該如何走。我咬著牙擦干眼淚,開始研究志愿填報。我的分數可以報一些一本院校的中外合作項目,可是這樣就要面對高昂的學費和不喜歡的專業;要是報二本院校,我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但我又心有不甘;一直以來,我都夢想著能去江南水鄉上大學,但外省院校的招生名額實在是太少了,我又不愿意服從調劑……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望著眼前如大樹虬結的枝丫般延伸的道路,每條路的盡頭都隱沒在茫茫迷霧中,恰似我此刻混沌又迷茫的心緒。
最終,我被省內一所二本院校的第一志愿專業錄取了。
高考失利曾是我心中最深的遺憾,但這份遺憾并未成為困住我的枷鎖。在大學里,當其他人因生活過于自由、需要自覺而感到不適應時,我很快就適應了新的學習節奏;雖然這是我首次住校,但長期養成的獨立自覺習慣,讓我在集體生活中適應得格外順利;當其他同學還在為搶選修課焦頭爛額時,我會在心里自豪地說:“不就是搶課嗎?我們高中就玩過了!”在這所學校里,我就讀于自己心儀的專業,憑借努力獲得了各種獎學金,還當上了班干部、社團社長,結識了幾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就連宿舍關系也十分和諧。這些美好的際遇,都是這條路上獨一無二的路標與風景。
如果我當初考上了一本院校,甚至重點大學,或許我會收獲更多,也可能會默默無聞,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與這條路上的我毫無關系。不過,無論是哪個故事,我都會為自己書寫一個圓滿的結局。
人生充滿分岔路,你選擇一條,就會遇到這條路上注定的人和事;選擇另一條,則會面臨完全不同的境遇。每條路都有它專屬的風景,沒有哪條路更好,只有“不同”。你的選擇本身,就是意義。